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5章 搞传感器的同志都会抢答了

    还没等他从B型热电偶的选材震撼中回复过来,他就已经看到了后面列举的性能指标。

    这让他马上就把铂铑红宝石什么的全部就扔到一边去了,那些都是什么?能吃么?

    他把所有的参数念叨了一遍,声音越来越大,情绪越来越高。

    到最后,一拍桌子:“好!高振东干得好!”

    暴增500度的测量范围、很高的稳定性、很高的准确度.

    千分之二点五的准度,已经很高了,举个例子,抛开检验机构用于检定的仪表不说,几十年后负责收水费的水表、电表之类,也大概就是在这个级别了。

    而他的眼睛,死死的盯住了简报中的一行字。

    “适用于强辐射环境。”

    这背后的意义,他可就太清楚了,大漠那边对K型铠装热电偶都需求急迫,这个B型就更不用说了。

    至于这里面是否有猫腻,开什么玩笑,换个人,他可能要验证验证,可这东西是高振东做的,那只要白纸黑字了,就一定板上钉钉。

    领导很珍惜的摸了摸简报,嘴里不由得道:“看来,他是真休息不了啊”

    他叫来孙秘书,把简报往他手里一递:“最快的速度,速转防工委!”

    几十分钟后,防工委领导的通信员走进他办公室,递给他一份文件。

    “领导,十七机部急件。”

    领导马上伸手接过来,十七机部加上急件,那事情肯定小不了。

    看着纸上一行行的数据和说明,领导脸色欣喜,想瞌睡来了枕头,随着大漠那边几件事情的顺利推进,原本的测量手段已经不敷使用,测温也是其中之一,即便现在还没遇到瓶颈,也到了该未雨绸缪的时候了。

    不久前,那边过来出差的同志已经提出过这個问题,没想到高振东不声不响的就解决了一个,甚至还是厂里自筹资金搞的。

    他揉了揉自己的眼睛,说了一句和十七机部领导差不多的话:“还是得苦一苦振东同志了”

    他请通信员叫来机要室的同志:“这个东西,速转大漠那边。要多少,他们尽快说个数过来。”

    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好事传千里,而且在高振东同志的努力下,这个“千里”传起来比以前方便多了。

    大漠深处,几位科学家正看着新收到的一批计算机议论纷纷。

    “这技术是真发展了啊,这么一点点,就能做到和DJS-59差不多的事情?”

    “这是好事情嘛,别的不说,模型和试验数据的计算速度可就更快了。”

    “呵呵,这东西小到这个程度,搞二踢脚那帮,恐怕又在动别的心思了。”

    “恐怕不止是动心思,这一批就是他们亲自带过来的,估计连装到什么地方,怎么固定,都已经想了八百遍咯。”

    “那可把我们自己这批给看好了,别让他们拿去给炸了,哈哈哈。”

    这时候有人急匆匆过来:“老总,防工委急件。”

    其中一人接过文件,打开看了一眼,面色一喜:“委里支持太及时了,真不知道他们怎么做到的。”

    另外几人闻言,知道是好消息,纷纷开口询问。

    这人把手中的文件递给他们:“自己看看吧。”

    几人传阅了一遍,文件会传递,笑容也会传染。

    每个人脸上都露出了笑容。

    老总向其中几人笑道:“这回,你们的试验可以继续进行了,不用再费劲心思设计实验方案,去搞间接测量或者侧面佐证了,直接就能做。”

    几人笑着点头:“对啊对啊,适用于高辐射环境,搞这个B型热电偶的人真是绝了,就好像给我们量身定制的一样,连辐射加固的问题都省了。”

    哪怕有用K型热电偶的替代方案,也不如直接用B型来得好,中间环节越多,出麻烦的几率就越大。

    更何况替代的意思往往意味着替代方案不是最好的,总有这样那样的缺陷和问题。

    老总又笑道:“不过你们用的时候小心着点儿,我看这玩意,浑身都是钱呐,哈哈哈。”

    几人点头道:“嗯,这个肯定,我们几个开个会,确定一下安装尺寸、数量这些,尽快开展工作,委里的同志这么快就把这个搞出来了,我们总不能辜负他们的努力啊。”

    如果他们知道这东西和他们往防工委提的要求没什么关系,纯纯是工艺技改的副产物,其立项时间远早于他们提要求的时间,还不知道得惊讶成什么样。

    ——嚯,搞传感器的同志都会抢答了!!!!

    一天后,大漠两条线上同志们对B型热电偶的需求情况,辗转回到了十七机部这边。

    十七机部领导刚要通知三轧厂组织生产,突然又好像想起了什么,停下了动作。

    想了一会儿,他对孙秘书道:“通知三轧厂的厂长、总工明天过来部里开个会,就他俩。”

    孙秘书记下了工作安排,问道:“领导,这个会其他部门或者人员有需要通知的么?”

    领导摇摇头:“不用了,对了,你通知部总工一起就行,其他的不用。”

    ——

    俞允成的动作很快,毕竟拉个二氧化硅的单晶对他来说实在是不算什么难事。

    这个时候,他正在高振东办公室里,而后者,则拿着二氧化硅单晶成品的检验报告正在看。

    虽然就是一份简单的检验报告,不过俞允成工作做得很扎实,图、表、数据分析、结论等等,内容不少。

    高振东仔细看完,把材料放在桌上。

    “嗯,这东西是没问题了,来,这是下一步的工作计划,里面包括了材料配比、多晶碲汞镉化合物多晶制备的内容,你先看看。至于从化合物多晶到单晶,等化合物出来了再说,两个步骤用的是同一台炉子,先制备一批化合物多晶出来,到拉单晶的时候炉子就不用频繁切换功能了,这个拉晶时间实在是太长了,频繁切换太影响工作。”

    一边说,高振东一边装模作样的从保险柜里拿出一份材料来,至于材料的实际来源,不问可知。

    俞允成美滋滋的接过来,仔细阅读。

    材料里面,化合物的制备其实比较简单,甚至只看流程的话,只要设备和材料没问题的,大概属于是有手就行的那个级别。

    先根据所需的红外波段,结合高主任给的公式和石英反应管的空腔体积,计算镉的分量,然后根据镉的分量反算汞和碲的分量。

    算好分量,称量装管,然后把石英反应管烧封闭起来,这就算是备料完成了。

    合成的时候,把反应管放进特制的炉子,烧!

    组分材料高温熔化,这三种材料的熔点都远低于石英管的熔点,所以不会烧化石英管,至于为什么非要多此一举的把石英管给烧封,而不是直接把原料放在坩埚里烧就行,这就涉及到汞蒸汽压的问题了,总之就是,这是最简单的办法。

    熔化后,三种材料就会生成碲汞镉化合物了,这个时候,需要加一个操作,让化合过程效果更好。

    不是什么高大上的操作,不停的摇匀就行,只是这个摇匀的时间有点儿长,得摇1到2天。

    这也是碲汞镉难搞的原因之一了,随便哪一步,反应或者操作时间都是要按天计算的,高振东告诉俞允成一个试验要搞几个月乃至半年,就这么来的。

    等到摇的时间差不多了,用高压氮气高速吹拂石英反应管,好了,碲汞镉多晶体就到手了。

    是不是很简单?

    这个过程,复杂的就两个,那个根据红外波段确定组分的公式,以及用于加热的炉子,这也是为什么说是特制的炉子的原因。

    甚至连高压氮气都不是必须的,实在条件差了,高压空气也不是不行。

    公式是现成的,高主任已经写上去了,炉子方面,高主任也把示意图画上去了,一个能通高压气的摇摆炉。

    至于示意图到实际的炉子,这一步就是俞允成自己要做的事情了。

    别看这简简单单的的两步,俞允成想搞出足够数量的碲汞镉多晶体,没有一两个月下不来,炉子得现改造,改造好之后,一炉多晶最少两三天,不用多,十根晶体就得最少一个半月。

    毕竟高振东画画图写写材料就好了,而老俞同志要考虑的就是这个理儿吧。

    俞允成问了高振东很多不太明白的细节的地方,高振东一一作答。

    良久,俞允成满意的收起材料,去召集自己的兵马,回自己的大本营1761所摇管子去了。

    送走他,高振东连忙结尾自己为集成电路工艺搞的计划。

    这计划里其实很多工作都不仅仅是为了现在这个集成电路,那就是个通用的技术,就以刚才这个事情为例,离子注入掺杂、金属导线沉积这些,就同时是为了碲汞镉线阵列热成像传感器准备的。

    毕竟碲汞镉也是半导体,对它进行加工,也少不了半导体工艺的加成。

    花了半个下午,计划收尾之后,高振东把它先传给了1274厂,请他们先看看,等两方商定了,再联合报上去。

    这事儿就跟表白一样,表白本身其实只是个过场,真正起到决定作用的,是这之前的那些过程。(记住本站网址,Www.XS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四合院:我边做科研边吃瓜不错,请把《四合院:我边做科研边吃瓜》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四合院:我边做科研边吃瓜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