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棡面色沉凝,心潮似浪翻涌。
“儿臣深知,父皇乃大明至尊,权柄在握。
这大明江山,父皇的每项决策皆关乎国运。”
朱棡神色凝重,眉宇间忧思满溢。
他向来果敢坚毅、心思缜密,面对复杂局势亦能沉着应对。
监察御史袁凯微微点头应道:“殿下所言极是。
陛下若在臣民前认错,必被视为无能,权威受损。”
朱棡眉头紧皱,沉声道:“为保统治稳固和自身威严,父皇岂会轻易低头?”
他深知父皇脾性与处事之则,眼神中透露出对权力制衡的洞悉。
另外虽然朱棡尊崇礼教,但却又能洞察现实,因此也常陷矛盾之中。
骁骑舍人郭德成拱手附和,“殿下所言不差。
陛下决策关乎国家安稳,稍有差池,便会引发动荡。”
朱棡忧心忡忡,语气沉重。
“若父皇轻易认错,臣民定会质疑其统治能力,后果不堪设想!”
他微微握拳,焦虑尽显。
朱棡重情重义,关怀身边众人。
此刻面对可能累及众多人的局势,顿时心急如焚。
监察御史袁凯表情肃穆:“所以陛下定会竭力避免公开认错,保大明政局稳定。”
朱棡长叹一声,无奈摇头。
“毕竟在封建制度下,父皇权力受诸多掣肘。”
言语间他无奈远眺,眼神中满是对未来的忧惧。
当然朱棡性格坚韧,此时也在心中竭力探寻解决问题之法。
就在这时,郭德成立刻接话道:“殿下说得对。
陛下被视为天子,代表上天,其决策被当作天意。”
朱棡满脸愁绪,“在这根深蒂固的观念下,父皇认错可能被视为违背天意,压力如山。”
他紧锁眉头,陷入沉思。
朱棡刚正不阿,对不良风气深恶痛绝,却也知晓难以凭一己之力扭转乾坤。
袁凯压低声音,“还有关键一点,朝中官员为自身利益,不愿看到陛下认错。”
郭德成神色紧张,“他们定会想尽办法为陛下的错误辩护或掩盖,以免影响仕途。”
朱棡缓缓摇头,“这官场错综复杂,真让人忧心!”
言语间他的眼神中,透着愤懑与无奈。
此时太原晋王府亲卫军副统领徐祥和孙恪的对话传来,引得朱元璋与朱棡等人侧目。
徐祥清了清嗓子,郑重说道:“监察御史在大明虽品级不高,权力却不容小觑。
他们能监察百官,可当面弹劾,也能上奏章弹劾。
甚至能代天子巡狩,遇大事奏请,小事能决断。”
站在不远处的孙恪,好奇追问道:“究竟如何厉害?”
徐祥略作停顿,接着说:“像海瑞这般的清官,都曾任此职。
要不是郭德成装疯,袁凯恐又要被问罪。”
孙恪惊叹道:“这也不能怪袁凯胆小,‘胡惟庸案’牵连甚广!”
徐祥面色沉重,“郑将军可是大明开国将领,陛下老乡,都未能幸免。”
孙恪有些难以置信,“郑遇春郑将军?他和陛下关系可非同一般啊!”
徐祥点头,“至正十五年,郑将军就随陛下渡江作战。
其兄战死,他接替统率部队。
部下骁勇,功绩卓著,被授左翼元帅。
后参与平定陈友谅,郑将军总是冲锋在前。他还随陛下攻取多地,参加鄱阳湖之战等诸多重大战役。”
孙恪不禁赞叹道:“郑将军战功赫赫啊!”
徐祥接着说道:“在与定远侯攻取六安后,郑将军就任六安卫指挥佥事,后又随魏国公北伐。
大明建立后,洪武元年郑将军攻取华州,九月攻取太原。
洪武二年,郑将军随傅友德屯兵多地。
洪武三年三月,陛下开设朔州卫,郑将军改任朔州卫指挥副使。
十一月,升任同知大都督府事,封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荣禄大夫、柱国、同知大都督府事。
后来郑将军封荥阳侯,食禄九百石,可世袭。
洪武四年,郑将军驻守临濠,开行大都督府。
洪武五年,镇守朔州。
因受牵连,爵位被削。
洪武六年,陛下让他和王臻代掌经理县之城池。
郑将军上奏说朔州是边塞要冲,不能擅离。
陛下就让他继续镇守,又封荥阳侯。
和张龙、陈桓一起,兼任太原晋王府亲卫军统领,咱和孙恪还有马义是副统领。
陛下觉得咱几个或勇或谋或稳重,能当他们的臂膀。
可洪武九年八月,陛下叫郑遇春等王侯回应天府。
不久他就因‘胡惟庸案’受牵连,爵位又被削了。”
朱棡本欲借徐祥、孙恪之口,使郑遇春获朱元璋赦免。
毕竟洪武十七年八月,他和胡海监督造海船一百八十艘,实乃船舶制造之才。
又是晋王府亲卫军统领,朱棡已失赵虎,不想再保不住郑遇春。
可如今瞧着朱元璋脸色,他明白此事进展恐怕有些艰难。
“海瑞是何官,咱怎么从未听闻?
大明还有这等清官?
另外郑遇春洪武年间的功绩,你们怎么不早说呢?”
帮助自己的手下脱离鱼池之殃,朱棡开始转移话题。
“爹,您之前想求教的问题,儿臣心中已有答案。”
朱元璋瞥了徐祥、孙恪等人一眼,“老三,如果你的回答不能让咱满意……
孙恪这个燕山侯孙兴祖的长子,那就不要想承袭爵位的事情了。
继续做他的武德卫指挥使,晋王府的护卫事宜,也不需要他来负责了。”
朱棡嘴里不由得一阵犯苦,暗骂自己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他脸上依然镇定自若,不出来有什么神色异常。
“父皇,其实您之前说的一连串严重的经济问题,根本就不会发生。”
余怒未消的朱元璋,指着远处抢购粮食的百姓说道:“老三,事实就摆在眼前,你还敢砌词狡辩?”
朱棡皱眉说道:“爹,您没有想过这些人之所以抢购粮食,很可能是为了兼职做代购赚点外快?”
朱元璋一脸疑惑,“兼职做代购赚点外快,你这话是什么意思?”
为了证明自己所言非虚,朱棡随手叫过来一名抢购粮食的百姓。
只见他语气温和的问道:“老先生,这么大年纪了,和年轻人一起跑出来抢粮食。
是因为家里粮食不够吃,才会如此不辞辛苦呢?”
那名应天府百姓虽然神情有些焦急,但看到朱元璋等衣着仪态不凡。
他只能耐着性子回答道:“东南夷六十二国的使团,在上元县的每条街道旁都贴了告示,你们去看一看就知道了。”
(本章完)
(记住本站网址,Www.XS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