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七章 大西洋绞杀战(15)

    入夜时分,佛得角并未平静下来,美军进攻虽然暂时停止,但大规模的登陆行动还在继续,柯林斯手下的官兵仍然在持续不断登陆,到9点多时,全团官兵终于登陆完毕,他也忍不住长长松了口气。

    今天下午这轮进攻实在是太憋屈了,他从未打过这样的仗,感觉自己仿佛有浑身的力气就是没办法使出来,莫名其妙就被人打了措手不及。他不想怪海军,海军今天已经够卖力气了,舰炮炮弹不要钱似地往岛上轰,为了摧毁敌人的岸防工事,珍贵的战列舰也沉没了一艘,再加上海军飞机奋不顾身地连续出动与空袭,他认为已做到了不错的地步,要怪就只能怪德军太狡猾:层出不穷的雷区,部署在洼地里的迫击炮连,移动迅速的火箭炮部队都给他上了生动的一课。

    美军也有迫击炮,但用起来明显不如德军娴熟,美军同样也利用谢尔曼坦克装备了火箭炮,但第一批登陆时根本就没想着带上来。美军打仗最喜欢后面炮兵压制,前方飞机炸弹开路,等差不多时再让坦克一冲,冲过去基本上就算是打赢了,本想着本方在空袭和炮兵火力上占据了绝对上风之后打起来应该很轻松,根本没料到会遇到如此棘手与复杂的局面。柯林斯最开始信心十足地认为依靠本团力量足够拿下佛得角这个弹丸之地,不但认为陆军5师不必全体出动,更认为海军要求再增加一个师兵力的要求完全是胡闹,是畏敌如鼠。

    现实给了他当头一棒,让他很快清醒过来,想依靠自己一个团拿下佛得角绝对是奢望,他给师长和其他两个团拍去电报,希望他们尽快做好战斗准备。夜色越来越浓郁了,作为登陆战役的第一个黑夜,柯林斯和手下官兵十分紧张,出发前他们进行过针对性集训,从太平洋战场返回的老兵曾经和他们传授过有关登陆、夺岛、守卫的战例,和他们讲述了自己在太平洋方向的作战经历。

    根据太平洋战场的经验,日军通常会在夜间选择夜袭,发动“万岁冲锋”,虽然不知道德国人打仗的套路是什么,但没人敢掉以轻心,起码从白天的战斗来看,德军战术比日军更熟练、更有技巧,火力和技术兵器也猛得多。为对付德军的夜袭,滩头阵地上的美军官兵严阵以待地做好了准备:外围一圈环形工事,大量的勃朗宁12.7mm重机枪掩体间杂其中,所有步兵都紧张兮兮地瞪大眼睛看着对面,后面是担当掩护火力支柱的谢尔曼坦克、M6重型坦克、M10坦克歼击车,他们被分散开来使用,基本上每个排都可得到1-2辆车辆配属。

    用坦克充当炮火压制主力是迫不得已的办法,由于需要运送滩头阵地急需的物资和兵员,再加上浮动码头还在紧张建设过程中,相对笨拙美军炮兵部队还没法上岸,出于对德军防御体系的尊敬,75mm的榴弹炮美军就直觉地不拿出来丢人现眼了,给佛得角德军准备的火力都是105mm或155mm(长脚汤姆),但这是第二批拟定登陆的部队,今天夜里实在指望不上。

    出于对S艇夜袭的防范,海军舰艇们也开始向深海转移,战列舰被货轮和其他军舰保护在中间,外围则是轻型军舰在游荡巡逻,则是英格索尔上将下得命令,护航编队一晚上报销2艘护航航母和1艘轻巡洋舰的事大大刺激了他,如果今天夜里再被搞沉1艘战列舰那就彻底丢人丢大发了。而且参谋们隐隐约约已根据情报和昨天战况分析出,德军使用的鱼雷就是太平洋舰队在南太平洋遇到过的、神秘且威力巨大的鱼雷。尼米茨将军当初还问出了“很远是多远”这样严肃的哲学问题,英格索尔可不想自己也在阴沟里翻了船。

    陆军榴弹炮来不及上岸,海军舰炮大为减少,现在柯林斯只能指望坦克炮们尤其是新配属给部队的M6重型坦克争点气,为部队保驾护航。

    M6坦克是美军受到德军虎式坦克刺激之后的产物,原名T1E2,正式列装后改称M6。在历史上这不是一款设计成熟的坦克,美国只生产了极少量,基本没参与实战,但现在情况截然不同,德军虎式坦克远比历史上成功、威胁更大、数量更多,非洲战场上谢尔曼们面对虎式不堪一击的情况大大刺激了美国人,再加美军后续研制的T25\T26重型坦克尚未成功,因此明知其不太成熟,陆军部也只能硬着头皮建造了1000多辆M6并将其配属给一线部队。

    罗斯福总统对其他陆军武器的生产都十分放心,唯独对重型坦克格外关注,不但亲自把关过问,还三番五次让秘书打电话催问研制和装备进度,他确实不能不着急,因为英美苏盟国在其他主战兵器研发领域相对德军都还算持平或略有优势,唯独在重型坦克领域差距实在太大,特别是英美到现在为止都拿不出一款比较成熟、能与虎式对抗的坦克——德国人可是拿着虎式已在战场上耀武扬威一年了。

    面对虎式坦克和4号洪流的巨大威胁,这种60吨的庞然大物进行了针对性装甲强化,其炮塔正面、侧面、后面均为8lmm,顶装甲25mm,车体上部81mm,前部下面57mm,侧面上部5l~52.3mm,侧面下部和后部均为51mm。单从装甲厚度而言,这水平明显优于M3\M4等中型坦克,相比虎式还是略差一些。苏联虽然已拿出了更好的IS-1,但斯大林同志显然不会把这个武器分享给英美,正如后者也不会让斯大林分享喷气飞机一样。

    如果换成是德国设计师来设计,按照该装甲配置再怎么浪费吨位也不至于弄到60吨,关键是M6三围严重超标(车体长:8.81米,宽3.95米,高3.19米),经霍夫曼建议修改后的、48吨级的虎式长宽高尺寸分别是6.3米、3.25米和2.88米,哪怕是历史上56吨级的虎1坦克,长宽高尺寸也不过就是6.28米,3.7米和2.93米,换而言之,为这个大而无当的体积,美国人浪费了太多吨位。

    当然,把帽子扣在美国坦克设计师不懂行头上也有所偏颇,关键问题并不是设计师太笨,而是被坦克发动机拖累的,因为美军找不到合适的大马力坦克发动机,最后上面装备的G-200星型9气缸发动机是从航空发动机行列里强行扒拉下来的,美帝找不到成熟的大功率车辆发动机便把主意打到了赖特公司风冷航空发动机头上,一番修改后就塞到了坦克里,功率虽然很大(最大功率超过970匹马力),超过虎式所用的700匹马力发动机,但其体积、重量远远大于虎式发动机,最后衡量得到的单位重量功率就不如结构紧凑的12缸V型液冷HL230发动机。

    M6有这么硕大的体型,就是拜这台超大、超耗油的飞机所致(燃料箱大也会造成体积大),更坑爹的是,虽然发动机功率很大,但美国又找不到合适且能稳定工作的变速箱,为解决变速箱问题,美国几个大公司都参与了这个项目——施奈德液压公司提出使用变扭器,通用动力公司提交了新型液压变速箱方案,通用电气公司提出气-电传动方案,该方案性能较好但却严重超重,比其他系统重5吨多,综合比较后最后选择了通用动力方案。

    原定1941年5月交付液压变速箱,但直至8月也没做到,着急的兵器委员会立即变更设计采用施奈德方案,但试验中毛病百出,导致坦克不能转向也不能换挡,在旋转炮塔时小齿轮轴拧断直接导致炮塔被卡住,在众多高级官员面前丢尽了脸,最后是被硬生生拖出试验场的,其经历之坎坷与狼狈,远超过虎式初登场时。

    珍珠港事件后美国参战,对重型坦克需求愈发迫切,T1坦克再不成熟也只能硬着头皮继续修改,一直改到43年中旬,期间还因为虎式坦克的威胁将主副炮多炮塔改为单炮塔,然后又将那门76.2mm坦克炮换成90mm坦克炮,总算是各方面性能都比较稳定和平衡时才开始批量建设。但也只达到了可交付部队的最低标准,与成熟可靠、机械性能优越的谢尔曼坦克比起来完全就是渣渣。前线官兵对此很不满意,这次带兵出征的德弗斯副总参谋长虽然有60吨的M6不如两辆30吨的M4管用的说法,但考虑到夺岛战的特殊性,再加陆军部兵器委员会一干头头一个劲怂恿部队用新坦克去试验性能,陆战5师还是硬着头皮把他们带出来了,甚至还在第一波部队登陆中安排了6辆。

    值得一提的是,登陆时这批贵族坦克(因为总出故障需要有人维护伺候,美军官兵管M6叫贵族坦克)居然没掉链子,一次性上岸成功,让柯林斯不仅热切起来,他的想法很简单,M6哪怕不能冲到前面去冲锋陷阵,在防线上当个固定火力支点也是好的。(未完待续。)

(记住本站网址,Www.XS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铁十字不错,请把《铁十字》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铁十字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