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交税

    倭国不是一个容易攻打下来的地方,也不是特别有价值的地盘。虽然朱寿现在巴不得直接冲到倭国本土去,但时机还没到火候。

    蒙古人两回攻打倭国,那都是百多年前的事了。

    别说大明朝同不同意,就连大明朝的属国高丽,估摸着也不会乐意。想当年,为了帮大元征讨倭国,七年里头两次出兵,几乎把高丽的家底都掏空了。

    当然,高丽的态度不是关键,攻打倭国得借道高丽,从高丽南边的港口启程。

    不过现在这个高丽,对大明来说,就是表面服帖心里有别的小九九,跟北元那些散兵游勇勾勾搭搭不说,还杀了大明的使者,窥探咱们的军情,这些事让老朱气得牙痒痒。

    四年前高丽派使者来访,老朱软硬兼施,才让他们断了和北元的联系。

    可实际上,那时候北元已经被大明揍得不复往日辉煌,高丽也是没得选。

    所以,在打倭国之前,高丽是个绕不开的问题,老朱不可能让大明朝的后勤补给线攥在一个属国手里。

    “年前高丽那边有人来,劝我动用天下的兵马去教训他们,那时候高丽自己内部也乱着,的确不是个好时机。”

    老朱琢磨了好一会儿,才开口说道。

    提到高丽,老朱心里是真的有了攻打倭国的念头,那可是一笔占了世界金银两成的财富啊。

    “现在乱的不止高丽,倭国还在南北朝对峙中,琉球岛上也有内乱,安南国内也出了叛乱,可以说大明周边的国家没有一个是安生的。”

    朱寿心里暗自嘀咕。

    这个年代,大明就像是天命所归,很多地方只需要一道命令就能搞定,光明正大地插手别国内政。

    可老朱从来没这么想过,说到底,他还没认识到真正的军事霸权能给国家带来多大的好处。

    朱标也点头,郑重地说:“大明虽然强大,但好战必然走向灭亡,这一点英雄必须铭记在心。”

    他对这个儿子实在是头疼,太不当战争是回事了。打仗的消耗巨大,这也是他和朱元璋千叮咛万嘱咐准备陕西可能发生的战事的原因。

    可朱寿这说着说着,怎么就扯到下一场仗,还是图上那个孤零零漂在海上的倭国了。

    而且父皇好像还真有点心动。

    朱寿努努嘴,老爸都认真地叫他的本名了,他知道这可不是闹着玩。

    “有了钱庄,前面说的两个办法其实就可以忽略了,因为钱庄里的存款反映了一定程度上市场的金钱需求。”

    “但是存进去的钱不就应该和钱庄里面的钱一样多吗?”

    朱元璋一脸你是不是在逗我。

    看到三人疑惑的眼神,朱寿决定顺水推舟,给他们讲讲银行的杠杆作用。

    “你们都忽略了一点,就是借贷的影响。”朱寿笑着说。

    “我来举个例子,这里是一百文钱,我存进钱庄,更高一级的钱庄从中拿走一成作为管理费,这部分钱是不动的。”

    朱寿倒出一百枚铜钱放在桌上,从中挑出十枚放在中间,剩下的九十枚推向朱标。

    “然后老爸从钱庄贷款九十文,再存进钱庄,同样抽取一成,就是九文。”

    朱寿照着刚才的方法演示了一遍。

    “剩下的八十一文,钱庄再借给李先生,那么现在我们三人手上有多少钱?”

    朱寿把那八十一文铜钱给了李善长之后,笑着问朱元璋。

    “一百文,他们俩还有欠债,加加减减还是回到一百文。”朱元璋自以为聪明地说。

    “我是说现在,这一刻,他们还没还贷款的时候。”朱寿又加了个前提。

    “二百七十一文。”李善长随口就给出了答案。

    “寿儿真是天才,就凭这一百文,愣是发挥了几百文的效果,大明以后也不用担心钱不够用了。”李善长由衷地夸奖道。

    “这还只是钱转了三圈,要是不停地转下去呢?”朱寿笑着问。

    李善长一下愣住了,对他们而言,这个极限问题恐怕得多花些时间思考。

    “理论上会无限接近一千文。”朱寿直接给出了答案,这就是后世银行资金运作的方式,那串代表自己储蓄的数字。

    “放大十倍。”朱标惊讶地喊道。

    “不过实际上很难达到,能放大到一点五倍就很理想了。”朱寿摇了摇头。

    大明初期的商业就是半死不活的,消费欲望不强,没有后世那么多必需品,借贷少,自然也就不会有这么多次的循环。

    他预见未来很多百姓存钱,纯粹是当作一个不会被抢劫的保险箱。

    贷款什么的,国家蒸蒸日上,除了商人,谁还会选择这种方式。

    如果大明朝廷自己不动用里面的钱搞建设,那利息说不定还不够支付存钱人的。

    “那多出来的,岂不是可以发行货币的数量?”朱元璋问。

    朱寿点点头:“最好是用纸币,银子和铜钱在外流通,金子则要收进国库。”

    用不了多久,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到来,白银会大量涌入,大明朝虽因此缓解了通货紧缩,但也因为国力衰弱,遭遇了更严重的停滞性通货膨胀。

    这让大明看起来很有钱,实则穷得叮当响,生产凋敝,后来一个驿站失业的小角色就颠覆了大明江山。

    “纸币的话?”朱标眉头紧锁,看向父皇。

    “无妨,一家人有啥好瞒的。当初朕也力推过大明宝钞,禁了金银流通,但第二年就不得不取消了这个政策。”

    老朱叹了口气,想起自己当年也有先见之明。

    “一是百姓不需要宝钞,二是元朝的纸钞给大家留下的阴影,怕宝钞最后变成废纸,三是祖父发的宝钞根本没有流通到社会各层,只在官员手上,商人没见过,老百姓不敢收。”朱寿解释了几点原因。

    “那怎么办?”老朱问。

    “简单。他们不用是因为不需要,天底下人人都得做的一件事就是缴税。

    只要祖父下旨,允许用宝钞按市价折半交税,其余不变。

    存钱时,让大明宝钞和其他货币同等对待,这样既能确保纸币的价值,又能稳住物价。”

    朱寿这一席话让老朱恍然大悟。

    货币税比实物税进步就在于保证了货币的价值,但大明的步伐不能迈太大,所以实物税和货币税并行是最稳妥的办法。(记住本站网址,Www.XS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大明:开局气哭朱元璋不错,请把《大明:开局气哭朱元璋》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大明:开局气哭朱元璋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