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百五十章 差别

    袁熙在南昌呆的时间并不长,因为这小小一座城里,汇聚了如此多的人才,修复一座城池,实在算不上什么难事。

    唯一让他费神些的,倒是豫章郡南面交州的情况,交州本来是士夑投降时一起并入吴国的,但之后士夑被杀,交州被孙权安置了自己的心腹官员,并课以重税,导致了交州当地百姓的不满,反乱时有发生。

    随着吴国覆灭,交州原有的官僚体系完全崩溃,吴国官员死的死,逃的逃,交州重新回到了群龙无首,互相攻伐的混乱时期。

    对此袁熙倒是没有急着去派兵士占据,而是以南昌为中心,拍醒平定豫章边境各地,如今半年多过去,豫章郡已经全部平定,剩下的城池盘踞的势力,也看清楚负隅顽抗没有前途,便纷纷过来请降。

    交州看到之后,反乱也纷纷偃旗息鼓,同时暗暗派人过来和晋国谈判,同时借此观察南昌方面的形势,而看到南昌如此短的时间内重新恢复繁荣,也给了他们很大的震撼,加上晋国并没有以势压人,他们也生出了归降的心思。

    这便是欲擒故纵的法子,晋国只要搞好自己的生产,动乱的地区自然会依附过来,毕竟人是要吃饭的,谁也不想就这么乱下去。

    等袁熙花了数天时间看完所有公文之后,也是心中有数,便对跟随的陆逊鲁肃说:“这里面的情况,我大致了解了。”

    “下一步交州是肯定要拿的,但怎么拿颇有讲究,如果硬来的话,虽然能一时间得到城池,但之后会留下不少隐患,降而复反的事情时有发生。”

    “所以接下来和交州之间,当以谈判安抚为主,将南昌做法推广到豫章全境,然后慢慢向交州扩散,其自然会心生向往。”

    “交州很多地区,都是所谓南蛮,多有人说其教化不同,固野蛮难驯,这是事实,但这不是一朝一夕能改变的,且在南疆大动刀兵,对豫章来说负担还是有些大了。”

    “所以我倒是同意刚才子敬的意见,以安抚教化为主,同时构筑好豫章防线,打消南蛮劫掠的念头。”

    “当然,若有不开眼的,这边蒋钦徐盛他们,也足够带兵给他们一个教训了。”

    “至于伯言这边,之后便随我去寿春,今后还要从豫州一线进攻许都,再到南阳一线,包围曹魏南方,为之后将曹魏逼入西川做准备。”

    鲁肃陆逊听了,皆是心中一凛,原来袁熙是这么着急!

    袁熙笑道:“两位也不用担心,之前打仗太多,这两年蓄势休养为主,等各地恢复元气,并州冀州江淮三路发兵,便可以一波将曹魏打崩。”

    “现在说到底,晋国最主要的问题,已经不是曹魏,而是关外鲜卑。”

    “所以这次我会一路北上,亲自坐镇邺城和蓟城两地。”

    “如今晋国的要地,乃是从南到北的内外两条线。”

    “所谓外线,便是沿海贸易线,从朝鲜半岛到青州,再到需走广陵,最后到会稽东安的海运线,若通行顺畅,将会大大缩短各地之间的货物转运时间。”

    “所谓内线,就是从蓟城到邺城,再到寿春,最后到达南昌的这一条中线,这条线横跨中原,是华夏最重要的战略线。”

    “以前的时候,这条线虽然有水路连接,但中间多少要经过长江黄淮周转,所以并不畅通。”

    “而如今随着各地兴建水利速度大大加快,这四座重要城池之间,已经皆是有南北纵贯的河流相连,加上蒸汽船相助,已经是畅通无阻。”

    “虽然这些沟渠并不宽敞,后世迟早是要休憩拓宽的,但起码目前还是能满足大部分需求,道路方向已经指明,剩下的就交给后世了。”

    陆逊鲁肃渐渐听明白了袁熙的想法,他们不禁惊叹于袁熙的手笔之大,但他们却不知道袁熙的另外一层考虑。

    袁熙这么做是有原因的,因为后世的京杭大运河虽然便利,但是也有不少问题。

    一是太过劳民伤财,隋朝为了修这条运河,几乎耗尽了国力,是导致迅速灭亡的原因之一。

    二就是京杭大运河在某些时期,会受到黄河泛滥的严重影响。

    在漫长的岁月里面,黄河数次夺淮入海,中下游地区洪水泛滥,导致京杭大运河需要巨量的人力物力维护修补,而这几乎是个无底洞,数次导致王朝衰退崩溃。

    所以袁熙深入考虑之下,形成了用内外两条线代替京杭大运河的构想,外海一线用来运送大宗货物和大规模行动,而内陆一线用来沟通消息,转运重要商品和快速军事行动。

    这种做法虽然麻烦,却能最大限度利用了当地人口和水利资源,不用劳民伤财,另外开辟一条新的运河,节省下来的人力物力可以用来发展生产。

    而袁熙有这种想法,还倚仗于他来自于后世的知识。

    秦汉开始,直到隋唐,一直会有一个怪圈,就是很难形成大规模的城市,往往几十万人就是极限了。

    而唐朝最为强盛的时候,据估算人口在五十万到一百多万人之间,但这么多人,便随之产生了几个严重的问题。

    一是燃料短缺,彼时随着人口增多,所需的生活燃料也是相当巨大,而城外的树木渐渐砍伐干净,人们被迫要到很远的地方寻找柴火,卖炭翁的诗便反映了这一点。

    二是巨量的人口产生了大量的生活垃圾,彼时这些垃圾被就地掩埋入地下,渐渐渗透到了地下水系,日积月累之下,到了唐朝中后期,长安的井水大部分已经不适合饮用了。

    加上兵灾战乱,长安便渐渐衰落下去,随着人口的降低,大自然重新自我净化,吐故纳新,在数百上千年的时间里面才渐渐恢复过来。

    而到了宋朝,大城市人口上限的才到达一百五十万,这还是宋朝煤矿大量开采使用的情况下,但能到达这个数目的城池,全国也是寥寥无几。

    这是农业社会的上限,在全面迈入工业化之前,是人力无法触及的天花板,虽然工业革命需要数百上千年的科学知识积累,但袁熙还是有可以做到的事情。

    这个时代的人,并不清楚什么是可持续发展,但袁熙知道,所以他将有选择的将晋国治下的几个重要城市作为发展重点,以点带线,以线带面,将内外两条线沿途的城镇用贸易水运带动起来,是他在这个时代所能做到的极限了。

    人口聚集也有人口聚集的好处,无论是义学还是工铺都能吸纳大量人才,只有人才多了,才能掉过头来促进技术进步。

    如今各地的工匠因为得到了远比以前优厚的待遇,所以如今晋国内部包括冶炼制造在内的技术进步才日新月异,有了蓬勃发展的势头。

    而据从曹魏那边过来的人说,两边如今的气象,已经让人感觉是同一个天空下国家之间的差别了。

    袁熙拿着一卷检事府从荆州送来的见闻说道:“两位都是我大晋股肱,所以我想要说的,是我晋国强盛的关键,其种种施政行为固然是重要原因,但其重要的后盾,则是科学技术的发展。”

    “蒸汽船,气球,火箭,水雷,这其实都是科学技术在战争中的初步应用,其最大的潜力,还是要在生产生活中发挥出来。”

    “而科学技术的改善和进步,还有一个重要的后盾,便是燃料的改进。”

    “木柴作为燃料,必定输给煤炭,煤炭某些方面劣于石油,但对于两者的深度开发,却是上百年内都难有突破的。”

    “即使如此,前置的工作我们也要做一些,为后人铺好路,何况煤炭只在燃烧效率这一点,就已经足够吊打木柴了。”

    “这也是为什么我提倡大力发展采矿业的原因,只有利用好了这些上天的恩赐,我们才能尽快迈入更好的时代。”

    正在袁熙在南昌讲述着他的想法的时候,同一时间的许都,荀攸在一边咳嗽,一边整理着这几年魏国从晋国得到的资料。

    这些资料,大部分都是校事府探子搜集过来的,其中很多都是对于晋国现状的描述,蒸汽机煤矿等物都赫然在内。

    荀攸越看越是惊心,所以自迁到长安后的半年来,他便全力分析晋国压过魏国的根本原因,以图找到一条破局之路。

    突然他忍不住剧烈咳嗽起来,以至于他用袖口放在嘴边按压,过了好一会他才放下手,袖子上已经多了几点暗红。

    荀攸虽然早就知道自己快不行了,但还是心底产生了一丝不甘,先前在许都时他就染病良久,后来爆发疫病,虽然他勉强撑了过去,但两次大病彻底摧垮了他的身体,如今已经是时日无多了。

    不过让他欣慰的是,自己那写满了五六卷竹简的表章,已经送到曹丕案上了。

    里面分析了晋国强盛的原因,若是魏国仿效的话,虽然不太可能胜过晋国,但若是以荆益为后盾,仿效晋国发展技术,将来鲜卑入关,魏国未必没有机会。

    他刚要举笔,想要再写一份奏表,强调之前奏表的重要性,却是眼前渐渐变黑,生机在体内逐渐流逝。

    皇宫之内,曹丕看着荀攸的长长的表奏,眉头微皱,这荀攸也太危言耸听了,晋国只不过是穷兵黩武,魏国也只有全力征兵相抗,才能力保不灭,要按荀攸建议,将来数年乃至十数年间,大量军费都用来收买那些卑贱的工匠,若晋国打过来,魏国还怎么挡?

    有侍卫匆匆进来,说道:“陛下,荀令史去世了!”

    曹丕听了,叹息起身道:“备车,我去吊唁。”

    他随手将荀攸的表章丢在屋角,走了出去,再也没有回头看一眼。(记住本站网址,Www.XS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三国芳华之家父袁绍不错,请把《三国芳华之家父袁绍》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三国芳华之家父袁绍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