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三十七章 烟里乾坤

    李谕的邮轮抵达美国后,冯如立刻开始搬迁工作,有了专门的一艘船,运载能力根本不需担心,他甚至把一架已经生产好的飞机拆除后一并装船。

    同时,美国的几位科学界名人在与李谕通电报时,表示希望搭乘这艘邮轮到中国游览游览。

    李谕当然答应。

    于是贝尔、特斯拉,以及柯达公司创始人乔治·伊士曼一同组成了“中国考察小队”,准备“蹭”着李谕的船来趟中国。

    李谕巴不得他们多蹭,当初买这艘船,一方面为了无线电试验,另一方面也有交通方便的考量。

    现在的李谕不缺钱,而且知道以后的形势,该花钱的地方一点都不吝啬。

    虽然民国的国力很弱,但整个民国时期东方文化的魅力在欧美都很吸引人,有很多洋人想过来看看。

    其他人李谕管不着,但真觉得该让科学界和文化界的人多来转转,将来他们回国后在特殊时期发声会很有帮助。

    贝尔和伊士曼发来电报,希望先到传说中的东方第一城上海看一看。

    李谕没道理拒绝。

    正好最近收到不少大同大学、实业协会以及上海名人的电报,该去处理处理。

    乘坐津浦铁路南下的速度很快,一天时间就到达上海。

    李谕首先前往大同大学,把在北大和清华讲过的无线电课程在这里继续讲了几次。

    闲暇时又来到实业协会,见到了几名准备兴建企业的商人,包括刚刚回国的著名爱国企业家、教育家、厦门大学创始人陈嘉庚。

    陈嘉庚见到李谕后说:“很早就知道院士威名,去年孙先生回国路过新加坡,还以为会见到您,没想到孙先生说您直接搭乘火车回了国。”

    李谕笑道:“我也久仰陈先生大名。”

    陈嘉庚说:“没想到国内形势变化如此快,刚登上船,就收到了袁世凯做大总统的消息。好在抵达后听说宋教仁在国会中又占据了多数票。”

    几个月后袁世凯会刺杀宋教仁,引发二次革命,李谕不想说这些后事,于是转而问道:“陈先生来上海有什么事情要办?看新闻,您正准备在厦门办学。”

    “没错,用不了多久就会先建好集美小学。”陈嘉庚说。

    集美学校有点像天津的南开教育系统,包括了一整套学校,陈嘉庚选择稳扎稳打,从小学办起。

    李谕的做法与他不谋而合。

    陈嘉庚接着说:“此外,我还准备在国内兴建罐头厂。然后别人就说,如果加入上海实业协会,可以获得很多商业上的合作,所以来看看,结果发现会长竟然是年轻的李谕院士。”

    李谕笑道:“张謇部长强塞给我,其实我哪有什么管理能力。”

    “此言差矣!”陈嘉庚说,“不少人都告诉我,院士先生在商业上的眼光极为犀利,一点都不比数理方面差。听从你安排的企业,每家都蒸蒸日上。”

    “运气罢了。”李谕谦虚道。

    陈嘉庚说:“我都想研究研究传闻中院士先生的博弈论了。”

    李谕说:“这本书倒确实值得商界同僚阅读,尤其前半部分,本人写得十分通俗易懂。说不上指导,但或许会有点启发。”

    “我会买上一本,”陈嘉庚说,然后问道,“不知李会长对我要投资的罐头产业有什么看法?”

    李谕问道:“什么罐头?”

    陈嘉庚说:“水果罐头。”

    李谕清楚地知道,罐头在国内基本不会有什么销路,即便一百年后,卖的最好的可能也仅仅是黄桃罐头。

    据统计,在李谕穿越前的时代,美国每年人均消耗90公斤罐头,欧洲人也有50公斤,而中国人仅1公斤!

    但与此同时,中国又是罐头最大的出口国,产量占了全世界的四分之一。只生产而不消费,也是相当令人震惊的了。

    与罐头形成强烈反差的就是西瓜,作为世界第一大西瓜生产国,中国产的西瓜都被自己人吃掉,几乎没有出口。

    后世不吃罐头,可以理解为饮食习惯。而民国不吃罐头,原因则非常简单粗暴——没钱。

    差不多一直到七八十年代,普通人都舍不得吃罐头。

    李云龙娶媳妇时,主管生活的赵刚拿出来的还是缴获的日军罐头。

    李谕心中叹了口气,然后问道:“陈先生还有其他产业吗?”

    陈嘉庚是个聪明人,立刻听出李谕话中的味道:“罐头不行?”

    李谕说:“如果外销,当然没问题,甚至在今后的几年中销量会很好,不过我仍然不建议过大地投资罐头厂。”

    陈嘉庚凝眉道:“为什么?既然销量好,为何又不过大生产?”

    李谕说:“罐头很难在国内打开市场,而国外市场严重依赖运输,除非洋人太缺,不然不会大老远买中国产的罐头。算上运费,中国产罐头肯定比东南亚的罐头贵。”

    “有道理,”陈嘉庚沉思道,然后说,“我在南洋还有点橡胶园。”

    李谕立刻说:“橡胶值得多费心。”

    陈嘉庚说:“可去年全球股市上,橡胶刚刚惨遭一波大跌价。”

    李谕说:“我在汽车产业链中,请陈先生相信我,汽车绝对是未来大趋势,与之配套的橡胶自然也是大趋势,一时的下跌不会成为阻挡。”

    “这么有把握?”陈嘉庚问。

    李谕说:“陈先生可以看看英美报纸,如今美国迎来了汽车狂潮,福特公司的T型车大卖特卖,美国方面用不了多久就会放宽橡胶禁令。”

    陈嘉庚在商界宦海浮沉多年,马上明白:“说不定此前的跌价,就是欧美操纵,想要低价收割一波橡胶园。”

    李谕说:“好在陈先生当时没有大举进入橡胶产业,但现在汽车产业已正式进入快车道,越早投身橡胶产业越会大赚特赚。”

    陈嘉庚说:“汽车大卖,先生也获利颇丰。”

    李谕笑道:“是的。”

    李谕握有大量先进的汽车专利,各大汽车公司不得不采用。如今整个汽车产业的利润,接近两成进了李谕的LY公司。

    他已经慢慢成长为汽车产业背后的隐藏大佬。

    这种感觉非常奇妙,不需要抛头露面,但各大厂商又离不开你,安全系数也高。

    就像后世所有人都知道大众、丰田、宝马、奔驰;但除非车迷或者业内人士,没几个知道博世、电装、大陆、爱信一样。

    李谕要的就是这种效果。

    陈嘉庚明白李谕在汽车产业链方面有很高的话语权,听他的准没错,于是说:“我会把重心放到橡胶园上,但既然院士先生说罐头产业也可以赚几年钱,不赚白不赚,毕竟我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到教育中。”

    李谕说:“教育利国利民于千百世,只是太花钱。”

    陈嘉庚说:“李大院士投身教育,这一点对我很有触动,而且我早就有做教育的念头。”

    陈嘉庚办厦门大学以及集美学校,几乎把工业上赚的钱都投了进去,拳拳之心,令人叹服。

    李谕不再相劝,赞道:“既然是同道中人,将来我们互相扶持。”

    反正李谕也不想留下太多财富,工业上赚到的钱尽可能用在教育投资、赈济灾民以及扶持民族产业上。

    而星战系列的稿费,《科学》期刊的分红,还有几个科学院给李谕发的薪水津贴,已经足以让李谕过上非常优质的生活。

    ——总之都是赚的洋人的钱。

    两人聊天间,唐绍仪带着一人来到实业协会。

    “疏才兄弟!”唐绍仪先热情地抱了抱李谕。

    李谕关心道:“唐大哥最近怎么样?”

    “好得很!”唐绍仪说,“我现在才发现当个寓公要比做内阁总理舒坦太多!”

    李谕笑道:“唐大哥身在市井,心肯定还系在朝政之上。”

    “北京的事现在我真的不想管。”唐绍仪说着从包里拿出一包卷烟,取出打火机点燃,吸了一口。

    “我记得唐大哥以前都是抽雪茄,怎么换成了卷烟?”李谕问道。

    唐绍仪指着手里的卷烟,“你多年前不就说卷烟是个好东西嘛,可以剔除鸦片之害,我一直没忘了这事,最近在上海联系了一位华商,要生产咱们中国人自己的卷烟。”

    唐绍仪叼着烟卷,把身旁的那人拉过来,“这位是南洋烟草公司的简照南先生,准备在上海建立分公司,成立新的卷烟厂。喏,我抽的就是他们公司生产的卷烟。”

    简照南上前说:“久仰李院士大名,今日一见,甚是荣幸。”

    李谕同他握了握手:“幸会幸会。”

    整个民国时期,国内的烟草市场一直是英美烟草公司一家独大,几家民族企业几乎都是在夹缝中求生存,其中做得比较好的就是简照南的南洋烟草公司。

    可惜简照南死得太早,后来南洋烟草公司在低谷期被宋子文趁机拿下。

    简照南说:“英美烟草公司在国内仅仅几年时间,产品已遍布各地,颇有当年鸦片倾销的味道。唐大人与我实在无法坐视下去,便想到了当年李中堂自己生产鸦片排除洋人鸦片的法子。”

    “卷烟确实有危害,不过要是能把鸦片彻底挤出市场,就算成功,”李谕说,“但现在烟草是个正规产业,英美烟草公司肯定会把你的公司当做竞争对手,欲除之而后快。”

    “我已经感受到压力,”简照南说,“实不相瞒,7年前我便创办了南洋烟草公司,正是因为英美烟草公司的排挤,最终被迫亏本停产。三年前,才重新于香港开业。”

    唐绍仪感慨道:“我去英美烟草公司视察过,他们的生产线非常完善,最关键的是资金着实雄厚。”

    李谕冷哼道:“资金雄厚?还不是靠脏手段赚的咱们的银子。”

    简照南说:“但和他们正面竞争必然打不过,只能在他们不关心的价位市场寻求发展。”

    李谕听出了他的无奈,自己更无奈。

    在国内不管发展哪项产业,都会面临洋商的打压,太特么难了。

    但越这样,李谕越不能让洋人轻轻松松躺着赚钱。

    “洋商虽然厉害,但我们有一个他们无法触及的优势。”李谕说。

    简照南问道:“什么优势?”

    “他们再怎样,仍然是洋商!”李谕说,“现在前清消亡,咱们整个民族都在慢慢觉醒,只要产品过关,然后在宣传物料以及报纸上打出爱国牌,比如‘中国人吸中国烟’的口号,肯定会有大量人买单。”

    这是民国时期不得已的手段,但国人确实压抑太久,不求国货比洋货好,只要质量合格,自然有大批人买单,就为了出一口胸中恶气。

    简照南说:“质量我们不会放松,我专门进口了不弱于英美烟草公司的美国卷烟机。至于原材料,我获悉了一些渠道,可以买到同样产地的烟丝。”

    唐绍仪说:“我估算过,花上几年时间,应该能从英美烟草公司手里拿到一两成市场。”

    简照南听后说:“这已经是最好的局面。”

    李谕笑道:“太保守了,绝对不止于此。”

    在他们看来,能拿下国内20%的稳定市场已经谢天谢地。但他们肯定不知道,一百年后全世界三分之一的卷烟都是中国产的……

    烟草属于纯商业产品,技术上没什么难度,如果可以在价格战中坚持住,然后有个擅长宣传和公关的经商天才,完全可以打开市场。

    而且马上会迎来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一战以及此后的五四运动,让欧美无暇东顾,国内民族热情同时持续上涨。

    卷烟这东西恰恰又是在一战战场上彻底打开知名度,需求量大得惊人。

    一战的战场十分残酷,四年时间几乎都是堑壕战,相当压抑。士兵躲在阴暗潮湿的堑壕里,缓解压力的最好方式就是吸烟。

    各国军队大量采购,英美公司开足马力都供应不上欧洲的卷烟消耗量,缺口很大。

    所以简照南的南洋烟草公司到时候能生产多少,几乎就能卖出多少,产量就是销量!

    必须抓住这种野蛮生长的时机,不然再也没有机会。

(记住本站网址,Www.XS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不错,请把《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