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7章 事已至此,只能干了

    “什么?士元和孝直……居然背地里私下决断、做出这等样事!这不是要陷孤于不义么!”

    几分钟后,刘备看完庞统和诸葛亮送来的密信,也是忍不住拍案而起。

    这倒不是刘备矫情,而是事情确实来得突然。刘备下意识里的本能反应,对此就有些排斥。

    他这么多年来讲究团结弟兄、守信仗义,已经形成思维惯性了。

    人是不可能长期做违背自己是非观的事情的,那样会导致心理失调,这是后世众所周知的心理学常识。一个人坚持一个价值观是非观久了,他自己肯定也是真心相信的。

    就好比哪怕是窃贼或者强盗,他干本行干久了,也会心理暗示自己是在行侠仗义、劫富济贫,这样良心就好受一点。没人能明知自己在做错事、坏事,还长期坚持干的。

    所以,诸葛瑾对于主公的反应,自然不会觉得意外。他知道,不管后续怎么劝,首先一上来,你就得先让刘备把这口气发泄出来。

    该骂的都骂过了,该恨其不争的也都恨过了,心情平复之后,才好继续劝说。

    倒是刘备,见诸葛瑾沉默不语,只是静静听他发泄、顺着他的话说,他也渐渐冷静下来,最后露出一个苦笑的表情:

    “子瑜这是在等孤发泄够了,再行劝说?行了,不用等了,有什么就说吧。孤还能坐视慕名来投之人受害不成?”

    刘备也一样太了解诸葛瑾了,从诸葛瑾的沉默中,就能读出他的打算。

    诸葛瑾也就不再藏着掖着,先公事公办地说:“我也只是刚看了这些书信,便立刻送来主公这里。不如且召信使进来,把所知的细节都摊开了说清楚,再行讨论。”

    诸葛瑾这几句话,看似简简单单,其实也暗藏了不少考量。

    其实他完全可以收到信之后,就先细细问一番邓芝,多了解一些细节,然后再向刘备汇报。

    但他宁可把这一切都摊开在刘备面前完成,这样既给了刘备更多的时间冷静平复情绪,又能给小吏邓芝一個露脸的机会,还可以显得一切确实事出突然,他也是被下面的人推着的,希望刘备因此而潜移默化考虑更多下情。

    那些窝在蜀中的能人异士,想要建功立业不容易的,都没什么机会。

    刘备并没有深想那么多,但体察下情,本就是他愿意做的,他从小也算底层上来的,见识过民间疾苦,于是很快召来了邓芝。

    一见到邓芝,刘备对此人的外貌倒也没多深刻的印象,不过稍微聊了几句后,就发现此人还有点干练,说事情很有条理。

    刘备先问了邓芝送信的始末、诸葛亮等人有没有什么口头的交代,邓芝自然也如实相告。

    当刘备得知诸葛亮说过“此事我与士元已经商议过,虽然一开始并非我本意,但为了不伤蜀中上进之士对主公的倾慕之心,事已至此,我也赞同”。

    刘备的态度,便进一步松动了。

    毕竟诸葛亮都希望他事急从权了。

    问完诸葛亮的口信,刘备觉得此人对答如流,便又多问了一些蜀中搞代役钱变法的现状细节,想听听邓芝的亲眼所见亲耳所闻。

    邓芝连忙抖擞精神,把他的实际见闻提炼了一下,拣要紧的说了,最后还大致说了一些自己对所观察到细节的分析。

    刘备听后,不由频频点头,觉得这么一介小吏,居然有点能耐,至少思路还挺清晰,说话也有条理,他就转向诸葛瑾:“此人现居何职?”

    诸葛瑾:“原本在江夏郡守府做事,大约有三年。去年我机缘巧合,发现他还算干练,就调到身边当个曹属。如今自然是司徒府的曹属。”

    刘备点点头:“是个人才,既然刚当曹属才一两年,而且今年才调到司徒府,那就再磨磨。不过,此番若是立功,将来收川顺利,就当个曹掾吧。”

    邓芝连忙逊谢,也终于意识到,今天是司徒给他找露脸的机会呢,不由对诸葛瑾愈发忠心感恩。

    刘备并没有多想,挥挥手示意邓芝退下,这才关起门来跟诸葛瑾私聊。

    如今诸葛亮庞统都在益州,鲁肃也回了徐州。刘备身边够分量的,也就只能跟诸葛瑾一人聊了,其余徐庶等人,还不能上升到参加这种“战与不战”的议题。

    他们俩的意见只要统一了,事情就绝对定了。

    “事已至此,要是孝直真怂恿得刘季玉挑衅我军、至少是借机胁迫我军降低钱粮上供价码,那这一战,怕是也非打不可了。

    不然,岂不是孤陷孝直、子乔于死地?纵然稍稍有损大义之名,孤也不能为了自己的美名,导致来投之人被出卖。”

    刘备斟酌半晌后,长叹一声,主动打破了沉默,也对诸葛瑾表达了自己的决心。

    刘备这人,美名是要的,大义名分也是要的。但是在他心里,不能出卖兄弟,不能出卖朋友,那绝对是比名声更高级别的追求。

    就说历史上,关羽死了之后,曹操也死了。其实当时如果趁着曹操刚死、曹丕刚篡,利用北方依然心向汉室之人的惶惶之心,赶紧扩大战果,也是有机会的。哪怕不走荆州了,就走汉中翻秦岭北伐、学刘邦韩信强攻陈仓,在人心浮动的加持下,结果还未可知。

    很多人只看到关羽死了、荆州丢了,导致刘备阵营巅峰期一下子崩塌了一大截实力。但却没看到,对面死了个曹操,分量绝对比刘备这边少个关羽更致命。(所以历史上赵云劝刘备北伐的那段话,其实站在理性人的角度来看,才是对的,也是最大义的)

    但是,刘备的最终选择,历史早已告诉世人了。所以看得出来,在他心中,大义名分,也不如“不出卖兄弟”重要。

    法正张松虽然不是他兄弟,也没到那个交情份上。但毕竟人家殚精竭虑来投你,觉得你才是成事的雄主,是带着大伙儿一起升官荣华富贵、史书留名的根本。

    那他刘备也不能伤了慕名来投之人的心,不能害得他们事泄被杀。

    从这一点上来说,刘备还是挺有“高祖之风”的——刘邦虽然历史上杀了不少功臣,但是只看其创业阶段,对于来投的人,他基本上采取了“信陵之风”,刘邦年轻时的偶像就是信陵君,还想过投奔信陵君,一直以信陵君为榜样。

    信陵君为代表的战国养士公子,讲究的不就是“谁来投奔我,那就是看得起我,我不能对不起来投的人”。

    诸葛瑾全程并没有在这个动机问题上多说,他只是等刘备自己发出了这样的感悟后,才趁热打铁,立刻跟刘备讨论执行层面的问题。

    只听他抓住机会暗示道:“既然主公以人为本,以凝聚来投之人的人心为本,我也唯有竭尽全力,助主公完善具体的方略了。”

    诸葛瑾说这话时,非常郑重,正式,也是希望坚定刘备的决心。

    他的措辞里,没有再用“属下”自称,而是只说“我”,称刘备却仍然称呼“主公”。这一切看着别扭,却全都是为了强化对话的正式性。

    刘备确实是他的主公,但站在朝廷的层面看,他又不能自称属下,因为刘备的太尉和他的司徒是平级的,大家都是三公。诸葛瑾是刘备阵营内唯一一个不能在正式场合在刘备面前自称属下的人。

    刘备看他措辞那么正式,也激发了更多认真对待的情绪:“还请子瑜教我,为了此事,我军该当如何调度兵马将领、钱粮军械。时机上,又该如何处置?”

    诸葛瑾:“我以为,此战还是要以速战速决为要,但又不能明着调度太多兵力。我军在蜀中的驻军,已经撤出来四万人了。但剩下的,算上吴懿、费观的兵马和去年的曹军降兵,依然有超过十万的总数。

    要解决刘璋,十万人无论如何是够用的,哪怕留下一部分守土之兵,和北线提防曹贼的兵马,也是够的。关键是看我们怎么用了。

    我的想法是,要求快,就不要顾及一时的破坏和伤损,要确保一上来就立威,全线出击。这样无论哪一路打慢了,或者因为意外暂时顿挫,也没关系。只要任何一路长驱直入,刘璋覆灭便指日可待。

    如果我们非要从荆南重新调兵入川,一来容易让刘表警觉,不利于刘表在重病时继续信赖我军。二来也容易被曹贼警觉,抓住时机在其他方向制造冲突。

    所以我的建议,是只调强将,不调兵马。益德当然要再次入川,但是可以悄悄的入川。主公甚至可以先让他多公开露面几次、饮宴无度,然后放出风声,说他抱恙也好,其他如何借口也好,这都不重要。只要让他入川时无声无息,能让荆南文武习惯了益德此后几个月不露面即可。

    除了益德之外,兴霸本就驻扎在三峡鱼复一带,让他前去江州备战,也是轻而易举。北线,则可以让文长先集结兵力于梓潼,静待益德抵达。

    到时候,益德、文长攻北线陆路,从梓潼直扑涪城、绵竹。兴霸再挑选几名精干副将,走长江水路,斡刘璋之软腹,分兵略取诸县。如此,纵然成都或是雒城一时难以攻破,也不至于耽误大事。

    而且,士元和孝直选择了九、十月间起事,这个时机其实对我们也很有利。除了他们信中提及的便于因粮于敌之外,还有一层好处,他们尚未提到,那便是临近冬季,大雪即将再次封住秦岭,让北线的曹军彻底断绝南下汉中的道路。

    我军在汉中的驻军,常年保持在三万以上,这是为了防备曹贼夏秋入侵,葭萌关等地,留兵也不少。到了冬天,其实就没必要留那么多了,完全可以把其中绝大多数,都调到南线,对付刘璋。

    如此,我军并未从蜀地以外的地方调兵,但只要是冬季作战,就能凭白多出三四万可以直接投入战斗的部队,这个优势不好好利用,岂不是浪费?主公如今就可下令,赶紧让汉中之兵提前往梓潼移动,哪怕曹贼将来得到消息,大雪也已封锁秦岭。”

    刘备思忖了一会儿,一拍桌案:“只能如此了,孤这就让益德做好准备,先大宴几场给他煞煞瘾,从此直到拿下刘璋,都得戒酒!再挑选几个擅长水战的江东降将,让他们跟随兴霸,走长江水路进攻。汉中那边,也会立刻下令让王平赶快集结部队先行南下的。”

    ——(记住本站网址,Www.XS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舍弟诸葛亮不错,请把《舍弟诸葛亮》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舍弟诸葛亮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