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三章 顺民

    所谓顺民,是指大明皇帝在建文六年岁末时发布的诏书上所用到的词。虽然只是两个月的功夫,九州基本就笼罩在大明的五万军队手中,开始方明谦贯彻了皇帝的旨意,将青壮统统运回大明,交由南京军镇运往蜀中修路。

    但是随着占领面积的越大,所遇到的问题也就越多。九州大约有三十万日本人,由于各国之间的不合,幕府和大内家的争斗不休,青壮只占有很少的比例,其中大约二十五万人基本上都是有老人、儿童和妇女组成。

    日本当时的体制,造就了大多数财富和粮食都集中在少数贵族和武士手中,这二十多万人的生活被领主搜刮之后,特别是少贰氏和大友氏,逃往本州时,将粮食能带走的带走,来不及带走的都烧毁,留下二十万嗷嗷待哺的嘴巴给大明将士。

    这种做法给大明带来了很大的负担,毕竟将士们是军人而不是屠夫,现在随着文治天下的口号,更不会冒着天下之大不讳而坑杀这些手无寸铁的百姓吧,但是要养活这么多饥民,军人怎么办,他们还要继续往本州进发,怎么能让饥民拖住脚步。

    在这种情况之下,迫于朝野之间那些文臣的压力,朱允炆想征西大军下达“不杀”的诏令,限有制将士们不得随意杀戮。只不过,这个命令是有前提的,那就是“不反抗者”不杀。

    潜在的意思就是,敢于以死抵抗的人,自然是毫不留情的杀无赦。不过这是一种隐晦的说法,为了应对明年即将到来的帖木儿大军,必须暂时以温和的态度对待日本百姓。

    为了配合这份“不杀”的诏令,经过内阁以及参谋部合议,做出以下决定得到了皇帝的同意,首先,暂缓押送日本青壮回大明修路,押送人员只限于贵族、武士以及抵抗的俘虏。然后面向九州招收“顺民”。

    当然。有一个前提,那就是要宣布:天朝伐罪,是针对幕府和贵族、武士的。并不会伤及无辜之民,大明只是顺应天命,但不忍在战争中伤及无辜,所以希望能够得到大家的支持。

    然后再颁布顺民政策。对于顺民也分为二等,其中高级一点的叫做良民,是能为大明将士引路并建立微薄功劳之人,还有能给予大明提供便利之人。对于这种人,大明不会计较其之前的身份和出身。会在所谓的光复区授予其相应的官职,并享受大明官员应有的福利。

    第二等才叫做顺民,那就是不抵抗之人,大明也会给予其提供食宿,不过必须要集中居住。

    顺民必须要经过大明军方的认证并颁发文书作为凭证,当成为顺民之后,参与大明徭役满五年,可以获得大明国籍。这五年的徭役是作为其之前。种地或者做工所造成的对抵抗军的间接支持所恕罪,还有一点更重要的是,作为顺民之后,就要在大明的领导之下,学习汉语,儿童可像大明境内的儿童一样享受免费教育。但是所教授的是汉字。

    宣布日语为蛮语,宣布日本文字为非法文字。因为日本文字本来就是日本人剽窃汉字偏旁所造出的赝品。

    朱允炆此举也不过是想起了在另一个时空。所谓的满洲国和台湾受到的洗脑教育。才一时兴起的,但是却得到了士林中人的坚决拥护。在向皇帝以及军方肯定了九州岛的安全时,以方孝孺、解缙、杨士奇等人为首的儒林领袖式人物向自己的学生发出号召,号召自愿者前往日本教化蛮夷。

    这种情况才慢慢的引起了朱允炆的注意,对于教化的兴趣远胜于用军队攻打之心理,在读书人脑海中从未离去,在日本战事一片大好的情况下,出动部分读书人,向皇帝证明教化的威力,可能也是这些大臣们想做的吧。

    朱允炆欣然同意,对于自愿往日本教化蛮夷的读书人的态度给予了肯定,也给予了他们实际的官职和护卫,在大明官员俸禄的基础上,每年又帮他们加上远行俸,竟然是其在大明为官的两倍,以补偿这些读书人的家室。

    下旨从征西大军中抽调出部分伤残老兵作为协助,召集当地良民或者是顺民进行保甲、团练,以维持地方上的治安。另外强调一下,身为良民可以为官的日本人是不能作为正职使用的。

    此时,九州已经全部沦陷的日本终于沉不住气了。今川了俊终于离开镰仓,朝着日本的最前沿周防国出发。率领着两万名足利满兼授予的军队,前往山口协助大内盛见镇守。但是大明军队似乎不急,并没有再建文六年再次动兵的打算。

    最大的军事行动,不过是展开对岛津附近萨摩人的清剿,因为在九州,也就是这个住在半岛上的军民给予明军了不少创伤,要不是他们人口稀少,恐怕大明将士付出的代价还要更大。

    着急着进攻,还不如稳扎稳打,先靖平后方再说。更何况,华夏人传统最隆重的节日——春节就要到了,为了这次能让将士们过上一个好年,皇帝亲自御批了很多物资运输过来,同时,在前线将士们的家中,都有当地州官送去了新年礼物,作为皇帝的恩赐。

    日本境内出现了短时间的平静,在朝鲜汉城,李芳远终于见到了久违的朱棣,李成桂没有能熬过建文六年,在光州病故。这件事情对于朝鲜众人而言,有一半是在预料当中,因此并没有掀起喧然大波。

    李芳远从残存的少数朝臣之中,挑选出李舒与李志刚二人,命他们带着礼物与诚意前往北平军所在的平壤。请朱棣给予建议,但是没有想到,朱棣竟然派遣自己的女婿李让带着自己的亲卫径直到了汉城。

    李芳远在迎接李让的时候极为小心。因为此事若是传入大明朝廷的耳中,他连一点回头路也没有了,高丽人就是这样,永远的首鼠两端。所以他特地将有嫌疑的人安置于城内偏僻的最深处,并且予以严密监视。

    见到李让,李芳远并不多说什么话,只是在一旁默默听着李舒代表他的交谈对话。

    昨夜,李芳远在宫内做了个梦。他看见在烈火之中雄雄燃烧的汉城。在雷声般的轰然巨响之下,城楼也随之碎裂散落。明军的新武器火炮不断地掷来巨大的炮弹。在崩塌的城壁之下。碎裂飞溅的头颅和四肢散落各处,黑烟和血腥的味道在空中弥漫着。

    “我看朝鲜根本就不知天命。难道还想要继续这长久以来的无谓抵抗,直到害死所有无罪的军民吗?真是愚劣至极!”

    这段骂声是羁押齐麓的人转述的。齐麓是大明锦衣卫外事局在朝鲜的主事人。为了这段话,他不知道做了多少次噩梦。

    现在他又和朱棣的使者坐在了一起。而且不久前,这个朱棣的儿子还率领大军将其赶到光州不敢回来,此时这个人的儿子也坐在一旁不出声。这是一个多么奇妙的事情啊。

    朱棣在辽东乃至北方。因与蒙元军的交锋勇猛善战而英名远播。现在还是他最终的希望,李芳远到现在也没有搞明白,为什么在父王手中那么稳固的江山,到了自己哥哥李芳果身上还算太平,怎么到了自己手里就变得风雨飘摇了呢?

    这次的汉城之议。说是来商谈,但其实是对方在一面倒的下着命令,朱棣要求,朝鲜方面全力发展水军,因为自宋以来,高丽造船的工艺就已经十分成熟,既然造不出大明那样的火炮,唯一的办法就是以数量的优势寻找机会与大明水师决战。

    而朱棣更是要求接管朝鲜的步骑陆军所有的指挥权。然后重新分配防御。编入北平军。但是可以给李芳远留下一支三千人的警卫武装,这个要求让他很纠结。

    因为朱棣不能给予他实际的好处,唯一答应的就是只要李芳远同意,他回去之后就会立刻废掉恭让王瑶,让朝鲜进入名誉上的统一,就算是水军万一失利的话。届时朱棣会带着所有的人远走辽东,避开大明水师。以骑兵之力在辽东占据一隅之地,然后慢慢的发展。

    话中的意思很清楚。朱棣需要一个高丽人作为王者,这个人无论是他李芳远或者是恭让王都没有什么关系。同意了,他李芳远就是朝鲜王,就算是朝鲜保不住,他们到了辽东,只要力量恢复,朱棣也会帮助其复国。

    不同意的后果,谁也没有说,但是谁都明白是什么。

    这完全不出李芳远的意料之外。之前朱棣不止一次的这么说过,不过没有见到大明水师威力时,不知道什么叫做十万火急。他能不答应吗,大明朝廷已经明显拒绝了他归顺的可能,就算是答应李芳远归顺,但是大明的军队远,而朱棣的北平军就在自己的家门口啊。

    想起了上次不过是朱高炽领军,自己就落荒而逃,立时寡白的脸色变灰了。他用无法掩饰的惊慌,只好打断李让和李舒的谈话,直接说道:“我们朝鲜人只会认高丽人为王,燕王如此做,不怕民心不服吗?”

    朱棣到了朝鲜之后就恢复了燕王称号,这是向将士们表示自己反攻的决心。

    李让见他这么惊慌,便有意将语调放缓和,说:“大王不必为此事担忧。燕王无意朝鲜,只想联合,大王不妨这样想,如果燕王能够打回北平,这朝鲜还不是您的吗?要是燕王有染指之心,还有我坐在这儿吗?”

    李芳远说:“贵使所说是实,只是我朝应采取何种对策?”

    李让说道:“大王大可放心。燕王已定好万全之策。这次南军犯境,其势汹汹,但除了水师有动作外,其他步骑兵都只是集结,并无兵犯朝鲜之意,为何?乃畏惧燕王之威名尔!!燕王已经陈兵数十万,非往昔可比。南军绝不敢从陆上进攻,为了保持住这种威胁,所以燕王要全岛统一声音而已。”

    李芳远问:“贵使,不知我朝全力发展水军,是如何对付?”

    李让说:“燕王已有部署。朝鲜北部兵强粮足。又有金忠将军率十多万在鸭绿江边,而陈亨率主力大军接应于后。朱能等人分布各地,说一句实话,相对于我军,大王的陆军的确缺乏训练,缺乏良将,如此。还不如并入我军,大王现在有战船上千,水兵七万。兵力之强大,本来不输于南军水师,但苦于没有锐利的火器,只好用数量取胜。大王有着雄厚的造船之处,何必浪费呢?”

    李芳远的心弦绷紧了,李舒作为李氏王朝的首辅,北平军的这个提议使他紧张异常。为了挽救朝鲜的命运,他费尽脑汁。现在要打仗。他是文臣,不懂军事,但总觉得北平军心怀叵测,万一大王答应了那又如何是好。这么想着,李舒忍不住问道:“贵使,不知道燕王还有什么要求,总不会是以朝鲜江山为赌注的吧!”

    “正是为保你们朝鲜的江山,臣恳请大王恩准。以便我们结为一体。燕王愿在朝鲜期间听从大王的号令。”

    这一番话,使李芳远大为惊喜,一时高兴,脸上竟浮现出兴奋的红晕。但随即一想,兵在谁手中,谁就是大王。真的把朝鲜所有的陆军全部给了朱棣,谁听谁的。不用想都能明白。

    李让观察着他的神色,继续说道:“大王。世子会一直在您身边侍候,让大王知道燕王的好心……!”

    这次商谈肯定也是无疾而终,李芳远答应考虑,和足利义满等日本人一样,不到最后的关头,谁会去抓那救命的稻草呢?

    朱棣也是无奈之举,他只能联合尽可能的力量,北平军再强,要是一直困在朝鲜半岛的话,早晚会被困死在这里,因为将士思归,再拖下去就会军心涣散。而且北平军几乎是全民皆兵,全靠朝鲜北部的百姓供养,而号称的数十万大军吃喝拉撒,远远不是朝鲜北部的百姓能养活起的,要知道,朝鲜半岛的总人口也不过百十万左右,养十万军队已经是极限了,更何况数十万呢?总不能集体下海捕鱼吃吧。和李芳远合并的原因,就是南方的粮食储备丰厚,可以暂时拖延一阵子时间。

    不能久留朝鲜半岛,那就要打回辽东,以一隅之地面对大明上百万的雄师,光是慢慢的耗,也可以将北平军消耗干净。因为北平军只要过了鸭绿江,就会陷入一个十分尴尬的境地,既没有城池可以盘踞,又丧失了百姓基础,这是朱高炽远避朝鲜半岛所造成的后果。

    虽然北平军的建制得以保留下来,但是却让他们失去了最基本供养军队的能力,当然,朱棣凭借着自己当年在辽东时的威望,还有最近一年的女真人投奔,有把握在女真人的部落中得到支持,但是那几乎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因为女真人到现在还是处于十分落后的氏族部落状态。女真部落元胡里改、斡脱怜二万户的部民,在酋长阿哈出、猛哥帖木儿的率领下前来归顺,被编制进北平军,设指挥使,统辖其众。

    但是总摆脱不了以传统的渔猎采集为主的生活,尚未脱离氏族制度的羁绊。女真族,有女直、水达达、吾者野人、乞列迷、骨嵬等别称。还未完全熟练的使用铁器进行耕种,这就代表着他们依旧和蒙古人一样,是一个游牧民族,不过又多了采珠和渔业两个新的生计方式。

    就这样的情况,要打仗一般考掠夺为主的战斗方式让朱棣也十分头痛,曾经严加训练,但是很难溶于北平军中,为了保持他们的战斗力,只好将他们另行编制,由其酋长进行指挥,指望他们冲锋陷阵还可以,指望他们养活军队,恐怕是不行的。

    所以朱棣起了心思,想把朝鲜真正变成自己的根据地,成为供养自己军队的后方,那么只能夺取李芳远的军权,记得有人给他说过,自己把握住朝鲜的军权,行政权力全部让出来也无妨。

    到现在朱棣深以为然,因为他急切的渡过鸭绿江,因为他见到了一个人,一个他怎么也想不到的人,这个人从海路辗转万千的绕了近半年的时间,终于找到了朱棣。

    他就是随道衍一起西逃的丘福,昔日朱棣手下的一员猛将,曾经颇得他的信任,但此时的回归代表着道衍身在远方对于大明时局的了解,丘福捎过来一封信,是道衍写的,上面让朱棣有些心里打鼓,但又是一种诱惑,一种登上九五至尊之位的诱惑。

    道衍信中说,帖木儿大汗希望燕王能够加紧其在辽东的军事行动,他将从西方而来,帮助燕王复国,帮助燕王靖难,拿回本来属于自己的东西。

    是福是祸?身为朱元璋最有雄心的儿子,朱棣的心动了,虽然也心寒于帖木儿的野心,但是想到做皇帝的希望,想起了锐利如蒙元骑兵的军队都在自己手中发抖,难道不能利用帖木儿动摇自己侄子的江山吗。

    小提示:按回车[]键返回书目,按←键返回上一页,按→键进入下一页。读回明,请记好我们的地址:

(记住本站网址,Www.XS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回明不错,请把《回明》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回明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