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全国姑娘们的梦中情人

    江弦从章德宁那儿得知,第11期的《京城文艺》,已加印至80万份。

    这是个很夸张的数字。

    可惜在这年代,杂刊的加印热卖,并不会提高作者的收入。

    在后世,出版社对于文字作品的支付报酬方式有三种:一是基本稿酬加印数稿酬;二是版税;三是一次性付酬。

    这会儿则完全没有这样成熟的概念。

    在中国,第一个搞商业化写作的是王朔,他带头与出版社谈版税,“不要稿费要版税”的举动,让出版社都不明所以。

    话说回来,收入虽没增加,《棋王》的影响力却在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江弦的名字。

    《棋王》发表后第二周,青年报的记者便寻来了京城文艺编辑部。

    记者名叫潘英,30来岁,拎个挎包,里面装着部海鸥牌120相机。

    彼时的江弦,正在前楼与后楼间的篮球场上,和七八個男人一起打球。

    潘英和章德宁,安静的在场边站了一会。

    “这些都是从全国借调来的作家,在这里改稿子。”章德宁主动为潘英解释。

    潘英点了点头,这样的做法不只是《京城文艺》在做,可以说顶级刊物都在实行这样的模式,规模最大的当属“皇家刊物”《人民文学》。

    “德宁老师,有什么事吗?”江弦小跑来场边,抹了把额头的汗水。

    潘英笑着伸出手,“江老师你好,我是中青报的记者潘英,来采访您。”

    “采访?”江弦一阵意外。

    更意外的是后面那群偷听话音儿的作家们。

    “出什么事儿了?”

    “有记者来采访江弦。”

    “我了个去,中青报?!”

    “牛大发了!”

    一群作家骚动起来,看向江弦的目光,既羡慕又嫉妒。

    青年报虽不属于“两刊一报”,但在国内也是拥有重大影响力的主流媒体。

    被青年报采访一次,完全称得上是“光宗耀祖”。

    章德宁相当识趣,“潘记者,你们先聊,我这里还有几篇稿子要处理。”

    潘英与她道谢,随后笑盈盈的望向江弦,“江老师,不打扰您太长时间,我就简单问您几个问题可以吗?”

    江弦点点头,“真没想到,我还有被人采访的一天。”

    潘英掏出笔本。

    “可以简单介绍下您自己么?”

    “江弦,男,单身。”

    潘英快速记录下来,“您的《棋王》我也看了,王一生确有其人吗?”

    江弦点点头,“王一生的创作原形其实是很多个形象的融合,其中之一,是我之前‘待业’时期结识的一位象棋棋手:臧国柱。”

    潘英敏锐的捕捉到可挖掘点。

    “您曾是待业青年?”

    “半年前我病退回京城,在从事写作之前,我和京城里40万男同志一样,是一名‘待业青年’。”

    “您的父母从事什么工作?”

    “我父亲的工作不方便透露,我母亲是服装厂一名普通工人。”

    “哪个服装厂?”

    “服装三厂。”

    “挺好的单位,没顶她的班?”

    江弦叹了口气,“我母亲有过这样的想法,我也曾心动过,一度就要接受了,但我又回想起教员的教诲: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当初正是这样一声号召,初中毕业的我,思忖协商,和几个同学组成集体户,到农村去,接受了贫下中农再教育,正是想去广阔天地大干一场。

    可如今回到城市,我却又要父母牺牲自己,来成全我的人生。

    我无法接受。

    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既然我有手有脚有文化,怎么就不能凭借自己的双手,打拼出一片自己的天地。”

    潘英抹了抹眼角。

    难怪能写出那样水平的小说。

    江弦老师的思想境界都超出常人一大截!

    真是位值得人尊敬的作家。

    “您从什么时候开始创作的?”

    “我一直都很喜欢文学,但从未动过笔,《棋王》是我的第一部文学作品。”

    “您花了多长时间才写完了《棋王》的故事?”

    “故事很早就在脑子里成型了,动笔写作,只花了4天,一气呵就。”江弦老实交代。

    “4天?!”

    潘英惊呼出声。

    只花了4天时间,就写成了一篇在全国引起轰动的优秀小说?

    还是处女作!

    这才华,光用天才两个字恐怕都不足以形容吧!

    “江老师,您真是太优秀了!”

    “我还是要多学习、多进步。”

    “我给您拍张相片可以么?”

    “拍照?”

    “我这儿有往期拍过的。”潘英放下笔本,从挎包里取出几张剪裁过的旧报纸,版面上插了黑白相片。

    江弦随便捡起一张瞥一眼。

    图片里是一梳麻花辫、穿大花袄的姑娘,正坐在桌前看书,左手上托了三块板砖。

    下配文案:公社城中生产大队,民兵连女民兵班副班长何金英,看书时也不忘锻炼手劲。

    “还是算了,我觉得作家最好还是戴着一层神秘面纱。”江弦拒绝了这个提议。

    他可不想跟只猴子似得让人整天围观。

    潘英仍不死心,“江老师,国内好些个读者可都好奇您长什么模样呢。”

    江弦沉吟片刻,提了个主意。

    “要不...你在采访的结尾部分,简单用文字描述一下?”

    潘英带着遗憾走了。

    几天后,一篇《深度对话:走近“棋王”与江弦》登上了当日的《中国青年报》。

    这篇撰稿,占据了片极显眼的版块。

    采访内容引得哗然一片。

    更为亮眼的,是对采访最后部分对于江弦相貌的描写。

    [...江弦具有不容置疑的知识分子气质,但在他的脸上有某种让人联想起纯朴的农村青年的神态。而这是尤其吸引人的,甚至江弦深邃的明亮眼睛,在闪耀着思想的同时,也洋溢着孩子般的纯真...]

    足够的留白,给读者们无限的遐想空间,也透露出这位作者不仅文采斐然,还具备相貌俊秀的特质。

    工业学院家属院。

    朱琳发现妹妹朱虹手里,都有本11期《京城文艺》。

    据她所说,《棋王》在工业学院附中极其火爆,不少女学生,还对那位作者心怀憧憬,将他当成了理想的另一半。

    朱虹说的天花乱坠,朱琳则嗤之以鼻。

    “小小年纪,胡思乱想。”

    “姐,你拿我杂志干啥?”

    “没收。”

    ......

    ......

    ......(记住本站网址,Www.XS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1978合成系文豪不错,请把《1978合成系文豪》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1978合成系文豪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