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5章 我们自己造

    当天午时,太常自杀传遍长安。

    当天下午,长安已然沸反盈天。

    预料中的喧哗如期而至,陛下、大司马、丞相皆不在长安,仅存的三公御史大夫府的门槛,立刻就被官员踏破。

    堂堂太常卿,刚入廷尉大狱不到半个时辰,连个正经审讯、请示、判决的流程都没有,人就自杀了!?

    太子去狱中看望太常卿时可没有避着人,两厢一琢磨,谁还不清楚期间猫腻?

    眼下长安反应各一。

    太子党齐齐保持沉默,没有半点反应,素来不参与党争的中立官员则躲得远远的,只冷眼旁观。

    而非太子一系,又非中立者,今日可忙碌的很。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杜相临死前的几句话说得没错,盯着太子宫的人可不少!

    百官齐聚,请求为大家发声的御史大夫,是其一;登御史大夫府门的宗正韩说,是其二。

    前者代表齐王,后者站有燕王。

    也就是皇四子一系处于重新崛起的关口,无暇他顾,京中也无人物,否则今日高低都得掺一手。

    站立场的声音很大,一口一个:“太子罔顾国法,残害公卿!”

    “太子跋扈,放任不管必有大祸!”

    “储君无礼,国将不国啊!”

    有立场的人,怎么严重怎么喊,那么排除立场,有没有站律法、站公道的声音呢?

    理应是有的。

    ——廷尉卿,杜周。

    太常是廷尉属下抓的,人也是在廷尉大狱死的,廷尉更有主管刑律、大狱的权柄,杜周完全有权力、有理由,正面诘问太子刘据!

    但,杜周没有这么干。

    因为刘据在狱中跟太常‘谈天说地’之际,杜周就派了快马去甘泉宫请奏。

    等到下午城中沸沸扬扬时,其实杜周已经得到了甘泉宫回复,那时太常还未‘自杀’,杜周询问陛下如何处置此事,陛下没有给肯定答复,反而问了一个问题:

    “太常罪责,可属实?”

    轻飘飘七个字,既没有问责太子暗中使人抓捕太常,也没有斥骂杜周这个廷尉无能。

    只问了罪责真假……

    嘶!

    杜周犹记得,自己当时收到口谕时,惊的心口一跳一跳的,无数阴暗的猜测都从脑子里蹦出来。

    ‘陛下何意?他也认为太常抓得好?’

    ‘或者说,太常本就是陛下暗中授意太子抓的?可我为廷尉,陛下为何不暗示我?’

    杜周心中疑窦丛生,半晌猜不中陛下深意,待狱中传来太常死讯,杜周震惊之余,更加不敢多做。

    同僚弹劾太子时,廷尉派人去往甘泉宫再度请示,随后更有御史来廷尉府,直接要求他前往太子宫拿人问责。

    “拿谁?拿太子?”

    “只先拿太子门客审讯?奥,行,可有御史大夫手令?”

    “没有你说个屁!”

    有职权的不敢动,没职权的又动不了,一场雷声大、雨点小的鼓噪过后,不知是故意放纵、还是被裹挟,御史大夫连带着几位九卿、一帮子谏官,呼啦啦出了洛城门。

    联袂去往甘泉宫。

    他们去做什么,不言而喻。

    留在京城……准确来讲,是留在冠军侯府,正悠闲聊天的涉案主人公,还与人说起过此事。

    霍去病问:“卜式看似忠厚,实则奸诈,那韩说也非正直之人,他们去陛下跟前告状,你不担心?”

    刘据答:“不担心。”

    “这么有自信?”

    “那是,就老刘那心思,我如今拿捏的死死的。”

    “嗬——”

    刘据有点狂,但霍去病也别喘,事实的确就是那么个事实,还真没有出乎小刘的预料。

    当日晚间时分,以御史大夫为首的一众官员抵达甘泉宫,随后便控诉了太子的胡作非为。

    主要是几个年轻的谏官在义愤填膺、慷慨陈词,卜式、韩说、杜周之流,可一句话都没有说。

    别看这几个领头的之前态度强硬,真到了皇帝面前,赤膊上场、冲锋陷阵的绝不是他们。

    他们……

    只是被朝中正直之士、敢于犯颜正谏的能臣所裹挟而已,他们也无可奈何呀!

    玩这套,皇帝能不清楚?

    等一群人演完戏,都无需旁听的大司马、丞相开口,刘彻又重复了那个问题——

    “太常罪责可属实?”

    众人无言,杜周硬着头皮出列,“属实。”

    “既然属实,廷尉为何不能秉公执法,却要请示朕?近些时日,被廷尉府羁押下狱的官吏不少,问罪他们时,怎么不见你等来呈请?”

    “难道就因为杜相是太常,是九卿之首,是勋贵,他下狱后就特殊,就高人一等?”

    “嗯?”

    一连数问,问的众人哑口无言。

    实际皇帝的话是在避重就轻,甚至是避‘太子擅抓、擅杀太常’的事实问题,就‘太常能不能抓、要不要杀’的态度问题。

    皇帝言下之意,是要什么态度?

    奸诈的御史大夫卜式一品,再结合当下时局,立即便明白了——

    陛下要忠君的态度!

    ‘近些时日,由于朝堂上的告缗风波,被廷尉问罪下狱的官员甚多,但大都是千石以下。’

    ‘此刻太常卿被太子宫发力,捏住了痛脚,加之杜相死都死了,陛下岂能不物尽其用?’

    拿下十个千石,也不及处死一个九卿之首来的猛烈,起到的震慑效果更是一个天、一个地!

    若将太常之死也卷进告缗风波中,有此前车之鉴,以后还有谁敢跟陛下唱反调?

    不得掂量掂量?

    明悟的不止御史大夫卜式,廷尉杜周听完陛下言语后,也立刻醒悟——

    太常案,必须大办,特办!

    办他个底朝天!

    告状的大臣们兴冲冲地来,一脸懵地走,能短时间猜透皇帝心意的人终究是少数,要么人家是三公、是九卿呢。

    不过。

    疑惑的人不会疑惑太久,善于揣摩上意、体贴圣心的御史大夫,会替他们解惑的。

    毕竟,不点透皇帝的用意,皇帝如何震慑不臣?

    卜式岂会自己揣着明白装糊涂,他岂能让陛下陷入尴尬境地?

    嗐。

    要么说人家卜式能高居三公呢。

    一群人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皇帝并没有留他们在甘泉宫夜宿,回京的路上,经过御史大夫一点拨,后知后觉的大臣们方才恍然大悟。

    随即,先是暗惊陛下心性凉薄,又恨太子瞎猫碰杀死耗子,逃过一劫。

    可转念间。

    就有脑子灵光的人猛然发问:“你们说,太子是否算到了陛下手段,所以才借着告缗风波,逼杀太常?”

    问题说罢,无人回答,卜式嘴巴紧闭,没有再解惑的意思,韩说等辈眼神闪烁、忌惮流转,也无言语

    就在回京的路上,这支临时拼凑的‘复仇小队’宣告解散。

    燕有燕道。

    齐有齐道……

    翌日一早,廷尉府属吏四散而出,开始逐一审查前太常阳平侯杜相的亲信旧部,所用名头与太子宫无关,与‘整顿吏治’之风有关,就是镇压告缗风波的那股风!

    显然,杜周开始将太常之死,往‘皇帝之怒’上摁了。

    酷吏出手,自不同凡响。

    杜周不仅瞄准了杜相的旧部,也盯上了对方的家族,官场斗争,向来有祸及妻儿、罪及父母,连锅端的传统。

    酷吏是跟你开玩笑的?

    再者,此次下手,前有太子推动,后有陛下默许,帝国‘现在君’和‘未来君’都中意,杜周要是不知道下狠手,表现表现,他就白活了!

    涿郡杜氏会面临什么风暴,暂且不提,前不久针对太子宫的暗流汹涌,近期倒停止了。

    什么老二、老三,老四一脉,之前颇有些轰轰烈烈的‘反太子联盟’,转瞬烟消云散。

    去卜府走动的官员少了。

    韩说替燕王活动的声音小了。

    重新崛起、隐隐在朝堂重铸声势的平南侯一系,更是鸦雀无声了,陷入一片死寂。

    皆因两日前,大鸿胪东方朔府上宴会时,东方大家借着酒劲,笑谈了一件有些人知道、有些人不知道的趣闻。

    “呵呵,我听说前任太常卿与平南侯私下里交往甚密,可他们这对好友的境遇,却截然相反。”

    “一个眼见守得花开见月明,一个却骤然跌落。”

    “当真是,命运弄人啊。”

    命运弄不弄人,长安百官不确定,但惹了太子宫,一定会被太子弄,他们基本能确定了……

    东方朔谈的是趣闻吗?

    他明明是在代替太子向外界传达——都安分点!

    献祭了一个九卿之首才发出的声音,威力足够大,足够骇人,不管是谁,都记住了,也不得不记住……

    ……

    深夜。

    长安西郊庄园。

    昏暗的密室内,数人或坐或立,气氛肃杀。

    “杜氏没有放手以前的贩盐买卖,被绣衣查到了,皇帝大怒,阳平侯国已被废除,听闻廷尉杜周紧咬不放,杜氏多半会被举族流放。”

    “哼!流放的岂止杜氏,太子宫也在下手,常山何、太原曲、山阳钱三家都在去张掖郡的路上了!”

    书中代言。

    常山何、太原曲、山阳钱,即最先被刘据盯上的太厩令、太宰令、中垒令三人家族。

    眼下。

    充满愤懑的一句话撂下,虽然密室内光线不充足,却仍能感受到在场众人脸色阴沉难定,有人攥须,有人握剑。

    过了会儿,左侧一人不安道:“他们会不会漏了消息?”

    “不会。”

    上首沉思静坐的青年没有犹豫,镇定接道:“捅出事端,卖了我们,他们就不是流放,而是夷三族。”

    “倘若守口如瓶,只要我们还在,他们将来就有翻身的机会,会怎么选择,不用外人去教他们。”

    此言一出,密室内紧绷的氛围稍稍放松,是这个道理。

    压力减轻,场间才多了些理性分析。

    “伯初所言甚是,当年在李蔡、李姬身上连跌跟头,如今各家居中联络的,一家只有一人,旁者只协助,并不知晓内情。”

    “涿郡杜氏出面的是长房次子,杜相多半都不知我等具体筹划,当能高枕无忧的。”

    一人话落,有人又接。

    “不错,此次绝无再现当年株连十数家的可能,况且真要走漏了消息,我们还能安稳坐在这儿?”

    呼——

    这句话彻底平息了躁动与不安,在场诸人都是年轻一辈,得知数家流放时,难免失了定力。

    此刻危险消去,抱胸站立的几位方才落座。

    也是等他们都坐下,一直稳居主位的青年才再度开口:“此次受创,当属无妄之灾。”

    “太子宫会下手,分明是平南侯一系招惹来的,却无故连累了杜世伯……”

    “唉。”

    他这么一说,场间终于有了哀悼杜相的声音,只是不多,仅仅片刻间,右侧首位文士便转而问道:

    “李广利有重返京师的机会,伯初与他联络的如何,可愿联手?”

    主位那人闻言,冷着脸道:“我去信问过,自请在出兵昆明之际,重入他军中为幕僚,他婉拒了。”

    “以我看,他利用我们的心思倒有,并无联手之意。”

    话音刚落。

    有声音立刻斥道:“倡优之辈,鼠目寸光!”

    “谁说不是呢。”

    宋贾,宋伯初,幽幽念道。

    此时密室居中就坐者,赫然正是当初投入李广利麾下的门客,儒生宋贾。

    他有很多标签,当年李夫人健在,李氏炙手可热时,宋贾以博士弟子,师从孔安国的身份,投效李广利。

    等到李家失势。

    李夫人薨逝,李广利贬官岭南,其麾下党羽或自请外放,如上官桀;或自请跟随南下岭南,如蒲沧。

    而宋贾,则自行离去。

    他刚才言说‘自请重入李广利军中效力’,会被婉拒,很难讲没有中途背弃的影响……

    当然了。

    宋贾不在乎李广利怎么看,当年他投入李家麾下,只是打着儒家的幌子,实则为自家牟利。

    那么他是什么家?

    很简单,宋贾,他的这个姓氏‘宋’,与韩嫣、韩说的姓氏‘韩’,同属一个来头。

    后者源于韩国,前者则源于宋国。

    简而言之。

    宋贾,出身一个自春秋战国传承至今的世家大族!

    元鼎年间,他投靠李广利时,出于谨慎,宋贾并未以自己家族的名义投靠,而是以学派名义扶持李家争储。

    李家失势,宋贾中途离去、没了臣属关系后,反倒点破了谋划,以世家名义与李广利有过几次交流。

    但不知出于何种原因。

    李广利始终对他们若即若离……

    “也罢,他一个倡优幸进之徒,既看不清形势,我们何必迁就他?”室内有温吞声响起,不徐不缓道:“之前用不上他,以后不用就是。”

    有人点头,接着问:“如此一来,李延年介绍的那个联络匈奴的人,怎么处置?”

    “简单。”

    宋贾语气轻松道:“那人虽姓卫,却是个胡人,外在贪婪好色,内里怯弱畏缩,用些财货女子利诱,不难收买。”

    “好!那以后就甩开李家。”

    有青年应得果断,又有文士抚须再道:“甩了李家容易,可将来我们又扶持哪一位?”

    皇四子一脉鼠目寸光,皇次子体弱多病,那么……

    “燕王?”

    迟疑声刚起,宋贾声音便来,“燕王远居边疆,京中无强手,可算为母族的陇西李氏又成了太子助力。”

    “他并非一个好选择。”

    众人看着宋贾摇头的模样,哪能不知道他胸有成竹,几人相视一眼,按着对方的脾性,齐齐拱了拱手,恭维道:

    “伯初谋略无双,我等远不能及,事关重大,莫要打哑谜了,还请讲上一讲。”

    “好说。”

    宋贾微微一笑,环顾四周,“列位,扶持这个,又扶持那个,扶来扶去总不能得偿所愿。”

    “与其如此,我们为何不自己培养一个?”

    哦!?(记住本站网址,Www.XS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家父汉武,子不类父?不错,请把《家父汉武,子不类父?》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家父汉武,子不类父?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