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4章 安排得明明白白

    诸葛瑾用短短几句话,敏锐地指出了古今人地矛盾的变化。

    立刻让鲁肃和刘备等人,对刚才的问题有了新的看法。

    “子瑜果然还是远见卓识,只是有时候一些临时起意的话,容易浮光掠影、过于高远。但那些经过深思熟虑切磋的政见,还是扎实得很呐。”刘备内心,也不由暗暗下了这么一句评语。

    刚才前一个议题时,诸葛瑾的观点,被二弟稍加反驳修整。但那些话不过是他随口说的、展望性的内容,并不是眼下就要落地的。

    而对于那些很快能落地的问题,诸葛瑾当然还是非常有把握,想成熟了才拿出来。

    没有人能要求一个智者,在头脑风暴或者说启发性讨论的时候,也字字珠玑,那就不是人是神了。这些本来就是决策的过程,当然要允许没想太细、有点小错误及时纠正就好了。

    只要最后拿出来的政策,是四平八稳的,确保不拍脑门决策,那就够了。

    而诸葛瑾在初步赢得主公和同僚对其观点的赞同后,又继续乘胜追击,详加阐述:

    “子敬的想法,其实主要是没有看到人地多寡的变化。当然,如今之世,经过二十余年战乱,相当一部分地方,也被屠戮得地广人稀了。

    曹贼在北方,也写过‘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那些地方,确实要束缚百姓,全力种田,才能恢复国力,所以曹贼在豫州冀州实施了屯田,对百姓作息严加约束,治民如治军。

    但是,益州之地,乃至荆扬部分地区,自桓灵以来,战乱相对较少,人口依然存留较多。益州如今仍然有三百万户口,还没算隐户。成都平原又只有那么点肥沃之地,其实用不了三百万人都种地。

    我们在桓灵以来人口减少相对不明显的州郡、率先试行钱粮徭役能互相折抵的制度,也是在给无田、少田的百姓找出路,让不擅运粮不擅长途跋涉的百姓,多了一条活路,何乐而不为?”

    鲁肃听到这里,不由由衷叹服:“此论深通古今之辩,确实发人深省。不过我还有一点不解,方才提到让不愿意服徭役的百姓,‘农闲时做点零工’,这事儿,可有深远详尽规划么?普通百姓未必能寻到足够的工商短工机会。”

    对于这个问题,诸葛瑾自然是有把握回答的。他对于如今发展工商的方向,非常有把握,觉得瓷器、茶叶、钢铁、造船都还可以继续发掘,还有一些军工产业的供应链上游配套,也能吸纳不少劳动力。

    不过,诸葛瑾毕竟这一世还没去过四川,也不了解益州当地的工商业情况,而诸葛亮却在益州实打实待了两年。

    所以,诸葛亮非常细心地帮大哥抢答了这個问题:“这个问题,子敬不必担忧。且不说我军如今冶铁炼铜、造船烧瓷等等工商,都还可以吸纳富余百姓。

    单说蜀地纺织发达,蜀锦行销天下,如今产出多少都能紧俏卖完。原先蜀地百姓男丁都要服徭役,只有女子闲时纺织较多,所以蜀锦产量始终不高。

    但实行新法之后,想要让蜀中百姓农闲有事做,只要扩大蜀锦的产业即可。如果民间办得不够大、吸纳不了足够劳力,还可以官办织造工坊。确保每个县都有工坊,如果有些县面积较大的,百姓往来务工不易,还可以把官办铺到每个乡一个坊。

    如此一来,其他冶铁炼铜铸造烧瓷炒茶诸业自由发展、先吸纳一部分劳力。蜀锦工坊作为兜底,给农闲时又不想服徭役又没别的手艺的百姓,找到一个稳妥的活干。双管齐下,必能让百姓安居乐业。”

    诸葛亮的这条意见,可谓非常简洁易懂。

    但也正因为如此简洁易懂、此前却偏偏没有人想到过,更足以体现此想法的天马行空、惊世骇俗。

    鲁肃这样的老成持重之人,不免被打了个灯下黑,下意识惊呼:“让男人去织锦?!”

    这个事情,确实太出乎意料了。

    自古男耕女织,到汉朝为止,纺织业都是女人为主的活,让男人纺织少之又少——当然,后世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到了宋、明之类的朝代,这种事情就没那么罕见了。

    熟读中学历史课本的都知道,后世课本上讲“明朝出现资本萌芽”时,就提过江南有大型纺织工坊、广招织户干活。苏州府还有抗捐的,史书记载动手的机工,显然多是男人。

    由此可见,男人从事纺织工业,不是不能干。只是自古壮劳力更缺乏,需要的重体力劳动都找不到足够的人干,所以让男人种田、徭役。纺织这种只需要细致不需要体力的,就让女人干了。

    但诸葛亮、诸葛瑾兄弟的见识,显然已经足够敏锐到破除这份偏见。他们顺着“古时地广人稀、如今部分地区人多地少”的矛盾往下推演,自然而然就得出了结论:

    在男性壮劳力比较富余的地区,局部允许、鼓励找不到活干的男人,农闲时加入纺织业生产,也是有利无弊的。

    诸葛亮便针对鲁肃的惊诧、侃侃而谈剖析道:“这有什么奇怪的?益州部分郡县,如今还是人多地少。既然男人有富余,让他们扩大产业,多营产出,有何不好?哪怕这活儿原本是妇人所为,但只要增产的蜀锦依然不愁贩卖,自然是越多越好。

    子敬可能不知道,我在蜀地两年,也曾见闻一些奇事。正因为蜀地人多地少,男子农闲时若无徭役,便无事可做,而且田地少了,一年耕作所得,或许还不如家中妇人织布一年的所得。

    以至于贫苦之家,可能一年到头,果腹温饱所需钱粮,一半以上还仰赖妇人所出。因此蜀中贫苦之家,多有比中原更为惧内的。如今官营织坊,让男子也放下芥蒂,以劳力多换些钱粮,也是美事。”

    这些民间市井见闻,鲁肃从没去过益州,当然不可能知道。

    听诸葛亮诉说了这些细节,他瞬间心有戚戚焉。忽然觉得那些人多地少的地方,确实更适合发展工商业。

    在这点上统一了共识后,大家对于后续两年的徭役、税赋折抵改革,基本上也就没有抵触情绪了。

    剩下的都是些修修补补的小问题。

    比如鲁肃又注意到:如果实施这种“缴钱粮替代徭役”的措施后,民间的钱会不会不够用,支付手段是否充足。

    大家都是就事论事,为了把事情办好,想到疑难点,自然是畅所欲言。

    刘备听了后,对鲁肃的细致也是大加赞赏,觉得这个也不得不察。

    后世搞役、粮折银的朝代,百姓被物价涨跌所盘剥,也是常有的事儿。

    比如明朝张居正搞的一条鞭法,对于朝廷财政确实是好事,也省掉了很多繁冗损耗的环节。但是纳粮都折银后,百姓要交银子之前,必须卖粮,豪强富商就提前打压粮价,利用你非卖不可的机会,逼着贱卖。等青黄不接时,再囤积粮食居奇,涨价再收割一波。

    豪强用物价涨跌盘剥百姓,这是任何时代有识之士都很容易想到的。鲁肃自己就是豪强富户出身,自然更知道那些卑劣的豪强是怎么干的。

    如今天下的铜钱还不够多,如果工商发达得太快,很多东西都要大宗交易进出,很容易出现钱荒,然后就是巨额的涨跌,百姓自然会被盘剥。

    好在,对于这个问题,诸葛兄弟之前也略有推演涉猎。

    诸葛亮便毫不意外地拿出了原本历史上、他用来维护季汉“直百钱”币值、防止通胀的招数来:

    “子敬的这个忧虑,我以为可以通过增加市面上流通的钱财数量规模,来解决。如今市面上钱不够多,要强行交易流入市场的东西陡然变多,便会钱荒。

    要解决这个办法,我与司徒先前商讨时,便穷尽枚举了全部努力的方向:

    第一个方向,便是确保同样多的钱,流动得更快。但这点暂时做不到,也就不去费神了。

    第二个方向,便是让钱的数量增加。这一点可以努力,我们在豫章郡广开铜矿多年,如今还在不断增产中。把豫章之铜,都拿来铸钱,绝对可以缓解‘徭役折钱’试点时,市面上钱不够的问题。

    第三个方向,便是增加其他可以作为钱的替代品的东西。我觉得,蜀锦就不错。蜀锦价高,产出也控制在我军和刘璋手上,曹贼和其他诸侯难以生产。所以,只要我们增产蜀锦,并且允许官价不限量卖出蜀锦或收购蜀锦,蜀锦就能当钱花了。

    当然,要防止别人囤积居奇,或是恶意抬价,官府定出的售价和收购价,肯定要稍微有点差价。比如要是官卖四千钱一匹蜀锦,官价回收时,可以降到三千五百钱。这五百钱或者说一成多的差价,就是官价托底回收的‘手续费’。

    只要我们敞开了卖和收,确保不失信,久而久之,蜀锦也就能在士民心中当钱一样花了。钱荒的问题,自然能够解决。”(记住本站网址,Www.XS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舍弟诸葛亮不错,请把《舍弟诸葛亮》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舍弟诸葛亮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