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
匈奴万骑长完颜竭一声令下,一万五千匈奴骑卒大喝一声,策马狂冲而出。
而秦军部队,都在严格控制着速度,目的就是使军阵威力发挥到极致,在两军距离合适之时,秦军部队速度缓缓上升,中间那一部分,缓缓突出,呈现出一个三角阵型。
这是秦军军阵冲杀的尖矛,在军阵前端,一名身材魁梧的力士冲在最前方,单手持着一杆巨大的黑色旗帜,在战马奔驰带起的狂风之中,黑色旗帜高高飘扬。
用鲜红朱砂写下的“秦”之一字随着战旗飘扬,每一次舞动,都遮掩不了他的磅礴大气,秦之战旗的下方,身穿黑色铠甲的秦军骑卒,沉默无声,速度缓缓提升,这些秦军骑卒,都默默将身体微微低下,以减轻风阻。
虽然大秦的骑军人数不多,但却是最不能轻视的,因为秦人就是从养马起家,虽然后面为了适应中原战争,且战马花费太大,所以采用大军团作战,但这三万骑军,依然是大秦最锋利的一杆尖矛。
长平之战时,白起用五千大秦骑军,将赵国四十万大军切成两段,以此奠定长平之战的胜利,随后的几十年中,大秦骑军似乎就再也声名不显,直至天下一统。
而现在,由秦王扶苏主导的骑军独立成军,使大秦骑军成为大秦六大常备主战军团之一,奠定了属于骑军的地位。
这一战,可谓是大秦骑军扬名立威之战,可惜,这场战争的情况对于骑军士卒来说,实在是太过不利。
四面皆敌,就是眼下的情况。
燕锦书立于军阵前方,手中紧紧握着一柄长剑,看着前方快速冲来的匈奴军队,脸上也是杀气顿现,身为一军主帅,按道理而言没必要亲自冲入战场厮杀,但燕锦书是原班的骑军士卒,为带领骑军,他平常就是身先士卒。
燕锦书有这个自信,只要他冲在前方,身后的兄弟们就不会乱,大秦军方,最不缺的就是死战之士。
秦军军阵,看似松散,实则紧密相连,燕锦书多年扎根于基层军中,多年参与骑军作战,逐渐形成了属于他的一套骑军冲杀方式。
骑军之中,十人一什,这十人之中,再分成三组,三人一组,冲杀之时三人就是一个整体,在加上一个什长,负责指挥这三组。
因为在骑军冲杀之时,场面必定是无比的混乱,人员安排的多了,到时候也是看顾不过来,还不如以三人为一组,什长是最基层的指挥军官,就这样,在大军冲杀之时,可以最有效的控制下面。
既方便控制和指挥军队,又能使军队遇到困难战局之时不至于溃散,三人组合,彼此之间就有了羁绊,既能相互策应,照顾彼此。
更重要的是,燕锦书的骑军部队是出了名的不怕死,也和他其中的一个手段有关,因为秦军军法无比严苛,光靠军法就已经能约束大部分士卒不会临阵退却了,但若是真的遇到那种大溃败,士卒生命被成片成片的收割。
在这种时候,在严酷的军法也挡不住内心的恐惧,而骑军未独立成军之前,每次获得的任务都是极其危险的,要么深入敌后,要么孤军深入,在这种情况下,遇上的敌人几乎都是骑军士卒的几十倍。
为了应对这种情况,使深入敌后的士卒不至于溃逃,燕锦书专门将从军的父子,或是之间有亲属关系,或是同村同乡的士卒放在一起,将这些人安置在一起,这些士卒还会感恩戴德,因为身边都是一些熟悉的人。
就是因为熟悉,所以,在遇到无比危险情况时,这些士卒心中就有了羁绊,有了牵挂,就没有那么容易避战逃离。
试想,一对父子上战场,战况惨烈,父子二人都萌生退意,想要就此逃跑,经过一番挣扎,父亲跑出来了,但儿子还留在战场之上,这名父亲是不是还要再杀回去。
再者,同村同乡之间放在一起,你要是当了逃兵,同乡的兄弟归来之后,还能放过你吗,绝对会让你在老家活不下去,人都是好面子的,面子,亲情,血脉,邻里关系,这些都会成为羁绊。
而燕锦书,就是刚好用上了这些东西。
正是在燕锦书这种军阵布置方法之下,秦军军阵,看似松散,却也井然有序,最外围的秦军骑卒,是最最精锐,最最强壮的骑卒,目的就是冲开敌方军阵。
而匈奴军队,因为是各个部落的联合,所以冲杀起来较为松散,这和他们平时的进攻状态也是有关系的,草原尚武,平时匈奴各部落之间都会互相厮杀。
现在,整军南下,也别指望他们互相配合能有多么娴熟,或许各各部落内部,这些士卒之间互相熟悉,彼此之间会有所配合,但在这种几个万骑长一起发兵的时刻,基本上都是各自为战。
秦军是军法军纪严明,令行禁止,匈奴是各自为战,而这,或许就是秦军对于匈奴而言唯一的优势了。
两军冲杀着,越来越近,越来越近,秦军如同黑色的浪潮,沉默,却又暗藏杀机,而匈奴军队,冲锋时呼喊似乎是常态,以此来威慑敌人。
他们这一招,对于那些吓破了胆的士卒已经手无寸铁的百姓或许能奏效,但是面对一支军容完备的秦军,是没有丝毫作用的。
秦军军阵前锋骑卒,在要靠近匈奴军队时,手中长矛刺出,与手臂齐平,后方骑卒将事先装填好的弩机举起,顿时万箭齐发,无数箭矢飞往匈奴军阵。
匈奴人是怎么也没想到,在两军冲锋厮杀之时,还有弓箭射来,顿时和漫天箭雨撞在一起,霎时间,大批匈奴骑卒还没有开始厮杀,就已经被射落于马下。
这就是秦军在军械上的优势,有秦弩在手,事先装填好,在靠近时万箭齐发,这就是第一阵的优势。
而第二阵,就是前锋骑卒手上的长矛。(记住本站网址,Www.XS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