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百八十一章 巡视岐州

    岐州雍县,李邺站在高处,注视着下面官道上忙碌的民夫。

    此时是二月中旬,唐直道已经在二月初恢复动工了,从前年开始动工的唐直道已经修建了一年半,完工了近一半,关中段完工了九成,陇右段完工了六成,现在主要是河西段在修建。

    唐直道并非重建一条官道,而是在拓宽平整现有的官道,这样工程量就会少很多,唐直道同样也不是一条道路,它还有各个支道,就像长江一样,除了干流,两侧还有无数支流,连接着各个县城。

    东水西路是李邺即位后的两大战略工程之一,和灭国工程是相辅相成。

    灭国之战并不是头脑发热,历史上的安史之乱后,唐朝从此一蹶不振,再也没有盛唐的气象。

    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人口损失太大,财政来源枯竭,割据的藩镇和吐蕃入侵就像两个巨大的出血口,朝廷为了维护统治和军队,不得不竭泽而渔,普通百姓挣扎在生死线上,就仿佛失去了水份躯体,只剩下枯朽和衰败,哪里还有半点生机勃勃的盛唐气象。

    李邺即位后,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安史之乱带来的千疮百孔和整个大唐的衰败,怎么才能恢复大唐生机,一般统治者想到的办法就是尽快结束战争,降税减赋,与民休养生息,重新对土地进行分配。

    这也是李邺同样在做的事情,但和历史上统治者不同的是,李邺还在利用强大的唐朝武力征讨四邻,掠夺财富,这是最快速,最有效的补血方式,能使大唐财政迅速改善,还能留下积蓄。

    比如回纥交付了一千万只羊,才把可汗和十万军队赎回去,一千万只羊意味着什么,一只羊两贯钱,那就是两千万贯钱的财富,相当于朝廷一年半的财政收入。

    唐朝的朝臣们都是饱读圣贤书的鸿儒之士,他们却一個个睁只眼闭只眼放任李邺派大军东讨西征,就是因为灭国之战能带回来天量的财富,能够迅速改善财政,补贴财政,老百姓才能降税减赋,休养生息,大唐才能尽快恢复元气。

    在现实和道德理念面前,他们更偏向于现实。

    而东水西路工程则是真正的利国利民,把征讨得来的财富用修建工事办法分配给百姓,以长安为中心,长安以西修建唐直道,它不仅仅是连通西域,缩短统治中心和西域边疆的通行时间,有力巩固唐朝朝廷对边疆的统治。

    其次就是把陇右河西的带动起来,交通更加便捷,物资流通更加快速。

    而长安以东则是拓宽并疏浚水道,重点就是天宝渠、三门峡和丹灞水道,还有现在正在进行开凿的西汉水水道,连通西汉水和嘉陵江,再通过丹灞水道,便打通了长安到巴蜀的水路运输。

    所以东路西水工程一直得到满朝文武的支持,虽然刚开始有不少大臣担心财政无法支撑,但随着源源不断的财富从境外涌入,现在再也没有人担心财力不足,同时开始了唐直道工程的支线建设。

    目前李邺正在视察的唐直道就是雍县支道,从雍县修建一条五十里长的直道连接上唐直道主干。

    雍县动员了三万民夫,准备用三个月时间修好这条长约五十里的直道。

    之所以只要三个月,那是因为在原来官道的基础上翻新修建,工程量就小了很多,这期间商人们只能走从前已经废弃的官道,或者走水道。

    工地上人声嘈杂,民夫正在铺设碎石,一名官员给李邺介绍道:“陛下,这些碎石来源于附近山石开采,现在用火雷开采,要比以前人工凿采容易得多。”

    李邺点点头,“下面压实了吗?”

    “当然压实了,在铺设碎石之前肯定要做好,把路面铺设平整,然后用巨大石碾来回碾压,才能铺设碎石,最后上面再铺设一层熟土。”

    李邺沉思片刻,又问旁边陪同的户部侍郎杨慎余道:“之前谈好修路负担是地方一半,朝廷一半,他们的财力来源是什么?”

    杨慎余躬身道:“回禀陛下,这条直道计划四十万贯,主要是工钱,朝廷补贴了二十万贯,雍县自己要拿出二十万贯,一方面是百姓和地方豪门大户捐钱,另外官府拿出三万头健牛卖给各地商人。”

    “雍县能拿出三万头健牛?”

    杨慎余点点头,“县官府有三座大型养牛牧场,圈养牛在十万头左右,还有两百万只羊,原本属于一个姓曹的大商人,他的两个儿子都死在安禄山叛乱中,也没有孙子,曹姓商人死后,牛场无人继承,就收归官府了,一半归县衙,一半归州衙。”

    李邺回头对陪同的州县笑道:“朕还还是第一次知道雍县官府有三座大牧场,看来在岐州做官是肥差啊!”

    岐州刺史武焕元吓得脸色大变,连忙躬身解释道:“回禀陛下,御史每年都会来监察,臣等不敢有非分之念。”

    李邺微微笑道:“至少羊肉很便宜,吃得满口流油,上任两年就长胖了,怎么不是肥差?”

    众人都笑了起来,几名官员连忙道:“陛下说得没错,雍县的羊肉价格比长安便宜三成,很多长安人都会来雍县吃羊。”

    李邺笑道:“今晚就在雍县休息一夜,好好吃一顿羊肉,朕自己掏钱,不用你们请客!”

    其实李邺知道,地方官员不可能没有好处,一般而言,猫腻就在损耗上面,养牛羊总会有夭折病死吧!这就是损耗,比如十万头牛损耗百分之五,那就是五千头牛,可以卖一大笔钱,不走公帐,上上下下都有好处。

    李邺当然清楚这一点,但水至清则无鱼,官员没有好处,他们就不会卖力做事,明明可以养十万牛的牧场,因为没有好处,可能最后只养了两三万头牛。

    官场就是这样,任何事情只要不做得过份,能把握住一个度,那基本上不会有事。

    就像三座牛场,官员们利用损耗来捞好处,其他地方官府也是利用官仓粮食损耗捞好处,这些都是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假如县令把牛场私贪了,其他地方官员把官田私贪了,那就触犯红线了,不被抓才怪。

    所以当官能力很重要,但情商也同样重要,知道哪些事情能做,哪些事情不能做?知道红线在哪里?

    曾经看过一个故事,说明朝初年某地发生水灾,朝廷拨来三万石救济粮,县官发现米的质量不错,都是新米,他就把三万石新米换成三万石陈米,县官吃了几百贯的差价,三万石陈米发放给了灾民,灾民可不管什么新米陈米,拿到救济粮,个个感激万分,县官还刻意留了几百石新米没换,放在仓库内备查。

    后来朱元璋派御史来核查,发放粮食数量完全正确,留下的存粮也没有问题,灾民们歌颂县官为青天,御史就回复朱元璋,所查官员为上上好评,龙颜大悦,县官由此升为州官。

    灾民满意,皇帝满意,官员也满意,皆大欢喜,这就是高情商的官员,在朱元璋的剥皮年代把握住了一个度,不贪本钱,过手油水。

    当然,到了康乾盛世,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那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在雍县住了一夜,吃了一顿羊肉,自然是地方官府请客,记在公帐上。

    次日一早,李邺在数百骑兵的护卫下,带着宠妃杨玉环离开雍县继续北上,沿着另一条正在修建的官道前往麟游县。(记住本站网址,Www.XS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藏国不错,请把《藏国》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藏国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