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襄心里已经盘算好了,接下来的步骤是牵头营造出南王无意大明天下的气氛。
是大明遗臣苦苦哀求南王入主中原,最后南王为了能够解民之倒悬,不得已接管了大明这个烂摊子,当上了皇帝。
故事很无耻,但是历史上的帝王又有几个不是不遗余力粉饰自己,连满清皇帝都大言不惭“得民心者得天下”就可见一斑。
吴襄的能力无需怀疑,他再次回到邮轮立刻被一群勋贵包围了,梁廷栋、张凤翼几个想问问情况都挤不进来,只能跟高智谋、周延儒搭讪,想套出一些话。
大明兵部侍郎高智谋早就是身在曹营心在汉,他多次在“战神”系文武聚会时表态如果大明还有希望,希望就在南王是否接管大明。
他还居安思危,早早的就在海南岛置业,如今告老还乡的老父亲高第已经在崖州的高家海滨别院颐养天年,高家的子女、族人大都在“南明”从商、从政。
高智谋虽然是大明正三品高官,但是他明白这一切都是跟着黄胜混军功得来的,他立场坚定,旗帜鲜明支持南王接管大明称帝。
这几年南直隶的读书人纷纷去“南明”谋职,许多人已经走上仕途,复社、应社等等文人组织已经淡出视野,东林党的影响力也失去了根基。
这不奇怪,文人结社最主要原因就是闲得蛋疼,读书人太多,能够得到官职的太少,大家聚在一起发牢骚发泄不满,商议如何向朝廷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团体。
当读书人很忙,都在读新学参加“南明”公务员考试,并且有大量读书人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官职之时,社团的瓦解也就不远了。
周延儒是南直隶宜兴人,地地道道的东林党魁之一,他已经改弦易辙投效黄胜,这一次高调告假来“新杭州”参加婚礼就是端正态度。
历史上周延儒、梁廷栋、张凤翼这三位大明阁老、大学士在崇祯十七年早就作古,如今一个个活蹦乱跳在为南王登基呐喊助威,号召力不同凡响。
邮轮上的大明遗臣很快达成共识,不论如何艰难也要请求南王接管大明,成为大明皇帝,为了这个利国利民的壮举,我们这些为国为民请命的忠臣不惜跪死在南王面前。
这不奇怪,主动告假来参加婚礼的大明文武大多数是跟“南明”合作的既得利益者,如黄道周、倪元璐等等清流不屑与谄媚南王。
有吴襄拉下老脸捅破了窗户纸,知道虽然公司倒闭换了老板但是对自己影响不大,甚至有可能会更进一步的大明文武纷纷决定转换门庭。
此时的黄家湾岛空前热闹,那是滞留天津卫、登莱,甚至还有特意从济南、临清等州府赶来的大明文武都涌来这里恭候南王,最远的来自南直隶、湖广。
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目的——劝进,他们都想成为从龙之臣,张之极也在人潮中,他一直不离太子左右,时时刻刻陪伴太子的还有曹化淳、倪元璐、范景文、施邦昭等。
最积极的劝进分子是以王朴、白广恩、唐通为首的一群小人,他们简直是赤膊上阵根本不要老脸,多次跟倪元璐、范景文等清流铮臣打嘴仗。
往往就是这样,改朝换代几乎都是小人得志,道德君子大部分仗义全节为国尽忠了。
领头人成大事明知最先跳出来支持南王拿下大明,支持南王登基称帝的大明臣子都是一些墙头草也只能利用他们,现在不要质量只要声势浩大。
成大事特意约见张之极面谈,提出了“南明”即将吞并大明建立一个新大明帝国的宏伟计划。
他直言不讳告诉张之极,现在已经联络了数百位“南明”、大明文武,大家一致积极表态拥戴南王成为新大明帝国天子。
张之极和成大事是老熟人,不仅仅在辽东共过事,两人还有些私交。
事已至此张之极即便不同意又待如何,南王成为天之骄子,他张之极乃是当朝国舅,他有什么理由不支持妹夫登基?
况且崇祯皇帝已经驾鹤西去,太子朱慈烺非但没有实力还靠着“南明”庇佑才能够立足,做个忠臣保太子登基,张之极自认为难于上青天。
太子继位成功的可能性全无,枉送了他的性命倒是大有可能,张之极思量只要登基后的妹夫善待太子和朱明宗室他也算对得起崇祯的信任了。
在天津卫的大明群臣也只有张之极有些实力,他手里还有不到三千人马的武装,也能够拿得出几十万块银币招兵买马换装备。
这不奇怪,英国公家很早就参与“华夏发展”的投资,这些年在大明依旧是权势熏天,一直没丢下家族生意,自然获利丰厚。
张之极无比信任妹夫赚钱的本事,把家里的财产都用来投资“南明”上市公司,因此张之极绝对是个大富翁,天津卫有“华夏大钱庄”分号,张之极要调用几十万快银币只要提前预约就能够办到。
因此张之极属于有钱粮、有枪杆子的牛掰存在,成大事用三寸不烂之舌说服了他起到的带头效应不容小觑。
成大事说服了张之极后接下来找曹化淳摊牌,希望他也支持南王做皇帝。
曹化淳又不傻,连有钱粮兵马的英国公都表态支持南王登基,他有本钱不同意吗?
人家成大事给面子跟张之极一起来找自己面谈,无非是看中了自己大明司礼监秉笔太监的身份,看中了自己是先帝身边最有权势的内臣而已。
曹化淳思量,自己跟南王爱妃荷香还是表亲,这些年自己也常在先帝面前为南王美言,“南明”貌似没有自己的太监群体,当值的太监大多数都出自大明。
以后伺候成为新皇帝的南王,司礼监的位置应该丢不了吧!曹化淳假惺惺哭了半晌,半推半就和成大事结成同盟。
接下来三人开始游说所有逃出来还没有表明立场的大明文武,有了英国公张之极和司礼监秉笔太监曹化淳的态度,说服力立竿见影,更多人表态加入劝进大臣行列。
(记住本站网址,Www.XS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