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龙场驿。
贵州冬末的天气极其阴寒,一场场冻雨落下,使得树叶间都挂上冰棱。
道路上也积雪数尺,人畜几乎不得通行,就连山间的一条小溪,也在这种寒冷中被冻的断流。
根据记载,自永乐年间之后,大明的平均气温就一路下降,到正德年间算是一个低谷。
等到嘉靖上台后,气温才逐渐的上升,不过最高的年份,比两宋平均最低的年份还要低!
这也是为什么,明朝很难占住河套地区的原因之一,不仅占不住河套,对西域也很难施加更强大的影响力。
气候一直是农耕封建王朝的命运之一,强盛的汉唐,都是气候相对更加暖和的时期。
暖和的气候,不仅适合农耕,更适合各种生产活动。
王阳明的讲学,就在这种严寒中被迫中断,他自己也在贵州愁煞人的冻雨中,再度犯病了。
好在他名头响,已经收了不少弟子,加上同当地苗人的关系也不错,所以已经搬家。
一开始他住的是小溶洞,据说他经常在里头推演《易经》,故而小溶洞被他命名为“玩易窝”。
龙岗山上还有个大溶洞,王阳明将其命名为“阳明小洞天”。
他现在住的叫做叫做“何陋轩”,是苗人帮他修建的几件茅草房,是他的卧室、书房和教室。
此时此刻,茅草屋里的火塘烧的旺旺的,由于没有太好的排烟条件,也弄不到炉子,所以只得开个窗户出烟。
王阳明裹着厚厚的被子,就在火塘旁,翻阅着一些书信和书籍。
自从华容一别,他就同刘大夏有书信往来,一边交流着各自的学问,一边过问些黥事。
今日他就看到一份黥人华夏日报的报纸,上头有篇文章叫做《积极落实‘废两改元’政策,保证国民经济不会出现通胀性风险》。
这篇文章记载的是东秦发行银币一事,王阳明耐心的看完,发觉银币一事,可能是黥人为了更加便捷商贸。
他澹澹一笑,又拿起刘大夏的信,最近一年内,刘大夏对王阳明的学问,十分的上心和热衷。
作为老黥事,刘大夏自然看出,王明明对《颜政哲学》的借鉴之处,只是巧妙之处在于,王明阳用传统理学,融合新创之心学,居然将《颜政哲学》中一些精华,融会贯通进了“儒释道”这套学问之中。
这太了不起了!尤其是经世致用,实事求是,学以致用,济世救民,以及‘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的核心,更是让刘大夏如饮美酒!
他惊讶的发现,王阳明这套学说,居然能同“随时因革”论起恰到好处的呼应。
所以这两年多的时间里,刘大夏已经将王阳明引为知己。
这封信同样在让王阳明答疑解惑,并且委婉的提出,想要让王阳明,一起为变法造势。
王阳明叹了口气,将信放下后就开始思索起来。
良久,他才重新提笔回信,对变法避而不谈,对刘大夏的疑惑,却是积极的回复。
两年时间的打磨,王明阳的思想已经很成熟,他此刻于仕途上,已不甚追求,唯一想的就是将学问发扬光大。
他这两年也一直在同脑海中的那个“颜政”辩经,屡次参禅,最久的时候,天人神游一个余月,人参禅参病了,却没有将自己说服。
王阳明知道,这意味着他这套学说,也有很大的问题。至少不能像《颜政哲学》一般,将认识论和世界本原以及意识联系起来。
他虽不认为这个黥人就是对的,可上头论述的世界规律,却是让人不得不思虑一二。
王阳明也认为,泱泱大明一直未能自强,根本在于国人不懂得什么叫自强。
从这一点来看,四书五经教导的自强不息,同刘大夏追求的“自强”是不一样的。
具体怎么个不一样,王明阳也说不出,这牵扯的是儒家的根本,也就是三纲五常。
自强不息加上三纲五常,那就同黥人那种自强南辕北辙!
一封信写完,王阳明有些乏了,两个仆人就侯在一旁,他们正在为煤油灯添油。
还有十几个学生也在屋内,他们都在翻阅着经书,一个个认真不已。
其实,王阳明很想让他们读读黥人的所谓哲学,可终归是忍住了。
他半躺在床上,放松的翻阅起黥人的《钢铁是怎么造就的》。
这部话本,起初他有些不屑,仔细翻阅后,才被其中的朴素至简的道理所吸引。
金保这曲折的人生,这坚毅的品格,无不透露出一种不一样的人生态度。
王阳明年幼时体弱多病,一生看上去顺风顺水,这些年却多次遭受巨大的变故和挫折。
每每读到金保对生命和苦难的态度,王阳明就顿感肃然起敬。
可惜,这部书暗戳戳的将苦难归于大明,将光明却寄托在东秦,这算是一大败笔。
……
“老师,学生偶有所得,却又更加的疑惑,能否请老师解答!”弟子李惟善、陈文学、詹惠,突然起身求问。
《基因大时代》
王阳明放下手头的书,坐直身子后笑道:“说来听听!”
“老师,还记得您最初讲的《大学》,讲的是非程朱之新本,乃前朝之旧本。其中有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与朱子所言的新民,相去甚远!可我觉得,亲民不一定对,新民反倒是更加合适!”陈文学说。
李惟善补充道:“朱子认为,人都有光明品德,此乃天理人性,但品德再光明,都有可能受到蒙蔽!明明德,就是为了光明品德,有了光明品德后,便可去引导他人,如此一来,就能让他们也获得这般品德,可作新民!由此,这世间万物万理,便能止于至善!”
“这同学以致用,济世救民岂非是类似?而亲民,却似有不妥!”詹惠也道。
这就是儒学“大染缸”的体现,很多道理都能牵强附会,压根不讲究精准、辩证。
王阳明微笑道:“邦畿千里,惟民所止,说的是亲。为人君,止于仁,说的是亲。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说的是亲……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说的还是亲。亲有仁的意思,也有新的意思。亲民者,重在行,不亲民,何以让别人成新民?
亲,更重一层便为经世致用,即是我所言‘知行合一,经世致用,止于至善’。在此过程中,又需我们学以致用,致用之后还得实事求是,假若学问取得真成果,才算是真正掌握了学问,而后便可济世救民!实现先贤所追求的三代之治……”
王阳明扯了一大堆,其实也是在碰瓷,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这同样是儒学的三纲。
他通过“亲”与“新”的差别,直接从儒学三纲的层面争夺道统,并且将经世致用、实事求是的道理,一并杂糅进去。
看似很聪明?实则极其的无奈,因为他不敢跳出儒教这个框架,只能牵强附会,将原本的道理拿出来炒一遍,重新加入一些“左料”进去。
十几个学生都认真的听着,他们都是王阳明在贵州收的弟子,有一些人还是从湖广和云南跑来求学。
这个时空的王阳明心学,补齐了方法论这一大块漏洞,所以显得更偏向于实学的内容,难以速成且更重在一个‘行’字。
“那老师,我等明了理,经世致用后若结果不好,不符合实事求是的道理,岂非就是错的?可您也说过,环境和条件的不同,也会导致结果不同,那这成与不成,到底该如何判定?”陈文学问。
王阳明笑望着他说:“人人皆可为尧舜!只要做的是好事,参透了道理,结果或许不会尽好,但总归是向好!只要抱着这颗心思去办事,总是会于国于民于己有利的!
为师曾在华容,同刘时雍问黥事,他当时便说:‘天下的事情,不怕不能够实行,就怕没有能够实行的人’!为师认为,此言实乃至理名言,坐而论道是成不了事的,通读圣贤书,你们应当明白,圣贤书是拿来读的,拿来办事一点用没有!”
十几个学生默默点头,又纷纷开始自己学习起来。
他们很珍惜同王阳明相处的时间,因为王阳明的谪戍期快满了!
而在他们的宣扬下,阳明心学已经在贵州名声大噪,在湖广也由刘大夏传播开来。
…………
…………
(记住本站网址,Www.XS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