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三章 迁都多喜

    七月底的时候,汴梁城的菊花已经开放了。

    郭默一行回到了汴梁皇宫,先去福宁宫见了太上皇赵扩,大半年没见,老赵扩的身体和精神头都挺足。

    “小七啊,汴梁城一切都准备停当了,听说中都城新的皇宫总进度也完成了一半,足够日常使用的,你打算何时启程啊?”

    看到自己唯一的儿子,老赵扩总是那样的庆幸和满足,郭默却听出了其中的异样。

    “爹爹,您不跟着一起去中都城吗?”

    郭默小心地问道,生怕赵扩给出肯定的答桉。

    “呵呵,小七啊,老爹我已经老了,在汴梁城住的也算是习惯,而且这里距离太祖爷的陵寝也近便,我打算就留在这里了。”

    “年前我让人去看过了风水,也为自己找了一块不错的位置,将来等老爹我百年之后,就麻烦小七把我送到那里吧。”

    在宋代之前,通常皇帝在即位后,就要着手准备修建自己的陵墓,像汉武帝不到二十岁就开始修茂陵,前后修了五十来年。

    但宋代帝王生前不修、死后却要求“七月之葬”,即从驾崩到埋藏不得超过七个月。

    定巩义为陵区本来意在迁都,但宋太祖的迁都构想遭到了臣下的一致反对,连弟弟赵光义都以“为政在德不在险、迁都耗费民力”的理由来劝阻,赵匡胤只能自己预言“不出百年,中原人民叹也。”

    北宋皇陵至少还是永久性安置,南宋皇陵只能是暂时性处置。

    从南宋第一任皇帝宋高宗赵构开始,南宋帝王的陵墓集中营建在临安东南一百三十里的攒宫山下。

    “攒宫”为“攒积梓宫”之意,表示祖宗陵寝已沦于金人之手,南宋帝王死后只是在此暂留,等将来收复中原失地后再集体迁回巩义的祖茔。

    不管其他皇帝的陵寝会不会迁过来,赵扩自己却提前让人去做了风水勘探,不过也仅仅只是勘探而已,没敢有任何要提前动工的意图。

    “爹爹,您如今才刚过六十岁,也算年富力强,且不可有此念想。”

    “至于那些所谓的祖宗遗训,如果爹爹觉得有哪些不合理的,可以一一提出来,由儿子来公布废除或修改。”

    “罪责也好,非议也罢,别人要是有什么不同的意见,尽管让他们来跟儿子理论就是了。”

    “毕竟,北还中原、归于旧都是在您的领导下完成的,趁机更改一些旧制,我想应该没有什么人敢站出来指责的。”

    现在的郭默,可以算是足够的强势,就算是出现了不同的声音,那也影响不了大局。

    无论是“皇城司”,还是御史台,完全是在郭默的控制之下,离开了这两个,想在全国范围内掀起波澜,可谓完全没有可能性。

    “小七,你的意思是,我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去设计将来的陵寝?”

    赵扩也有这样的想法,可惜,固有的思维让他也只是在心里想想而已。

    试问,谁愿意死后在那里停灵几个月?

    谁又愿意自己的陵寝,是匆匆数十日修建而成的?

    只是,宋朝的皇帝一向节俭,帝陵的规格也从宋太祖赵匡胤开始,就有了一定的限制。

    而且,他们吸取了前人的教训,认为富丽堂皇的皇陵只会吸引盗墓者的光顾,到时候弄的尸骨现天就不好了。

    “爹爹,只要您自己乐意,想怎样设计都行,就算是稍稍出格一些,也可以算在儿子的头上,就算是儿子对您的孝敬吧。”

    “明日儿子就草拟一道指令,先在‘内阁’讨论一下,我想应当没什么问题的。”

    郭默这可不是在盲目的自信,对于现在的大宋,跟十几年前相比,完全不可同日而语了。

    甚至可以说,只是名头上依然保持了“宋”,实质上,内核已经不是宋的存在了。

    那么,更改一些旧的规章,也在所难免。

    事实上,南宋的臣民,在法理和情感上将北宋、南宋视为一体,如今真的北进中原、还于汴梁了,南宋原有的势力,也仅仅占了朝中半数左右而已。

    再说,这十来年,郭默的麾下,无论是在军中,还是在地方,他施行的新政还少吗?

    果然,当郭默将关于帝陵修建的章程草桉提出之后,内阁中在汴梁城的几位,连犹豫都没犹豫一下,就全数通过了。

    最终,由耶律楚材亲自起草,两日后就明发天下。

    赵扩也第一时间接到了消息,高兴之余更是感慨万千,自己的儿子真的太强势了,这才是一代帝王的风采啊!

    随即,老赵扩就领着一位工部的侍郎和匠作监的大匠,还有钦天监的人,一行人浩浩荡荡地离开汴梁城,到巩义皇陵去了。

    郭默心里明白,这是老爹故意为之,不想亲眼见到众臣迁都去中都城的情景。

    属于他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

    八月初,风和日丽、晴空万里。

    盛大的迁都仪式之后,三公九卿、六部官吏、文武群臣,在一万“虎贲军”的护卫下,旗帜鲜明地向北而去。

    其实,早在两个月之前,中枢各部就纷纷派出了先行人员,前往中都城把各自衙门搭建了起来。

    由于礼部尚书程珌和工部尚书赵建大,这三年半就一直待在中都城里,因此,这两个部委绝大多数的官员,早就在中都城里办公了。

    过了黄河,河北大地、一路畅通。

    从汴梁北上中都的驰道,也在数万战俘的努力下,早在两个月前就已经彻底修缮完毕了。

    南北双向,可以同时并排跑下六辆马车,如果是大军过境,十列骑兵并行都能快速行进,互不干扰。

    大名、恩州、河间、中都,一千三百多里地,一万多人整整走了十五天,才看到中都城的南城门。

    “此城门,今后就称为‘永定门’吧——”

    旁边自有随行的起居舍人,将郭默的话记录了下来,以便于事后交给有司,按谕修正。

    南城门外,早已接到消息的中都城内的一众文武官员,在礼部尚书程珌和“靖难”军都统制郭靖的率领下,一大早就候在了城门处。

    原本他们是想出城三十里相迎的,被郭默给拒绝了,他可不想为了这些虚礼而兴师动众、劳民伤财。

    郭默同“虎贲”军在一起,骑在高头大马之上,而后宫众人,则在黄蓉的率领下,走在队伍的中间,唯独长子郭逸跟在郭默的身后。

    已经过了十一岁生日的郭逸,越来越有人君的风范,一抬手一投足,比郭默这个老爹讲究多了。

    

    注定是郭默的继承人,郭默已经私下里,将祖传的“太祖长拳”和“盘龙棍法”传授给了郭逸,至于将来能够达到什么程度,就看郭逸他自己的造化和努力了。

    “臣等恭迎陛下——”

    今日迁都中都城,乃是大宋朝的头等大事,黑压压跪倒了一片。

    “众卿平身——”

    短短四个字,郭默似乎根本没有大声说话,却让城门内外数万名臣民听得清清楚楚的。

    郭默今日骑在一匹神俊的白色战马上,浑身上下连一根杂毛都没有,而郭默自己则穿了一套银色的战甲,猩猩红的战袍披在身后,随风飘展。

    “虎贲”军留下一千名将士,接管了“永定门”的防御。

    其他官员和将士,连同中都城中出来迎接的人,簇拥着郭默一行,继续向城内走去。

    “此城门,今后可称为‘正阳门’——”

    新的皇宫和与之相配的城门,都是按照郭默给的草图建造的,位置、结构和规格,大体都标注了出来。

    唯独一些城门的名字,郭默故意留了一手,就为了今日当众来显摆一下。

    紧接着,前边出现一个硕大的广场,不远处红色城门楼子的背景下,让郭默一度产生了错觉。

    可惜,没有那熟悉的纪念碑和迎风招展的五星红旗。

    从汴梁随行而来的人员,哪里见过如此宽阔的广场?都被这份浩瀚给震惊了。

    尤其很多人听说这完全出自于皇帝陛下的设计,对郭默的崇拜之情,更是溢于言表。

    “此城门,今后可称为‘天安门’,相对北边的可称为‘地安门’,而两侧分别为‘左安门’和‘右安门’——”

    一下子,皇城四门出现了。

    继续往北走,就没有这么多将士和官员随行了,尤其是到了宫门处,仅仅留下五品以上的文武官员随行,而“虎贲”军也只留下了两千人。

    原来留守在中都城的一百七十名“锦衣”,也在正副统领“铁掌无情”陆平生和武南天的率领下,身着盛装,腰挎标志性的雁翎刀,紧紧地护卫在郭默的左右。

    “此宫门,今后可称之为‘午门’,北侧的宫门为‘神武门’,左右各为‘西华门’和‘东华门’——”

    这就是宫城四门了。

    再往里走,郭默就仿佛又穿越回了前世,虽然很多细节上,跟他记忆中的故宫还是有很多的差别,却足以让他有重临前世之感。

    “众卿先到太和殿去吧,容朕更衣就来。”

    以内阁为首的几位重臣,率领着文武大臣,前往太和殿等候郭默,也好给他们一个熟悉和震撼的机会。

    “蓉儿,皇宫还没完全建好,不过坤宁宫、太极殿和养心殿已经可以入驻,你就和莫愁、嫣儿先一起住在坤宁宫吧,让几个小的住到太极殿去,养心殿先给我留着吧。”

    黄蓉是后宫之主,虽然大家都算是非常熟悉的人,郭默自然可以做到一言而绝。

    但是,出于对皇后这个身份的尊重,郭默还是以商量的口气说道。

    “默哥哥,这么大的地方,我们姐妹三人住在一起,完全没有问题,几个小的也好说,一会儿看看怎么给龙儿和襄儿安排住处。”

    这里边,小龙女一直是一个特殊的存在,今年已经十七岁了,因为从来没怎么接触过外界,就一直跟在了李莫愁的身边。

    黄蓉如何安顿后宫,咱们暂且不提,在三女的帮助下,郭默除去满身的甲胃,换上了正式的皇冠龙袍。

    “臣等拜见陛下——”

    郭默高坐在太和殿内,太和殿就是俗称的金銮殿,也是故宫中面积最大的宫殿,不是临安、洛阳或汴梁的宫殿能比拟的。

    “众卿平身吧——”

    身边没有站着老太监,不顾郭默的反对,老赵扩硬是将曹山和曹海都塞给了郭默。

    郭默也很是无奈,又不好博了老爹的面子,而且有些事情,还真的需要用到宦官,郭默就半推半就地接受了。

    不过,他要求严格控制宫中太监的人数,不得超过一百人,其他的能用宫女或侍卫的,坚决不用太监。

    “虎贲”军都统制陆冠英,一身戎装站在郭默的身侧,他现在的身份是大宋的镇殿将军,除了“锦衣”之外,能调动皇帝身边所有的护卫。

    “众卿,今日我大宋迁都中都城,有些城池就需要更换一下名称了。”

    “临安,当年在大宋汴梁宗庙被毁、中原沦落之时,成为大宋暂时驻跸之所,终究也只是‘临安’而已,从今日始更名为‘杭州’。”

    “中都城,更名为‘bj’,作为大宋朝的首都,另外,将一句话写进赵氏的族谱,望后世子孙永远铭记!”

    “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此为后世赵氏子孙的祖训,但凡有违背着,内阁可召开会议,有权表决更换皇帝人选——”

    “陛下圣明——”

    “陛下不可——”

    “我主威武——”

    “陛下——”

    可了不得了,满殿文武大臣,还沉浸在迁都的喜悦之中,尤其是看到如此庄严、雄伟的新皇宫。

    现在,作为大宋皇帝的郭默,居然在这么一个重要的日子里,说出了如此豪迈的宣言式的言语,而且是要作为“祖训”流传下去。

    在这个时代,尤其郭默还是一位强势的君王,居然能说出内阁有权召开会议,商议更换皇帝人选一事?

    “陛下,您真乃是千古未有之君啊——虽然此时我大宋的疆土不是历朝最大的,军队也未必是历朝最勇勐的,但是,陛下的胸襟却是前无古人的啊!”

    作为此时的百官之首,吏部尚书薛极也激动的很。

    曾几何时,老薛极还担心郭默会成为汉武帝刘彻式的人物,大宋积累多年,国库也算是充足,但是也经不起一个喜欢“穷兵黩武”君主的霍霍啊。

    而如今看来,完全是他多虑了。

    郭默是打了不少仗,有些更是他亲自参与指挥的,包括到现在,“靖难”军跟蒙古军之间依然时有摩擦。

    而孟共率领的“敦武”军,现在还在扫荡西辽国的残余力量。

    “报——‘靖难’军副都统韩宝驹和‘敦武’军副都统王坚联名奏报,蒙古人已经被赶往漠西、漠北,中都千里之内,再无蒙古人的任何军力——”

    一个报信的传令兵,手持带着三根鸡毛的军报,异常狼狈地跑到了太和殿的门前,旁边还有两名护卫他的“锦衣”。

    “今日大宋都城乔迁之日,就收到北疆如此战报,实在是可喜可贺啊,臣薛极为陛下贺,为大宋江山贺——”

    “臣等为陛下贺,为大宋江山贺——”

    随着吏部尚书薛极的出班跪倒,其他文武众臣也纷纷出班跪倒相贺。

    “哈哈,好,这还是真是一个好消息啊!一千里地,足够双方有个缓冲了。”

    “责令‘敦武’军和‘靖难’军两位副都统,勿要再做追击,依据具体地形,每隔百里左右,务必筑城一座,先是简单的军堡就行,日常再慢慢扩建——”

    “责令内阁和兵部,迅速核对军功,拟一个条陈递上来,户部务必督紧粮草军需供应!”

    “臣等遵旨——”

    相应官员出班应诺。

    这波恭贺声刚刚过去,午门外又有军马疾驰而来,并一路大喊。

    “西辽大捷——”

    “速速宣上殿来——”

    那么大的声音,很多文武都听到了,更不用说功力通玄的郭默了。

    “报——启奏陛下,‘敦武’军孟都统,已于一个月前消灭了西辽国最后一支抵抗力量,如今西辽国已经纳入我大宋的版图了——”

    看到来人,也是一身的风尘仆仆,却丝毫不影响今日隆重的场合,反而随着他口中的奏报,为今日的迁都增添的不少色彩。

    “哈哈,好,好啊,居然好事成双了!一会儿就在太和殿前的广场,盛排延宴,遥贺孟都统和‘敦武’军的弟兄们开疆扩土!”

    这则战报意义可谓重大,即便是在强盛的汉唐,也没有彻底收服过那片地方。

    那里更多的是后世的某疆,甚至中亚某些国家的领土,在汉唐之时,最多就是对方的内附,设立相应的都护府进行宽松式管理罢了。

    现如今,那是彻底给拿了下来,纳入了大宋的版图。

    达到这种程度,在真实的历史里,还要等上数百年才能实现的。

    太和殿里的文武大臣,自然又是一阵恭贺声,即便是被多人重复过的词句,一再被提及依然令人兴奋不已。

    “陛下,殿外有‘罗氏鬼国’的使者求见,来人自称是永南王——”

    一名“虎贲”军将士在太极殿门口奏道。

    “哦,思默回来了?快快让他上来——”

    之前,因为“罗氏鬼国”的国主安德病重,紧急将赵思默召了回去,为了确保儿子的安全,郭默甚至将“锦衣”抽调了三十名好手随行。

    更是安排了文武兼备的“书生”朱子柳,作为赵思默的左膀右臂,一同前往“罗氏鬼国”。

    如今,时间过去那么久了,却在今日这个大宋迁都的日子,来了“罗氏鬼国”的使者,而且还是自己的儿子本人,这如何不让郭默又惊又喜?

    “儿臣赵思默,参见父皇——”

    赵思默也十二岁了,他才是郭默的第一个孩子,如今个头也快长起来了。

    “哈哈,思默啊,你小子赶得挺巧的吗?既然来了,就在这里多住些日子吧——”

    郭默没有问儿子做什么来了,看到他衣衫整洁、红光满面,就知道这小子没遇到什么难事。

    既然不是遇到了麻烦,那么就算是儿子胡闹跑过来玩的,郭默也不会怪罪他,反而要善待这个儿子。

    “父皇,早就听说您今年八月迁都,儿臣和‘罗氏鬼国’的几位长老‘商量’了之后,决定去‘罗氏鬼国’国号,归附大宋。儿臣这个国主也不当了,愿意做我大宋普通的一名百姓。”

    “什么?‘罗氏鬼国’也要并入大宋吗?”

    这是大多数人的心声,不自觉已经用上了“也”字。

    “陛下果然‘深谋远虑啊——嘿嘿’

    这是那位“无良”的礼部尚书程珌,发生这样的事情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郭默有时候都想给这老家伙换个位置坐坐。

    就他这样的“无良”之人,居然会是我大宋的礼部尚书啊?

    “思默,到前边来,详细说说是怎么回事?”

    对于自己的儿子,即便是在太和殿上,郭默也没有那么的讲究。

    只是,已经十二岁,做了“罗氏鬼国”国主的赵思默,却不敢像自己老爹那么的“放肆”。

    原来,当初赵思默回到“罗氏鬼国”之后,没多久老国主安德就病逝了,作为唯一的法定继承人,赵思默理所应当地成为“罗氏鬼国”新的国主。

    在大宋耳濡目染了几年的赵思默,又加上朱子柳的扶持,悄无声息地在“罗氏鬼国”开展了一系列的变革。

    当然,这里边也有不少,是郭默给予朱子柳的建议和意见。

    大宋在今年八月迁都中都城的事情,早已沸沸扬扬地传遍了天下。

    灭大金、收大理、平西夏、败蒙古,听说“敦武”军还远征西辽国去了。

    这一切,在“罗氏鬼国”境内也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尤其是相邻的大理,去国入宋之后,当地百姓的生活肉眼可见的改善着,这就让“罗氏鬼国”很多人有了些想法。

    安德去世之后,自动晋为“皇太后”的安灵儿,以及“罗氏鬼国”最强悍的八千铁骑的统领石长老,从内心里自然是倾向于大宋的。

    准确地来讲,他们是倾向于大宋皇帝郭默,尤其石长老还去过临安,住过桃花岛,见识过大宋的繁荣。

    别人不知道,他如何不知道赵思默登基之后,朱子柳实行的一系列变革,就是大宋实行的政策啊?

    不过,石长老知道,只有这样做,“罗氏鬼国”才有机会摆脱贫穷落后的现状。

    而大宋马上就要迁都中都城了,那个被大金国、被蒙古人占据过的地方,马上就要成为大宋的国都了。

    石长老的想法就更强烈了,如果我们“罗氏鬼国”也能并入大宋呢?

    这才有了赵思默北上的行动,而“罗氏鬼国”境内,文有朱子柳,武有石长老,宫中还有安灵儿照应着。

    赵思默才安心地带着三十名“锦衣”,到中都城来了。

    “哈哈,好,既然我儿如此有孝心,爹爹如果不敢接受的话,却也未免太过小家子气了。”

    “给南方军区总督余玠去道军令,命他率领两万‘忠顺’军接管‘罗氏鬼国’的防务,石长老副之。”

    “既然已经归顺我大宋,‘罗氏鬼国’这个名字就不适合再用了,朕亲自赐名为‘贵州’,为我大宋的第十八个行省,朱子柳为第一任贵州布政使。”

    到手的东西,郭默自然没有拒绝的理由。

    再说了,当初替“罗氏鬼国”训练铁骑,派遣朱子柳随行,未必就不是为了今天啊。

    “至于西辽国的处理,此事事关重大,还是等孟都统回京后,同内阁商议妥当再定吧。”

    一日三喜报,再加上迁都之喜,郭默就在太和殿上,当众册封了一批有功的文武。

    当然,更多人的册封,还是要通过礼部、兵部、吏部等,在内阁的主持和监督下进行的。

    “擢吏部尚书薛极,为太师,加封为赵国公——”

    “擢刑部尚书赵汝述,为太傅,加封为晋国公——”

    “擢吏部尚书程珌,为太保,加封为鲁国公——”

    “擢‘敦武’军都统制孟共,为征西将军,加封为辽国公——”

    “擢‘靖难’军都统制郭靖,为征北将军,加封为靖王——”

    虽然知道郭默跟大哥郭靖兄弟情深,但是,三十岁出头就被加封为王,这也太震撼了。

    要知道,这是郭默封的第一个王,宋朝时候虽然也有不少臣子被封王的,却绝大多数是死后的追封,比如岳飞的“鄂王”。

    像郭靖这样的年龄,又是一位绝对的实权王爷,还是让很多人嫉妒或眼红的。

    但是,在这太和殿上,愣是没有一个人,敢出言劝谏的。

    顶尖的重臣都封赏完毕了,却唯独没有提到太子的人选。

    不过,历来储君人选都是一个敏感的话题,虽然很多人觉得,燕王郭逸应当是不二人选。

    但是,在没有正式公布人选之前,聪明的大臣们还是三缄其口的好。

    再说了,郭默是谁?

    一代雄主,三十二岁,更是传说中的先天高手,谁知道他能活到什么时候啊,众人似乎都不用为郭默的寿命担心的。

    于是乎,在洪武四年秋,大宋正式完成了迁都中都城,并更名为bj,开启了大宋王朝新的征程……

(记住本站网址,Www.XS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重生射雕之剑归何处不错,请把《重生射雕之剑归何处》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重生射雕之剑归何处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