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惭愧,这个发现是周桑的,我最多算是进行后续研究而已。”小野平次有些惶恐:“无论如何,这第一篇论文,第一著作人也是您。”
“这些不重要了。”周至认真说道:“就算是我发现的,我也不可能有精力进行后续的工作,一切都要拜托小野君了。”
“我最高兴的是对于我国的古代瓷器有了新的发现,厘清了一点误区。”周至露出了心满意足的笑容:“国内残片多,成份分析这些工作做得更加的细致,等到回去后我找一些研究成果寄给你,小野君,请一定将这个课题研究做完。”
“那是肯定的。”小野平次保证道:“能够将国宝作为研究课题,这是一辈子的幸运。”
听到“国宝”二字,周至不禁有些神色黯然,但是这几件器物还真不能用什么“掠夺”,“抢劫”来定义,因为都是千年前从华夏流传过来,然后被岛国人奉为国宝,一代代传承到今天的。
而华夏大地上,却因为种种原因没能够得以保留下来,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
其实类似的东西还有不少,比如著名的正仓院收藏,九千多件服饰、家具、乐器、玩具、兵器等宝物都是天皇千年的国宝传承,其中出自中国,堪称世界级孤品珍宝的馆藏都有不少。
不过小野平次似乎误会了周至的表情,说道:“六手卷能够回归中国,周桑的功劳也是伟巨,我还是非常佩服周桑的。”
“呵呵,池田小姐到了吗?今天她应该把东西带过来了。”
当池田丘带着马爷过来的时候,周至正在困觉,两人见面,马爷就摇着头感慨:“我们俩第一次见面的时候,要是你告诉我说有一天会在这里的沙发上翘着脚打盹,打死我都不会相信的。”
这地方是世界古代陶瓷爱好者的圣地之一,周至可以在这里跟待家里一样随便,的确有些让马爷羡慕:“听说你也是贼不走空,进来就有了新发现?”
“嘿嘿嘿……”在马爷跟前周至完全用不着谦虚:“以前都以为鹧鸪斑盏是建窑独有,结果发现这里一只被定为‘鹧鸪斑建盏’的东西有些不对,研究以后发现釉底和胎骨都有比较明显的磁州窑口特征。是岛国人先入为主了几百上千年。”
“东西在哪儿呢,我能看看不?”
马爷在圆明园兽首回归的时候也露过一把脸,现在也是国内比较有名的鉴藏家,小野似乎也知道他,也想要听取意见,于是大家又一起前往仓储室,将那只茶盏取出来研究。
同样的,包浆浓厚的盏底首先吸引了马爷的注意力,摩挲着茶盏的底足,就连马爷这样的高手都有一些困惑:“这个跟建窑的差别的确有点大,不过和定窑也不太像,实在要找个相似……我怎么觉得更像,磁州窑的内胎?”
“准确说是更像磁州窑红绿瓷的底胎。”周至补充道:“从唐三彩继承过来的审美,不过三彩是陶胎,磁州窑给窑温干上了一千三百度,变成瓷胎了。”
“这颜色又是咋回事儿?”马爷还是觉得有点怪怪的:“还有粗细,感觉比磁州窑粗太多了呀。”
“磁州窑也不细,主要是加了底部的化妆釉显得细。”周至说道:“不过也比这个要细是真的。这个为了仿建窑的胎,加了粗石英和铁矿粉,所以烧造出来更显黑。”
“还有些是爆铁子锈没了?”
“对。胎足上的小坑,应该是爆铁子没了留下的。”
“周桑,马先生,请问什么叫做……薄帖子?”小野平次见两人聊着聊着就说起了“黑话”,连忙提醒他们,这儿还坐着个中文的二把刀呢。
“爆铁子,是含铁量太高的胎土,在烧造的过程中,在表面形成的还原铁小铁珠。”周至耐心地解释道:“这本来是一种器物上的瑕疵,可是在长久传世以后,这些铁珠会重新氧化锈蚀掉,留下一个个的小坑,这些小坑就和宋代汝窑、哥窑的开片一样,成为一种美学特征和防伪特征。”
“明白了。”小野平次点头。
看完底足,马爷点头:“的确,除开配方调整和包浆因素,这个底足北方窑口特征很明显了。挺漂亮的一个小盏……釉色不考虑小银斑的话,花斑石釉的特征也很明显了。”
“只可惜油膜衍射光还是没能仿造出来,不然真就拿捏住建窑的绝活了。”周至说道:“花斑石釉在这个茶盏上看着不如磁州窑典型器上那么黑,一是缺乏磁州窑的白釉底衬托,还有就是这些小银斑的反光减持了。”
“不过马爷啊,我有一个疑惑,我们国内磁州窑器物众多,难道就没有发现过油滴盏和兔毫盏,或者类似的器物吗?”
“哈哈哈……”马爷笑道:“说起来真的很神奇,这个问题之前竟然无人关注过。”
“在得到你的提醒后,我们在国内做了个简单的摸底,发现好几个博物馆里,都有类似的收藏。”马爷说道:“国博,晋、冀、鲁、豫四省博物馆,都发现了类似的藏品。”
“而且从发现线索来看,这类盏、碗大多出于磁州观台,不过和这只相比,形状多为侈口,而且胎体精薄,满釉,裹足,工艺上,还在施釉后重新上慢轮,对底足进行过刮削修整。”
这些都是新到的信息,小野平次赶紧拿出纸笔来记录,“看来我们也应该在国内进行一次器物排查了。”
“我们国内,倾向于将这个新发现的瓷种称为‘观台窑盏’,你们呢?”马爷对小野问道。
“我们倾向于命名为‘北天目’。”小野说道。
大家都笑了。
这也是一个有趣的问题,两国对同样的瓷器有不同的称呼体系,比如带着小圈圈小点点的建窑茶盏,岛国将之称为“天目”,而中国更直白地称为“斑”。
比如曜变天目,中国古籍上并不以其为最贵,却是斑纹细如兔毫,毫周同样具备曜变光环的为极品,称之为“异毫”;
而岛国的曜变天目和油滴天目,在中国古籍上被称为油滴斑和鹧鸪斑。
周至估计更大的可能,是宋代真正的异毫盏,岛国人士压根就买不到的缘故。
而在中国古籍当中,建盏的釉面花纹种类多达几十种。可是除了有限几种,其余如乌金、兔毫、黄金,鎏金、杂色这些,岛国人又看不上了,引进得极少。
两国在文明背景和审美情趣上的差异,同样也是一个有趣的问题。(本章完)
(记住本站网址,Www.XS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