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  靛冉

    “你这臭小子,跟我打什么机锋?有话快说,有屁快放!”

    挨了黄贺的一顿臭骂,四娃不但不生气,反而喜上眉梢。

    黄贺一贯以一副仙风道骨的模样示人,平时说话办事也是一板一眼,从心所欲不逾矩。

    只有最亲近的人,才能挨他打骂。

    在骊山,谁要是能被黄贺打一顿或者骂一顿,都能被人羡慕老半天,这说明黄贺把你当成自己人。

    四娃眼珠子骨碌碌转动:“我听说扫盲学校最近才毕业了一批三级学员,我想黄大仙您不是说过,要让知识分子到骊山最需要他们的地方吗?”

    “我看咱们钢厂就不错,正需要这样的一批新鲜血液。”

    黄贺一直不急,道:“好你小子,在这等着我那,想要三级毕业生?我怀疑你在想屁吃。”

    “不给,不给!”

    四娃见黄贺不为所动,就悲天悯人道:“大仙,眼下所有的骊山百姓,都在等农具干活,这老天不等人呐,如果现在来一场大风、下一场大雨,那骊山百姓半年的收成可就全都泡汤了。种地的百姓跟咱们工人不一样,咱们是旱涝保收,老百姓却是看天吃饭。”

    “一群土里刨食的苦哈哈,没有农具,他们的粮食就收不上来,秋种就播不下去,我这是心里着急。”

    四娃充分展现了,什么叫皇帝不急太监急。

    “四娃说的都是事实,可是我手里的三级毕业生就那么多,绢纺厂、矿山、韩谈、陈老、木材厂、家具厂,还有刚刚成立的粮票局,全都等着问我要人,我如果把人都给了你,你让其他部门怎么办?”

    黄贺也是分身乏术。

    骊山才刚刚起步,正是需要大量人才的时候,而以往的那些老学究、读古书的人,即便招揽过来,也不能马上投入使用。

    一来他们对于新知识没有掌握,他们连12345都认不清楚,ABCD都搞不明白,根本无法再骊山开展工作。

    二来是这些人的思想陈旧,还停留在六国或者是秦朝的思维当中,即便到了新的岗位,也会适应不了骊山的快节奏。

    三来黄贺对这些人并不信任,他宁可花费大力气,从娃娃抓起,也不愿意让六国余孽,又或者是秦朝的间谍潜伏到自己最重要的部门里面。

    堡垒往往是从内部攻破。

    骊山作为一个新兴势力,需要的是和平、稳定的发展环境,就好像一颗幼苗,在没有生根发芽之时,任何一点外部的风吹草动,都有可能停止生长。

    所以黄贺这边,即使是最不需要知识、技术的工作岗位,也是要检验身份的纯正。

    这样一来,扫盲学校的毕业生,就变得非常抢手。

    就成了所有工厂、企业、甚至是骊山县衙争抢的香饽饽。

    “如果我今天答应你,把这一批毕业生都分给你,其他人还不得闹翻天?”黄贺笑道。

    四娃道:“大仙,您也说过,民以食为天,这小麦还是您从天上带下来的种子,如今小麦眼看就要丰收,老百姓却没有农具,耽误了夏收,不但老百姓要吃苦,整个骊山也会跟着一起受累。”

    “大仙您心系百姓,肯定不会放任不管的。”

    “行了,别给我拍马屁,我听得耳朵都快起茧子了。”黄贺掏了掏耳朵,“你小子一撅屁股,我就知道你要拉什么形状的屎。”

    好话谁都爱听,即使是神仙也不例外。

    四娃一听,觉得有戏,赶忙烧火:“大仙,这人呢,我也不能全要,您给我一百个就行。”

    一百个?

    黄贺差点没从座椅上跳起来。

    骊山扫盲学校开了半年多,全体学生也就三千多号人,这还是黄贺强制让适龄儿童必须参加教育的结果。

    黄贺亲自担任骊山扫盲学校校长,其号召力自然无与伦比。

    这些从扫盲学校毕业的人,以后也能自豪的说,我是黄大仙的学生。

    但即使是这样,许多人还是选择了工作,而不是学习。

    学习,一时半会不见成效,而且费时费力费脑,他们宁愿出大力,流汗,种地,也不愿意花时间去学校学习。

    尤其在黄贺带来了优良的麦种、玉米种等高产作物之后,就更没人愿意去学习了。

    而且绢纺厂、木材厂、矿山、钢铁厂等一大批工厂企业建立以后,每个月三十斤粮票的高额工资,又分流了一大批人。

    三十斤粮票!

    那可是货真价实的真金白银,比起虚无缥缈的知识,还是粮票更受大家喜欢。

    既然学习是为了挣粮票,那我为什么不跳过学习,直接去挣粮票?

    而且像钢铁厂这样的重工业,更多的需要重体力劳动者,压根就不需要你有神马知识,也不需要你识文断字,只要有把子力气,就能干活,就能挣大钱。

    黄贺对于骊山的这种现状,也有一种无可奈何。

    总不能把这些干活的人,都赶去学习。

    他们累死累活,干了一天,也是需要休息、社交的。

    黄贺有时候也在想,即便是自己拥有了超越整个时代的科学技术,也无法改变人心。

    诸多因素加在一起,就导致骊山扫盲学校无法大量提供优秀毕业生。

    毕竟像潇睿、嬴阴嫚这种天资聪颖、勤奋学习的学生太少,大部分的人都是如荣禄一般,资质平庸,学习速度缓慢的普通人。

    学习是一个缓慢、艰辛的过程,它需要人摄取知识,然后强化记忆,需要反复的练习,温故知新,才能把知识吸收。

    而且有些知识并不是永久性记忆,即便当时学会了,如果日后从事的事业,跟这项知识无关,也会很快忘掉。

    但是学习又不能只学一种,那会导致学生的思维受限。

    所以即便黄贺精简了所学的内容,还是会有学生跟不上进度,最后被学校劝退的情形。

    这一届的三级毕业学员,只有二百多个,这里面还包括了一些偏科十分严重的学生。

    例如文采风流,识字过万的神童周文,在数学一道,就没什么天赋,学完了基本的加减乘除,就再也不想学,称看到数字就头疼。

    还有他的好兄弟周市,写文章只会记叙文,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简单罗列,就跟记流水账一样,但是在数学方面却展现了超常的天赋。

    什么心算多位数乘除、开方、根方都是小儿科,他现在正在自学费马猜想、卡塔兰猜想、庞家莱猜想,并有了一定的成果。

    假以时日,黄贺估计他能将哥德巴赫猜想、周氏猜测这样的顶级难题解决。

    对于这种天才,黄贺也只能听之任之,把他们放到最适合的位置上。

    周文已经被陈老预定,只要毕业,就直接进县衙做陈老副手。

    这样的待遇,可以说羡煞一大批人。

    黄贺心里其实也同意了四娃的请求,分配一批毕业生到钢铁厂去。

    毕竟炼钢这东西听起来是大老粗干的活,但实际上其中精细的部分很多,炼钢是一项涉及多门化学反应的高技术工种。

    操作的熟练程度、技术的好坏,直接决定炼钢的产量和质量。

    他心道:“让毕业生到骊山最需要他们的地方去,这的确是我提出来的,虽然不至于让这些毕业生像农民一样土里刨食,像工人一样干重体力活,但是也要让他们体验一下工作的艰辛和实际。”

    可黄贺不会完全同意四娃的请求,对于四娃、韩谈、陈老这些人,不能充分满足他们的要求,否则下一次他们再来找自己,如果自己因为某些原因不能实现,就会产生心理落差。

    这是用人之道,虽然听起来不好听,但是这就是现实。

    朝三暮四的道理大家都懂。

    “一百个毕业生,太多了,就算我是扫盲学校的校长,也不可能给你这么多人,等下我把陈老他们叫过来,大家一起商量这批毕业生的分配。”

    黄贺所言,句句属实,四娃也是无可奈何,道:“大仙,我是第一个来的,等会可一定要多分几个给我,只要有人,我保证完成夏收农具的生产任务。”

    “狗东西,就知道你没安好心,这是提前给我打预防针,我知道了,你先回去,我会给你一个满意的答复。”

    又挨了一顿骂,四娃笑嘻嘻的离开了。

    走在路上,随行的小厮问道:“四爷,您怎么这么开心,是不是黄大仙答应了?”

    四娃长长的出了一口气,道:“嘴皮子都快磨破了,成功了一半。”

    小厮摸不着头脑,事情成功了就成功了,什么叫成功了一半?

    黄贺站在书房的窗户看外面,只见四娃跟一个小厮模样的人说了几句,然后就离开了。

    “四娃也成长了,不,因该说骊山的这帮老弟兄都成长了。”黄贺感叹一句,不过黄贺并不反感手底下的人跟自己玩心眼,至少四娃是真心为了这次夏收着急,也是真的在替骊山老百姓说话。

    夏收是一项关系骊山百姓饭碗的大事情,需要统筹兼顾。

    黄贺本身又是骊山权力最大的那个,整个骊山的运行,都维系在他一个人的身上。

    这段时间,黄贺放下了其他工作,天天带着陈老、管理农业的六娃去到田间地头,了解百姓疾苦和老百姓最需要的东西。

    随着深入的调查,骊山整体的小麦丰收情况逐渐清晰,也让黄贺对骊山现有的土地情况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

    骊山现有土地面积共计51.2万亩,其中小麦种植面积达30万亩,其余的还种植着一些原始稻类、麦黍、玉米等作物。

    这些土地,大多分布在骊山山脚下骊邑、芷阳一带,这地方是骊山山脉的尽头,多平原。

    得益于渭水的灌溉,今年的小麦将会丰收。

    按照每亩300斤的产量,光是小麦就可以收获9000万斤,也就是4500万公斤,4.5万吨。

    按照每人每天消耗3斤小麦来计算,可以养活100万人一年。

    也还是往多了计算,实际上每人每天两斤小麦都吃不了。

    骊山县现有人口已经达到50万众,这里面包括之前的30万骊山刑徒,还有骊山附近原有的居民,还有不少是从外地迁徙过来的人。

    例如黄贺之前向赵佗他们购买的岭南妹子,南越婆姨,这些人虽然不多,但是也有一万多人,而且这一万多南越妹子已经全都婚配给有功的骊山刑徒。

    现在已经不是刑徒,而是黄家军、各大工厂、骊山县衙的人,基本上只要有点官阶的,都能分到一个。

    这么庞大的人口,所需要的粮食,也是一个天文数字。

    以前都是黄贺通过售卖家具、白纸等物,从各地换回粮食,然后再售卖给骊山百姓,保证骊山百姓的基本生活。

    现如今,骊山自己的粮食产量,已经完全可以满足自己的生产生活需要。

    要知道小麦一年两熟,到今年年底,黄贺的粮食储备就会大大增加。

    他甚至考虑是不是要反向贸易,日后把秦朝的粮食贩运到现代去销售。

    只不过这是以后需要考虑的事情,当务之急,还是要保证即将到来的夏收工作。

    掌握了基本盘,黄贺就大体了解了此次夏收、芒种存在的困难。

    首先是人手不够。

    由于秦国大搞基建、北据匈奴,南征百越,导致每家每户的主要劳动力远在外地。

    留守家中的,多事老弱妇孺,指望她们在几天之内,将自家所种的几十亩地收割完毕,纯属痴人说梦。

    第二个原因,则是农具问题。

    钢铁厂生产的钢铁,大部分也是用于基建和武器打造,而且钢铁厂农具的模具不多,而制造模具,也需要时间。

    钢铁厂投产、生产的时间太短,而且因为初建,钢的产量、质量并不算高,存在许多瑕疵,仍在试运营阶段。

    这并不能怪四娃他们,实在是黄贺的想法是美好的,但现实是残酷的。

    想要赶鸭子上架,大炼钢铁,以目前的技术、人力来说,还有些勉强。

    炼钢始终是一个技术活,目前主流的农具、武器,还是青铜器,铁质武器、农具还没有大量普及,钢这种东西,更是想都不敢想。

    没有前人的经验,只有黄贺提供的纸面技术,老秦人已经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

    但是高炉炼铁、炼钢还是经常失败。

    第三个原因,则是耕牛不足。

    夏收、芒种是连在一起的。

    收割完小麦,就要立马耕地、翻地,准备下一季的农作物。

    但耕地、翻地是一项繁重的体力活,别说现在人手不够,就算是壮小伙、棒劳力,经过一次耕地,也得去半条命。

    可见种地的确不是什么轻松的事情。

    历朝历代,耕牛都是宝贵的财富,《资治通鉴》曰:牛乃农耕之本,百姓所仰,为用最大,国家为之强弱也。

    祖龙一龙六国,对耕牛的保护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甚至还出台了法律保护耕牛。

    “今课县、都官公服牛各一课,卒岁,十牛以上而三分一死;不盈十牛以下,及受服牛者卒岁死牛三以上,吏主者、徙食牛者及令、丞皆有罪。”

    意思就是各县每年都要对养牛的考核一次,十头牛如果死了三头,包括养牛的、管牛的官吏、县令、县丞都有罪!

    养牛养得好,给你酒肉,如果牛瘦了、病了,养牛的就要挨打。

    秦国对耕牛保护的很好,但是耕牛的数量还是不足,否则也就不用保护了。

    凡是需要保护的人、动物,那都是出于弱势或者数量不多的情况下。

    没听说谁出台法律保护老鼠、羊、兔子的。

    当然还有其他的一些困难,但是相比较这三个,已经算不上什么困难了。

    黄贺随身带着一包烟,每到田间地头,就会给老百姓、随行的官员发一支。

    这个年代可没有什么吸烟有害健康,大家都以能抽到黄贺散发的烟为荣。

    至于说烟草种植,黄贺并没有这个打算。

    种粮食的土地都不够,哪能种烟草?

    一支烟抽完,黄贺叹道:“去年的那次秋收,因为种植的亩数少,大家一起帮忙,才能收割完。”

    “如今这小麦种植的多了,翻了几十倍,但是人还是那么多的人,这可有些难办,大家都说说,过几天的夏收,该怎么办?”

    黄贺把会议桌搬到了野外,让大娃他们也跟着,大家坐在田间地头,距离感进一步的拉近。

    此情此景,恍惚间,似乎又回到了黄贺当初刚来的时候。

    “不知道狗剩子那边怎么样了?”

    ……

    与原本的历史不同,陈胜领导的大胜军,并没有贸然扩张。

    按照原来的历史,今年的腊月,陈胜就要死在下城父。

    原因很简单,陈胜崛起的太快,而且没有根基,他将手下人全都派出去,四处攻打,并且急于攻陷咸阳。

    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属下人心涣散,纷纷自立为王或者另找山头。

    而且原本历史陈胜军就是一群乌合之众,被章邯带领的刑徒军打的抱头鼠窜,手下叫得出名号的将领一一被杀。

    但是如今的陈胜,早已经脱胎换骨,或者说他只不过是顶着原本历史的名头,但是他的真实身份,却是黄贺的亲传大弟子——狗剩子。(记住本站网址,Www.XS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穿越:赳赳大秦,做我打工人不错,请把《穿越:赳赳大秦,做我打工人》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穿越:赳赳大秦,做我打工人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