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职心中虽然还有一些疑虑,但还是接受了嬴扶苏说先教一些基础实用学科的说法。
培养人才这样的事情,郡府没有理由去拒绝。
事实上,冯职这些年在上郡当郡守,也常常被缺乏人才这件事情所困扰的。
若是开设学堂真的能够给郡府提供源源不断的各种人才,冯职自然也是举双手同意的。
人才,并不仅仅局限于精通秦法的官吏。
各种工匠,以及精通农学之人,也是郡府迫切需要的。
尤其是现在推广冬麦的种植,对种植冬麦比较懂的人,就更少了。
黔首们自己种田虽然有自己的传统。
但是精通各种防治虫害、兴修水利灌溉技巧的人,还是太少了。
不过,冯职想了想,又问道:“长公子一番心意,职能够明白些许。但是那些黔首,却未必能够对学堂之事感兴趣。”
顿了顿,冯职又说道:“黔首家中,小儿也是劳力,是要日常担负农活的。重活也许不让小儿做,但日常的捡柴提水,或是放牛之类的事情,都是小儿在做的。”
嬴扶苏皱了皱眉头。
这倒的确是个问题,而且这个问题即便是两千多年后,在乡村之中也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
农村的孩子早当家,小小年纪就要承担起来家庭中的农活。
嬴扶苏前世的时候,就曾经见过很多。
六七岁的孩子每天步行十几里地去上学,放了学还得捡柴回家。
回到家以后,还要尽量做一些自己能做的农活。
即便如此,很多农村家长也会觉得,上学没有什么用,还不如在家务农,或者出去打打工。
况且,前世的时候,一家不过几亩地,就已经忙不过来了。
秦代一家可是要治百亩地之多。
小儿更是很小的时候,就会跟着家中父母兄长做农活。
想要彻底解决这样的问题,几乎是不太可能的。
不过,嬴扶苏也没有想要一蹴而就。
能够解决多少,便先解决多少吧。
于是扶苏对冯职说道:“冯大人,郡府可以出面。凡是进入学堂学习的孩子,伙食都由郡府来管,并且每人家中都还可以领到一些粟米,作为奖励。另外,参加学堂的孩子,以后可以适当的减免徭役。”
“这样,我想那些黔首家庭,会让家中年幼一些的孩子来学习的。”
“让黔首庶民得到利益,他们才会去拥戴一项政令。”
顿了顿,嬴扶苏想到了什么,又说道:“对了!如果需要发放粟米,需要由县府派官吏,直接送到每家每户去。这些粟米,不得经由那些乡绅豪强过手!”
冯职一怔,带着些许严肃的表情,点了点头:“长公子思虑周全,职深感佩服。”
不过,冯职又提出了一个问题:“长公子,开设学堂是否意味着,要提高工匠和商贾之人的地位?”
商鞅变法之后,虽然没有明法约束。
但还是将各行各业划归出来了高低贵贱。
士人,也就是有学识的读书人,是地位最尊崇的。
不管是儒家、法家还是纵横家等等诸子百家的士人,在各国的地位都总是要高人一等的。
他们甚至在面对国君的时候,都敢于甩袖子罢工走人。
就是因为他们是真真正正有管理才能的。
接下来,则是农。
因为农民直接生产粮食,所以也是商鞅变法最重视的群体。
农民虽然过得穷苦,但是社会地位来说,并不算最低。
比起工匠和贱商,还是要高的。
工匠和贱商,则很多情况下,都是被人瞧不起的职业。
赚钱再多,社会地位也并不高。
这倒真不是什么社会偏见。
只是因为先秦时期的生产力极其落后。
种田的农民尚且温饱难以保证。
那些工匠和商人,被国家视为不能生产粮食的人。
社会地位便也不高了。
不管任何时代,吃饱肚子永远是最重要的事情。
十个人被扔到荒岛上,地位最高的人,永远是能够给大家获得食物的人。
只有人人都有饭吃的情况下,才会再重视其他的行业。
嬴扶苏听了冯职的话,想了想这才说道:“目前来说,粮食问题仍然还是最严峻的问题。”
这话说出来,其中的意思已经不言而喻。
冯职点了点头,心领神会。
是啊……粮食的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就去谈什么士农工商的社会地位,那是不现实的。
嬴扶苏又和冯职商议了一些关于开设学堂的细节,其中冯职也提出了不少提议。
这条政令的推广范围并不算大,只是肤施县和大河以南的几个新设立的县。
总共加起来,也没超过六万户黔首。
所以政令很快便草拟完毕,对几个县和乡发了下去。
开设学堂首先要解决的不是学生问题,而是教师的问题。
一道政令,县府的官吏们开始拜访那些各行各业之中的佼佼者。
邀请他们抽出时间,去新开办的学堂授课。
木匠、铁匠、水工、医者、精通农学之人,都在邀请范畴之内。
最初的时候,这些邀请遭到了一些工匠的抵制。
这些工匠,都有自己的学徒。
也都多多少少带着些许藏一手的态度。
教会徒弟饿死师傅这样的事情,可是实实在在会发生的。
不过郡府却说,在学堂教习学生,是可以得到爵位的。
这就让很多工匠蠢蠢欲动。
爵位,对于工匠们来说,还是非常有吸引力的。
因为那代表了吃喝无忧和社会地位。
秦法的诚信,不需要质疑。
不少工匠便抱着尝试的心态,应邀去当了老师。
嬴扶苏提出设立学堂这件事情的时候,也没有多想什么。
但等这些政令真的推行,却一石激起千层浪。
首先沸腾起来的,恰恰是最寻常的黔首们。
对郡府要设立学堂,黔首们其实并没有特别感兴趣。
但就如嬴扶苏所说,学堂管饭、每户赏粟米、免除徭役这样的条件,没有任何人能够拒绝。
郡府给的实在太多了……
尽管有一些人还带着观望和迟疑的态度。
但是仍然有大量的黔首,将自己将的小儿第一时间送到了郡府开设的学堂。
一时间,上学堂成了黔首们之间最热门的话题。
以往临近十月颛顼历年关,人们相互之间的问候都是今年收成如何。
然而今年,黔首们之间的问候,则成了:
“你屋送了几个娃去学堂?”
“赏粟了吗?”
“能给娃们减免咧徭役,也挺好滴。”
根据一些县府官吏的描述,送小儿来上学堂的场面就跟卖小孩儿似的。
来的时候提个小儿,走的时候提一袋子粟米。
冯职看了下面官吏的汇报,也是有些忍俊不禁。
(记住本站网址,Www.XS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