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四章 【推行新粮政】

    滚滚黄河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嬴扶苏带着八十亲兵和七支铁骑营,从晋阳县城出来,便一路往西北行进。

    很快便到了大河的边上。

    又沿着滚滚大河的东岸,继续向北走。

    贴着雁门郡和云中郡的边缘,入了九原郡。

    嬴扶苏看到奔涌的黄河,便再一次想到了那首老歌:《我的祖国》。

    走得兴起时候,还会随口哼唱两句。

    “一条大河~波浪宽。”

    “风吹稻花~香两岸。”

    “我家就在~岸上住。”

    “听惯了艄公……”

    可让嬴扶苏意外的是,自己麾下的八十几名亲兵,竟然都已经学会了这首歌。

    这首歌本身就朗朗上口,又曲调宛转悠扬。

    往往人不经意间哼起,便能哼唱好久。

    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相当‘洗脑’,无限次循环。

    当然,这个‘洗脑’并不是贬义的。

    而是形容一首歌总在脑海中出现,然后让人情不自禁地哼起。

    再例如: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

    被嬴扶苏带着,自己的亲兵们也开始时不时地哼唱着:“一条大河波浪宽……”

    走在大河边上,这首歌,特别应景。

    而没过几天,几个铁骑营的营长、连长,又不知道跟亲兵中的谁,也学会了唱这首歌。

    于是。

    三千五百铁骑中的很多人,竟然都跟着学会了这歌。

    嬴扶苏偶尔无意间哼起这歌的时候,往往能引来骑队中其他人的响应和哼唱。

    独自的哼吟,甚至时常就变成了小合唱。

    而这也让扶苏和铁骑之间的关系,迅速变得愈加亲近。

    铁骑中的骑士们,也都对这位长公子,愈加爱戴。

    能带着军队轻巧地打胜仗,能对部下十分宽仁,又能和士卒骑士们同吃同睡的公子。

    可是少有的!

    嬴扶苏有时候会有种极其诡异的荒谬感觉。

    自己在两千年前,和这么一群秦人,一起唱着两千年后的‘老歌’。

    这下,这歌怕是要更加的‘古老’了。

    但他看着身边这么一群,穿着粗麻长袍和铁甲的秦国骑士,嘴里唱着‘一条大河’。

    却又半点没有觉得有什么违和感。

    嬴扶苏甚至生出一种‘共饮一江水,同是一国人’的感慨来。

    两千年前和两千年后的华夏人,文明长河如同这大河一般,从未断流。

    我们还是说着一样的话,写着一脉传承下来的方块字。

    生活在同一片土地,喝着一条河里的水,拜着同样的祖先。

    我们同样为炎黄子孙。

    知道女娲造人和精卫填海。

    也从小学过大禹治水和大羿射日。

    天漏了,我们补天!

    发大水了,我们开山治水!

    没有任何困难,能够阻挡住我们这个民族!

    而且,嬴扶苏能够哼唱这歌,是因为自己想家了。

    这些秦人骑士,哼唱这歌,却也是因为想家了。

    同是思乡之情,更让情绪共鸣。

    而滔滔大河。

    却仍是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终日浩浩荡荡,永不停息地奔流而去。

    嬴扶苏忽然觉得,两千年的历史鸿沟,似乎也不那么难以跨越。

    大河是华夏民族的母亲河,不过这位母亲却也是位‘严母’。

    以经常决口和经常改道而闻名。

    不过嬴扶苏率军从这里北上的时候,大河此时的水位倒是并不高。

    今年少雨,有些许地方出现了一些旱情。

    大河水位,也算是往年之中,比较低的。

    总体上来说,倒是不算灾年。

    很多地方的田收,也都还算不错。

    古代的农民靠天吃饭,其实农业是非常脆弱的。

    遇到水旱或者蝗灾、病害,就会饿殍遍野。

    今年比起前几年,动辄便出现大规模的蝗灾和旱灾,已经要好许多许多了。

    嬴扶苏甚至和冯劫算过,太原郡今年的税收,能供二十万大军吃上个小半年的。

    不过要是在经过长途运输的折损,可能存量却要大打折扣。

    上郡的粮仓被焚毁,存粮锐减三分之二。

    短时间内是没问题的,但却绝撑不到明年秋收。

    嬴扶苏和蒙恬,都为了粮食的事情很是头疼。

    最迟到明年的春天,就必须得想办法搞来粮食!

    嬴扶苏带着大队骑兵从晋阳城出来。

    一边向北走,一边也是体察了太原郡的风土民情。

    太原郡南边超过三分之二的地方,粟、菽都已经秋收结束。

    秋收结束,各县的田租也就基本交清。

    太原郡的官吏们,办事效率还是很值得称赞的。

    粮食在晾晒之后,会入库存储。

    嬴扶苏对上郡着火的事情有心理阴影,于是要求太原郡下面的各个县,都要做好防火的措施。

    而秋收结束之后,县以下的乡、亭、里,黔首农户们并没有闲下来。

    一些经验丰富的农户,已经开始给田里提前埋一些农家肥,以养土地。

    如果是种植粟米,这地要到来年开春才播种。

    但靠近晋阳的一些村乡,已经接到了来自太原郡郡守府的通告。

    从今年开始,农户可以自愿的,至多分出四分之一的良田,播种冬小麦。

    冬麦若是要种,却要在这个季节。

    官府只是提倡,并不强迫。

    不过播种冬小麦的黔首农户,可以减免来年一半的赋税。

    如果家中有在本郡徭役者,还可以让其提前结束徭役,回来务农。

    这样的政策,让很多村乡的黔首,很是心动。

    很快,又有人在传。

    说郡府解决了冬麦脱壳和研磨困难的问题,所以才会试着推行这样的政策。

    很多黔首,都跑去了乡里,了解详细的情况。

    而按照长公子扶苏提过的想法,御史大夫冯劫,派出了一些‘技术指导小组’,来到各个县。

    这些‘技术指导小组’,给黔首们教怎样改进石碾和石磨。

    示范怎样扬场,怎样用石磨,得到精磨面粉。

    又怎么样用精磨的面粉,制作爽口的食物。

    精磨面粉制作的各种美食,是往上数几百上千年,都没有出现过的。

    尤其是面条的出现,让吃惯了艰涩难咽的粟米饭的人们,大为惊奇。

    这冬麦精磨之后,竟然还有这么多的吃法。

    而且还可以这么好吃!

    面条的口感比起粗糙的粟米饭和麦仁饭,简直是天壤之别!

    经过了解和学习的黔首,纷纷到亭长和乡啬夫那里,去报名。

    表示愿意改种冬小麦。

    郡守府会专门给农户发放种子。

    但同时,郡府也放出了警示!

    大量种植冬小麦,是以前从来没有过的事情。

    以往,各家种植冬麦也只是少量的,不到二十分之一,从没有过这样的规模。

    所以,各个县一定要做好防治虫害和病灾的准备。

    郡守府也同时重金请懂得冬小麦防虫防病有经验的老农,去晋阳城向‘技术小组’传授经验。

    这一连串的政策和举措,都是太原郡黔首以前从未见过的。

    但这样亲近民生的政策,却很快就在民间赢得了广大黔首的称赞。

    各县积极响应。(记住本站网址,Www.XS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持秦不错,请把《持秦》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持秦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