四百六十五、越北风云(11)
海竞强在接到黄佳俊发来的电报后,兴奋地狠狠的在指挥桌上砸了一拳:自己将是第一个率兵出征国外的中国将军,这将会被载入史册!
其实,在决定进军越北这个事情上,黄佳俊也是心里忐忑,首先要说服重庆的最高当局同意,他准备了大量的资料来说明日军占据越北地区将对中国大后方的威胁,而为了解决这样威胁最好的办法就是把越北地区置于中国的控制之下,至于法国政府的反应完全可以不用考虑,当然最好能够跟在伦敦的戴高乐领导的自由法国达成谅解。这些就不是黄佳俊可以控制的,不过好在最终最高当局接受了黄佳俊的建议,命令中国驻英国大使与戴高乐进行接触并率先承认自由法国是代表法国的合法政府。中国政府承诺在战争结束后保证法国在印度支那的权利。
其实在黄佳俊的心中觉得抢先出兵解决对中国的威胁也不是什么大不了事情,这在后世将会是打过经常采取的一种预防行动。
黄佳俊的意思就是给鬼子精锐师团第五师团一个毁灭性的打击,并摧毁在越北的机场。
所以为了达成这个目的,经过精心的策划,决定把出击部队分成北集团、南集团、东集团和机动集团共4个集团。
北集团有180师担当向莫隆进攻在控制莫隆后在转向攻击通农;而南集团由156师担当,出布局关,攻占东溪;东集团就是七十九师攻击复合,黄佳俊的目的就是把中村师团包围在高平、凉山同登一线,至不济也用重兵压迫鬼子向南。
24日,中*队越境出击,出乎所有人的意料。特别是日本人根本就没有想到中*队居然敢越境出击,因为福永少将和佐藤大佐以及中村中将在行动之前也分析过中国政府采取的措施,他们得到的结论是中*队绝对不会在这个时候出境作战,因为这将带来极大的外交方面的问题。所以在对中*队的防御方面基本就没有什么有力的措施。
但是现实告诉他们这个世界上没有不可能只有想不到。黄佳俊的行动引起了日本南方方面军的极大关注,因为他的目标就是冲着第五师团去的。
这个麻烦就大了。在凉山城下的中村中将脸色严峻的看着地图上中*队的进攻态势,就是想包围自己啊。
现在第五师团的态势极其不利:没有现成的防御工事,几个重要的城市也没有拿下,现在全军正在收缩集结。
不过,中村中将倒是很快就反应过来,马上向南方军要求支援。
在重庆,法国驻中国大使雷诺,气急败坏的来到中国外交部递交最强烈的抗议书,要求中国政府必须要对这次事件负责。而与此同时在伦敦的自由法国发表声明:法国在印度支那的利益必须得到尊重。。。。。。但是中国方面的行动可以理解。英国和美国政府发表了对这次事件的强烈关注,要求交战双方保持克制。
1940年九月二十五日,《华盛顿邮报》发表了一篇评论:从日军进驻越北看起野心。
日本从1937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刚开始的时候他们宣称只要三个月就可以解决中国,但是他们显然低估了中国人的抵抗意志,现在三年时间已经过去,中国还在抵抗,而日本已经陷入到了中国这个大泥潭里,仍然还看不到解决的迹象。那么为什么在深陷中国战场的泥潭里不能自拔的日本人又要进驻印度支那呢?是什么给了他们勇气来开辟第二战场呢?他们难道仅仅就是为了切断外国援助中国的交通吗?
显然不是,而是他们已经把目光盯上了印度支那这块欧洲的殖民地,法国已经战败,显然无力阻止他们的进攻。那么英国呢?这个时候的大英帝国还忙得过来吗?显然也不能,因为他们正在全力抵抗德国法西斯的登陆。所以日本就认为他们的机会来了,就可以轻松地占领整个印度支那,如果成功不但把中国从三面围了起来,还能得到印度支那丰富的资源以支持他们的圣战,建立他们的大东亚共荣圈了。
日本缺少什么呢?粮食、石油。对石油,那里有石油呢?荷属东印度,那里就有。
现代战争如果没有石油那就无法作战,而日本需要的石油多少呢?500万吨,自身的石油却不过能够满足十分之一不到。
这篇评论可说把日本的野心都展示了出来。
在越北形成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法军、日军、中*队三方各自戒备有各自作战。
不过,在黄佳俊的要求下,中*队并不重视那些城镇,而是把注意力放在山区。
由于受到中*队的压迫,第五师团只能向海防、防城方向撤退。
就在日本军队撤退到海防一线后,中*队也从越南撤退了。
这次事件,日本在强大的外交压力下,最终没有达成自己的目的。
战后为了向英美作个交代,日本也处理了在这次事件中负有责任的一些军官。那么肇事者受到了什么处罚?处罚了几个不相关的人。南支方面军司令官安藤利吉中将被解职,由后宫淳中将接替。参谋本部把冈田重一中佐,荒尾兴功中佐刀,高月堡少佐这三位赶了出去,参谋次长泽田茂中将也引咎辞职改由塚田攻中将出任参谋次长。而首恶富永恭次和佐藤贤了却只是给了一个不痛不痒的处分就完了。
为什么日本会这么快就偃旗息鼓了呢?因为美国政府宣布对日本进行全面的禁运,不仅如此英国随后跟进。这就让日本受到了极大的压力。
而法国为什么也这么快就认可了呢?其实也非常简单,因为在越南各地发生的起义威胁到了他们的殖民统治,所以也只能向日本妥协。
那么日本人有没有死心呢?肯定不,他们又把目光转向了泰国开始支持泰国与法国之间争端。泰国以前叫暹罗。1939年6月24日,暹罗国民议会决定将国名由“暹罗”改为“泰国”(muang thai),英文国名由“siam”改为“thailand”。“泰”在泰语中是“自由”、“独立”的意思,“暹罗”一名则来自梵语,意为“黄金”。废弃这一使用了13个世纪的古老国名,无疑与当时暹罗的沙文主义和民族主义倾向有关。泰国的民族沙文主义者还提出了“大泰国”的口号,认为老挝人、越南的孟族、中国的傣族、缅甸的掸族都属于“人种学上的泰族”,打算把“3000万有泰族血统的人”全都联合在“大泰国” 之内,在中南半岛建立一个强大的资产阶级国家。
1939年9月3日,英法因波兰问题向德国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披汶?颂堪立即宣布泰国中立,但随即向国民发表了一篇演说,称“现在是要求法国归还因1893年条约而被割让的领土的时候了”。从1939年起,在曼谷和泰国东北边境与法属印度支那接壤的一些城市就多次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反法游行,还组建了沙文主义组织“泰血团”,要求从法国手中“收回”老挝和柬埔寨西部的领土。
这就是泰法之间的矛盾由来。
日本就是抓做这点与泰国发展友好关系,并与1940年6月12日同泰国签订了友好条约,规定日泰双方“相互尊重彼此的领土完整”,此外日本还要求泰国允许其使用泰国的海空军基地及铁路。英国和法国预感到事态的发展对其不利,于是竭力使泰国保持中立,并且也同泰国签订了友好和互不侵犯条约。但是泰国只批准了和英国的条约,没有批准同法国签订的条约,原因是法国拒绝“归还”湄公河西岸的领土。
但是在刚开始的时候泰国并不是完全就站在日本一边的,一部分泰国领导人清醒地认识到,无论是英法这样的老牌帝国主义列强,还是日本这样新兴的帝国主义强国,对泰国来说都是一样的危险,因此他们力求利用日本与英法之间的矛盾,不投靠两大阵营的任何一方。
9月4日,即日本入侵法属印度支那前两个星期,泰国陆军部副部长銮波迈滴就曾向德古提出秘密建议,要求与其结成反日扩张的军事同盟,“报酬”是把湄公河西岸的老挝领土以及柬埔寨西北三省割给泰国。德古拒绝了这项建议。与此同时,泰国海军部长探隆?那瓦沙瓦率亲善代表团访问了英属印度、缅甸、马来亚和澳大利亚,试图“加强泰国和英帝国之间现存的友好关系”。
1940年9月28日,披汶?颂堪总理向维希法国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果有朝一日法国放弃对印度支那的主权,那么老挝和柬埔寨就必须割让给泰国。披汶?颂堪随后向全国发表广播声明,称“法国已经无力进一步控制印度支那了……我们在柬埔寨和老挝的泰族兄弟很快就会自由了……他们将加入到我们的立宪制的社会中来,并将受到国王陛下的保护”。美国当局为此在马尼拉扣留了泰国空军购买的12架飞机,但英国和日本则对披汶?颂堪的声明表示欢迎。英国希望借牺牲法国的领地来安抚泰国,以减少日泰联盟的机会。日本虽然想独占印度支那、不愿意同泰国一道瓜分,但在当时对日本更为重要的是把泰国拉到自己一方,以便将来利用泰国的领土入侵英国的殖民地。
1940年10月15日,维希政府拒绝了泰国的全部领土要求,披汶?颂堪开始用战争相威胁。11月30日,在泰国和法属印度支那的漫长边境上开始爆发交火事件。12月2日,日本进行了最后一次调停,称如果泰国的领土要求仅限于湄公河西岸的老挝,那么日本就支持泰国,但维希法国仍不愿割让任何领土。英国也进行了类似的调停,同样毫无结果。
(记住本站网址,Www.XS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