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1980

    电影厂每拍出一部作品,中影以70万的价格统一收购,由中影去做全国发行,卖多少钱与电影厂无关。

    好处是旱涝保收,坏处是制约发展。

    每部片的成本最高就是70万,再高就亏损了嘛!而如今的成本又在逐年增加,这使得电影厂只能拍一些小片,不敢放开手脚。

    中影把大头利润拿走了,但这个钱是要上缴财政的,国家拿到钱,才能给电影厂拨款、支持农村放映、修复戏院、建一些文化基础设施等等。

    说白了,还是穷。

    此刻,汪洋看着这份资料。

    北影厂今年拍了11部片,因为国家给的指标就是11部,其中包括《庐山恋》。他感觉《庐山恋》一定会火,可惜厂里拿不到钱。

    而明年还有《太极》。

    根据陈奇的描述,要做清末时期的服化道,要搭景,要全国找武打演员,最好从香港请武指,一听就是个大工程,70万预算可能不够。

    汪洋是个有雄心的人,拍就要拍好,要么就别拍!

    他去过欧洲考察,发现那里早就在研究票房、市场、上座率之类的东西,国内却还是旧体制,他今年一直在与中影沟通,想争取一些利益:

    “要么我们电影厂有自主发行权,要么你适当提高收购价,70万太少了。”

    中影当然不同意了。

    汪洋是典型的改革派,有进步的一面,也有时代局限性,比如真把发行放开了,会产生什么负面效果?这点他就想象不到,他只觉得要改革。

    “……”

    汪洋缓缓起身,踱到窗口,刚好看见陈奇拿個破相机在厂里拍来拍去,正缠着刘小庆问感想,忍不住失笑。

    今年北影厂有了一些微妙的变化,就是从这小子搬过来才发生的,又是爱情又是武打,全都大逆不道,但极对自己的胃口。

    他是老革命,38年去的延安,从来不怕事儿。

    “再与中影沟通沟通吧!”

    “实在不行,我直接上书中央,一定要把这个口子打开!”

    “有什么事,我担着就是了!”

    …………

    “呼!”

    “呼!”

    “哎呦卧槽,总算蹬回来了!”

    1979年的最后一天,陈奇裹着大棉袄小棉袄,蹬着自行车艰难的回到了大栅栏。

    十几公里呢!脸哇红哇红的,耳朵都快冻掉了,他没戴帽子,小风一个劲的吹,鼻涕一个劲的流,这特娘叫一路风流。

    天虽冷,大栅栏却很喧嚣,新年了。

    人头攒动,生意兴隆,再不济给孩子买点糖果吃,也叫过节。陈奇经过马聚源的时候,特意往里瞧一眼,这是卖帽子的老字号,嘉庆朝就有了。

    清末的时候有一句顺口溜:头戴马聚源,脚踩内联升,身穿八大祥,腰缠四大恒。都是当时的顶级奢侈品,就叫一地道!

    “弄顶羊剪绒帽子好了,那玩意暖和。”

    陈奇拐进了门框胡同,刚进去,就瞧见院门口一堆人挤着,吵吵嚷嚷的。

    “慢点!慢点!”

    “摔一下你赔得起么?把门打开,门打开!”

    他一眼看着老爹了,喊道:“爸,你们干嘛呢?”

    “儿子回来了,你张叔家买电视了!”陈建军道。

    “9寸黑白大彩电,高高的!小奇啊,晚上过来看电视,人多热闹!”张叔嘴角都快咧天上去了,他是大院里第一个买电视的。

    “哎呦您这9寸黑白大彩电,我可真得见识见识!”

    几人乱哄哄的进了院,护卫着张叔怀里那个并不大的包装箱,陈建军乐呵呵的也跟着去,陈奇先回了家。

    “妈,你咋不去瞅瞅?”

    “瞅屁!”

    于秀丽正做饭呢,不爽道:“那会你拿了稿费,咱们家要是真买了电视,还容得他那么嘚瑟,乐得跟西哈努克似的!

    伱爸也傻了吧唧,破电视有啥好看的,还跟着上门!”

    “妈你应该这么想,张叔花400块钱买了台9寸黑白,那叫冤大头啊,明年可能就降价了呢,那他就亏了。彩电现在贵,过不了几年就便宜了呢?尺寸还大,到时候咱再买也合适不是?”

    “这还像句人话!”

    于秀丽情绪好转,又变成了陈奇他妈,搓了搓他通红的大脸,心疼道:“瞧你冻的,赶紧进屋暖和暖和。”

    陈奇钻进屋,跟蜕皮一样脱掉棉袄,脱掉棉鞋,手脚靠近炉子烤了起来。

    其实也挺新鲜,多少年没这么冻过了,后世冬天他就一件毛衫,一件羽绒服,上车开空调,进屋有暖气,没有挨冻的机会。

    烤了一会,饭菜做好了,陈建军也乐呵呵回来了。

    “那电视真好,晚上咱们都去看看。”

    “要去你去,我不去!”

    两口子能过这么多年,秘诀之一就是陈建军懂得少说话,他见媳妇不爽,果断转移话题:“儿砸,你电影都拍完了,是不是得回茶摊了?”

    “不用啊,我又写个剧本,还住招待所。”

    “那你一天天在北影厂待着,也不是个事儿,他们没想把你收编了?”于秀丽也问。

    “厂长有这个意思,但现在不能确定。”

    “北影厂可是好单位,你得上点心,以后一提我北影厂的,那都让人高看一眼,媳妇儿也不用愁,还给分房子。你总不能指望那个破茶摊给你分房吧!”

    “房子难说,我见过他们的筒子楼,挺紧张的,人家职工都等着呢,哪能先给我?”

    爹妈都愁了起来。

    别看他挣了挺多钱,在这年代人的眼里都是不务正业,有个国营好单位才是真理——这种思想延续了40年,无数年轻人与之抗争,后来发现确实是真理。

    于秀丽默默吃着饭,忽地抬头:“哎,私房行不行?”

    “政策太模糊啊,有风险。”陈建军道。

    “打听打听吧,先问问。”

    “……”

    陈奇瞅瞅爹妈,他就知道京城有个华侨公寓,后来又有个方庄,私房买卖几时允许的,真不清楚,打听打听也好。

    老实说,他现在不爱回家,原因之一就是住的条件不好。

    外屋搭个床,一门之隔,有什么动静听得清清楚楚,很尴尬。在招待所白嫖固然不错,但能有自己的房子也挺好,这年头的私房都是四合院吧?

    那空间可大,到时候种点树,一棵石榴,一棵枣,一棵柿子,一棵梨,一棵海棠,一棵丁香,争奇斗艳,岂不美哉!

    …………

    “快点快点,来来来!”

    “都开始了!”

    “别挤啊!”

    张叔成了大院里最靓的仔,不少人抱着饭碗拿着板凳,先过来占座。

    等到7点来钟,床上,地上,门口,外屋更是挤满了人,朝圣一般,虔诚的望着摆在桌上的那台9寸黑白大彩电。

    于秀丽有骨气,真的没来,陈建军很积极的先挤了进去,陈奇靠着门口有一搭没一搭,主要是想看看这年代的电视节目。

    “哎哎,有台了!”

    “别动了,这都开演了!”

    “观众朋友们晚上好,今天是12月31日,农历xxx,也是1979年的最后一天。”

    电视机里传出一个陈奇很熟悉的声音,但面孔有些陌生,条纹的墙壁背景,一张普通的木桌子,一个男人穿着灰色的中山装,板板正正的坐在那里,手上的稿纸都能看见。

    这是39岁的赵忠祥。

    《新闻联播》在去年开播,他是第一代播音员,最早没有图像只有声音,今年才有了图像,而且不是一男一女搭档,只他一个人。

    “……”

    小屋瞬间安静下来,二十几道目光盯着电视机,赵忠祥念稿比较多,新闻画面比较少,但大家也爱看。

    仅仅是能从电视上看着个人,就够大伙兴奋的。

    30分钟的《新闻联播》结束,赵老师顺便做了一下预告:“接下来是卫生科普小栏目,然后是美丽的电视风光片《三峡传说》……”

    现在没有天气预报呢,卫生科普之后,便是《三峡传说》。

    内容非常简单,拍一拍三峡美景,配上解说词和音乐,在这年头都是精神弥撒。陈奇一直靠着门框,听众人惊呼议论,各种窃窃私语。

    “这就是长江三峡啊,真漂亮!”

    “我这辈子一定要去一次!”

    “哎,别说话别说话,听这歌……”

    又瞬间静了下来,一个很奇妙的女声响起,带来了一段更奇妙的旋律:“你的身影,你的歌声,永远印在我的心中……”

    这些人就像陈建军第一次听邓丽君似的,齐齐定格,如闻天籁。

    “明天就要来临,却难得和你相逢,只有风儿,送去我的深情……”

    正是《三峡传说》一段插曲,李谷一的《乡恋》。

    “……”

    陈奇也笑了起来,把这首歌听完了,先回了家。

    老爹很晚才回来。

    他躺在外屋冷冷的小床上,盖了两床棉被,里面爸妈都没睡呢,打开收音机继续夜生活,他想着各种事情,迷迷糊糊的不知几时几刻。

    只恍惚听得有人在说:“当新年的钟声敲响,1980年开始了!大家,新年好!”

    (今天冇了……

    2号上架。)(记住本站网址,Www.XS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1979黄金时代不错,请把《1979黄金时代》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1979黄金时代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