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一章 赛尔号起飞

    马尼拉湾海战的结果虽然有一定变数,但是被美军封锁后,其战败命运已经注定,在被封锁之后没有外部物资补给来源的情况下,菲律宾的西班牙军队顶多拖延一段时间,恩斯特也只不过想借此机会给美国找些麻烦,所以也不再关注。

    当然,想要翻盘也不是没有可能,那就是西班牙在加勒比海全歼美国海军主力,并且威胁美国本土,但这个可能性更小,在本土海军保存实力,不能倾巢而出的情况下,西班牙海军的下场大概和远东帝国差不多。

    ……

    1889年6月5日。

    布拉瓦约市。

    “人类对天空的向往古来有之,而勇气号承载着我们的迫切希望,如果这次实验成功,那对于东非乃至全世界而言,都将是改变历史的一天。”

    此时,在布拉瓦约西部的实验场地上,科研人员和东新社记者已经严阵以待。

    而主导这场实验的总设计师刘莱德和他的研究所团队更是万分紧张,作为混血裔。

    刘莱德接受过东非本土的正统教育,其父亲是黑兴根军校毕业生,为东非开疆拓土立下过汗马功劳,所以按照常规做法,应该子承父业进入军队发展。

    但是刘莱德不走寻常路,天生对发明创造更感兴趣,后来进入欧洲的维也纳大学深造,毕业后被直接招入黑兴根能源动力实验室维也纳分部实习,最后回到东非本后被委以重任,搭建起了布拉瓦约市飞机研究所。

    飞机,简而言之就是飞行的机械,飞行器,在19世纪正式对该项目研发的关键时期,世界上大量科研人员前赴后继,但都没有取得成功,却积累了足够多的经验。

    刘莱德对飞机也是有所了解的,当然,他所了解的“飞行器”,很多都是没有成功的案例。

    而之所以刘莱德能成为东非布拉瓦约飞机研究所的领导,完全是因为东非手下缺人,所以只能重用本土人才。

    毕竟像这种科研项目,恩斯特自然设定了极高的保密级别,这就意味着一些项目要隐姓埋名,而对于很多追求名的欧美科学家或者发明家而言,即便东非给的待遇再高,那也不划算。

    而刘莱德这种本土人才,虽然年轻了一点,但是东非也不是没有办法弥补缺陷,就比如刘莱德的核心团队成员就有四十多人,都是东非的高材生。

    众人拾柴火焰高,而本来就属于教育“过剩”的东非,相对于其他国家而言最不缺的就是大学生数量,可能东非缺乏顶尖人才,但东非能做到以十抵一,甚至以百抵一,这种粗暴的人海战术,对东非的科研是有巨大帮助的,东非很多国家实验室就是由这种年轻人才堆积起来的,并且取得了很多成就。

    而且相对于现在19世纪欧洲很多发明创造,大多数依赖个人的奇思妙想,东非的科研团队模式本来就具有优势。

    比如原历史第一个发明飞机的莱特兄弟,他们只有高中文凭,并且以修自行车谋生。

    这种情况下,和东非的飞机研究所相比,莱特兄弟连杂牌军都算不上,更何况还有恩斯特给东非科研人员指明方向。

    事实也是如此,眼下布拉瓦约市的这架“飞机”,光从外观上就比前世莱特兄弟发明的飞机要“豪华”不少,不仅仅具有简单的机械结构,甚至装备了一定电子产品,同时还有外壳。

    前世莱特兄弟的飞机,是没有外壳的,只有粗暴的骨架,坐在上面估计和开敞篷车差不多。

    实际上,这款东非自主研发的飞机,早在今年的三月初就进行了首飞,只不过这次更是有备而来,并且中央政府专门派来了记者,记录这一珍贵的历史影像。

    “嗡嗡嗡……”

    随着前面的螺旋桨带动,赛尔号发出巨大的噪音,随后笨拙的沿着跑道向前推动。

    对于在场的“非专业”人士而言,感觉还未起飞的所谓飞机有些像形状怪异的跑车。

    一位军方代表就不以为意的说道:“这种东西真能飞上天么?他的两个翅膀明显是固定的,而且完全由金属构成,怎么也不可能像鸟儿或者昆虫那样依靠翅膀振动飞……”

    话还没有说完,只见赛尔号已经脱离地面,成仰间向上,转瞬间就离开了地面,贴地飞行,然后再极短的时间里迅速攀升,最终在天空中直线飞行。

    事实胜于雄辩,而布拉瓦约飞机研究所的成员虽然不是第一次见识到飞机起飞,还是高兴的几乎蹦起来。

    而东新社的记者更是手忙脚乱的记录这一历史性时刻,在摄像机的瞩目中,人类第一架飞机圆满完成了它的任务,在天空中飞行了将近七八分钟后,才重回跑道平稳落地。

    原历史上,莱特兄弟的第一架飞机在五十九秒内飞了不到三百米,由此可见东非第一架飞机的起点之高。

    当然,这也是理所当然的,东非第一架飞机背后不仅是四十多名核心科研人员,还有其他科研机构共享数据,东非各個工厂提供最优秀的零部件,东非财政上的支持等等,而相比之下莱特兄弟团队只能算小作坊。

    在如此支持力度下,东非第一架飞机如果还像前世那样简陋,那就太说不过去了。

    而东非科研团队此时也是扬眉吐气,毕竟作为世界第一架飞机的研发者,他们就有扬眉吐气的资本。

    这也是对东非科研机构众多年轻人的鼓舞,东非人才质量上虽然落后于欧美国家,但这并不是说智商不够,而是他们的积累和经验不足。

    而东非政府无疑为他们提供了优良的平台,让他们有机会大展拳脚,并且在国家项目中迅速成长,随着时间的推移,像刘莱德等人也会和如今欧洲那些“大师”一样,成为青史留名的存在。

    而这也是恩斯特所希望看到的,顶尖人才不能仅靠引进,如果东非本土人才能够不断作出成绩,自然再好不过,毕竟科学与国家,科学家有国界。

    实际上也是如此,在东非外聘的很多欧美科学家或者学者,他们为了金钱或者其他原因来到东非,但是心中的归属终究不是东非。

    就比如东非聘用的很多大学教师,仅仅是以东非为跳板,最终心里想的还是回到欧洲发展。

    而本土人才就不一样了,至少绝大多数土生土长的人,天然对东非有着强烈的归属感,也是东非最容易留得住的人才。

    ……

    第一镇市。

    “很好!看来过不了多久,军费又要涨了!”在获悉这次飞行实验成功后的恩斯特心里想到。

    实际上早在三月份恩斯特就知道赛尔号起飞成功,但是再次确认之后,还是忍不住激动,毕竟飞机也是能改变人类历史的重大发明之一,而能在东非手中实现,这让恩斯特对未来东非的前景更加乐观了不少。

    加上前世飞机的第一次大规模应用就是战争,具有侦查,打击,运输等功能,而东非飞机成功起飞,也就意味着第三大军种空军将要诞生。

    而随着赛尔号起飞,这样一来东非也应该提早筹备空军,为以后的战争做准备。

    (本章完)

(记住本站网址,Www.XS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非洲创业实录不错,请把《非洲创业实录》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非洲创业实录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