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宫参议处让各级官员自荐苏州知府的消息,很快的就被刻意的传遍了苏州府每一个角落,甚至临近府县的人也熟知其中主要内容过程,当然,大部分人对于苏州知府花落谁家没有太大的兴趣。
但是对于东宫参议处却是议论纷纷,酒楼茶肆中到处都都是窃窃私语,浑然没有把墙上所挂的“莫谈国事”纸张放在心上。各老板们显然也忘了提醒客人,只顾在哪里竖起耳朵听着。
但是过了两天,大家甚至连东宫参议处也忘记了议论,因为正在此时,他们又听到了一个新的名词,叫“国士院”。
“国士:士之才德盖一国则曰国士;是指一国中才能最优秀的人物。国士:一国勇力之士曰国士。是指一国中最勇敢﹑有力量的人。”
国士院顾名思义,也是应该招揽天下有才华之人入内。可大家偏偏没有从皇太孙的公告中看到一点国士的影子,国士院竟然招揽的都是执有“国士金牌”的人。
而能手执金牌的人都是一些什么人呢?大家都是心知肚明,无非是那些捐资“六艺书院”的豪门大户。难道皇太孙将这些身上充满铜臭的商贾称为“国士”?
这一举措让那些自恃为才高八斗的读书人感到耻辱,更令他们接受不了的就是,皇太孙成立国士院的目的,就是为了监督官府,其权力从弹劾官员到参与苏州政令的修订。甚至可以将有疑问的案件驳回重审或是代为申诉。俨然是苏州府利益的代言人。
不明白的同时,大家都不由的同情起即将被选上任的苏州知府,天天被一群无所事事豪门盯着,这当官还有什么意思呢?本来这些手拿金牌的人见知府之下的官员可以免跪了,再给他们质疑政令和官员操守的能力,还让不让这些当官的活了。
皇太孙发布的公告说了,朝廷但凡有所政令,皆要在国士院和参议处公开,然后制定执行方法,再发出通告,这叫做什么政务公开。
让那些商人参与到政令的发布和修改,皇太孙想做什么?难道真的被那些豪门大户的铜臭味迷惑了吗?这简直就是扶植商人成为一支有份量的政治力量!这个想法实在是太过疯狂了。以至于大家都不敢继续再想下去。这简直是胡来嘛,难道在京师的皇上就一点也不管。任由皇太孙这样折腾?
可是不管怎么议论,也动摇不了朱允炆的决心,其实在这样做之前,已经得到了关于参议处几乎所有人的反对。私下包括一直很支持他的杨狄峨。可是朱允炆明白,参议处的形成,就必须有个机构和其相互制约,否则一家独大,只要遇见一个稍有手腕的知府,参议处难免会在自己走后沦为官府的口舌。
当然,国士院暂时只有豪门商贾入驻,以后他会想办法再引进一些村老长者代表百姓,那么就算在他走后,参议处代表了士子,国士院代表了商贾和百姓,加上朝廷所派遣之官府。三足鼎立才能相互制约。
所以,这次的他异常的坚持,就连刘三吾、黄子澄等这些东宫詹事府的老人反对,他也没有理会,为了避免当面的冲突,他干脆和小维、杨狄峨,再带上铁铉出了行宫,径直躲了出去。
当然,他这次出去也不是无的放矢,因为杨狄峨虽然住在行宫内,但是平叔却由于身份的缘故住在苏州城内的一处宅子里。杨狄峨和平叔感情深厚,经常回去看望他,在来往的途中发现了一桩事情,启发了朱允炆的思路。
在选举苏州知府的过程中,为了使百姓知道这二十九个候选人的情况,朱允炆下令在全城张贴了许多公告,公告中详细的描述了候选人的情况。可是杨狄峨来回几趟,皆没有见过公告张贴于何处,报于朱允炆知道,还以为是苏州府的衙役们偷懒呢。
最后通过调查才知道,原来所张贴的公告,都在半夜被有心人揭走,有的是拿回家详细参阅,有的是为了收藏,更有的是揭下来后拿去卖于别的人家,从中赚些私利。黑市的价格,那一纸通告,竟然被炒到一两银子一份原版的,就连抄写版本也可以二十文钱。
朱允炆这才想起了后世的舆论利器——报纸来。其实,他回到大明一年多的时间了,知道中国有报纸的雏形已经千余年了,就是所谓的“邸报”。邸,就是各地驻京师的联络处,也就相当于他后世的“驻京办事处”,他们的任务就是定期把皇帝的谕旨、诏书、臣僚奏议等官方文书以及宫廷大事等有关政治情报抄写下来,然后由信使骑着快马,传送到各地官府手中,以便地方及时了解朝廷的动向。
而上次搞的京师纸贵的蓝玉案,被朱元璋将结果张贴于宫门之上,令众人传阅,那种行为叫做“宫门抄”。也就等于一种报纸了,不过是没有专门的机构来管理约束,全是民间的自发行为而已。
经过杨狄峨提醒,又想起了江南文风颇盛,而且购买力也很强劲,为什么不办一份报纸呢,那样不是等于自己多了一双眼睛留在苏州吗。
把想法一说,杨狄峨马上支持,并主动承揽了下来,几乎是马上回去让平叔收购了一家印刷作坊,并马上筹划第一份报纸,朱允炆为其取名为“江南新报”。他们这次偷偷溜出行宫,正是去收获第一份报纸的喜悦。
从收购印刷作坊到报纸成型,不过十余天的时间,时间真快,不过很快的就感受到了无奈,杨狄峨纵然是天才,也没有见过后世的报纸,自己可能也解释的不明白,所以在经过平叔的误解之后,报纸竟然被印刷成一本本的小册子,装订好后,一本本的放在那里,每本书足有数十页,成本估计要百十文钱,那里能普及下去呢。
看看自己的设想变成了如此的怪物月刊,朱允炆苦笑不已,可是伴随着新任苏州知府吴雪凡即将就职,他的就职宣言就刊印在这小册子上,再返工已经来不及了,朱允炆只好自己出钱买下了所有的册子,然后命苏州通判陈文令率领衙役发放。自己待到有空闲时,再仔细琢磨一下问题出在那里。
新任苏州知府吴雪凡,是原吴江县知县,宁国府人,四十三岁。光是在吴江县、昆山县两地为知县就有十一年的时间,可以说是半个本地人,由于断案如神,又清廉自律,且不古板顽固,所以在各方都是如鱼得水,这次的《江南策》更加是因为他了解当地民生,所以很让参议处的人和朱允炆满意。
其中有一段“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苏州乃鱼米之乡,殿下发动水军修筑河堤、疏浚水道,水旱灾害已无忧矣,丰收可望,但仅可果腹尔。若要富足,唯有工商一途,江浙手工天下闻名,善加利用……恢复苏州繁华。”更是说中了朱允炆所想。
言论虽然和刘三吾、黄子澄等儒家之论不合,但是考核吴雪凡之政绩皆无话可说,而其策论中那句“恢复苏州繁华”这句话,在朱允炆的刻意掩饰下,被忽略掉了,能不忽略掉吗?传到朱元璋那里,就要问,难道苏州本来繁华,是朕将其变的荒凉了吗?
事实虽然就是那样,但是谁敢说啊,包括自己也不敢,这个吴雪凡还真的有胆识。朱允炆心里暗暗的想。
随着册子的发放完毕,知府大人吴雪凡也走马上任,一切都慢慢的趋向圆满,经过磨合,东宫参议处人员已经确定,刘三吾举荐的是黄子澄和张宗浚,而那些有皇上御赐“国士”封号的二十五大豪门,则退居出来陆家的家主陆如叶和曹家的家主曹镇,据说陆家是三国时陆逊的后代,曹家是曹操的分支,是真是假朱允炆也没有那个心情去考虑了。
朱允炆指定的是丁志方、叶孝天和刚刚从燕王之处要回的高巍。本来朱允炆的意思是想让杨狄峨进入参议处的,但是一来年纪太小,二来有些舍不得,像这样的人才,他怎么能放心的留在苏州呢。而铁铉文兼武职,不可能放下,景清是他的笔杆子,更是不会进入参议处了。
他手头的人才还是捉襟见肘,好在六艺书院已经快开学了,希望能够多让自己发现一些人才,朱允炆在无人的时候这样想,不过最多想的还是关于报纸该怎么做才能达到自己心中所想,为此,他决定去一趟印刷作坊,看看到底是什么原因。
...
(记住本站网址,Www.XS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