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第六章

    【黄道婆最先教给大家剥棉籽的方式是一根木棍,把木棍放在棉花上面,随着木棍对棉花挤压,棉籽就被挤压出去。】姜叶用最初工具给观众们演示。

    果然,用木棍以后,剥棉籽的效率大大提升,同等时间内,木棍是手剥的数倍。

    “只用一根棍子,剥棉籽就变得简单,我们以前怎么没想到呢!”手里有棉花,却没先进剥棉籽方式的百姓们懊恼,觉得自己好笨。

    这类人以元末时期和之前朝代的百姓们为主,元末明初及之后朝代的百姓已经普遍用工具剥棉籽。

    【后来黄道婆找来木匠,把黎族用.的铁棍轧棉法进行改良,做出了木制手摇轧棉车,木制手摇轧棉车更具普及性和效率更高。】①

    如果说木棍只是一个单纯棍子,那木制手摇轧棉车就是专业的剥籽机器。

    【这种机器两人手摇,一人下棉籽,去棉籽效率更快。】姜叶和江雪还有工作人员配合给大家展示黄道婆改良后的木制手摇轧棉车。

    只见两边两人摇动轧棉车木制手柄,转动固定好的两根搅棍,因为搅棍缝隙窄的缘故,棉花能顺利通过,棉籽则没办法过去,从而棉、籽分离。

    【棍子擀多了手也疼,木制手摇轧棉车就少了这个顾虑。】

    因为转动搅棍和下棉籽没那么累,姜叶比刚才轻松不少。

    “木匠,你会做木制手摇轧棉车吗?”看清楚木制手摇轧棉车的样子,诸朝百姓纷纷把目光放到身边的木匠们身上,很是期待。

    “没问题,让我琢磨琢磨,很快就能把木制手摇轧棉车做出来。”木匠们道。

    于他们而言,木制手摇轧棉车属于能看懂的范畴,再琢磨琢磨,做出来完全没问题。

    “太好了,我们也能有木制手摇轧棉车了,黄婆婆可真是大能人啊!”元朝及之前朝代的百姓们喜笑颜开,对黄道婆发自内心地感激。

    元末以后,用上木制手摇轧棉车的人则恍然,“原来我们用.的轧棉车是黄婆婆做出来的。”

    以前她们知道如何使用工具,却对制作工具的人不了解。

    “这个木制手摇轧棉车,你们做出来没问题吧。”刘彻看向墨家人。

    墨家人点头,很有信心,“陛下放心,臣等很快做出成品。”

    木制手摇轧棉车可比未来采棉机简单万倍,他们完全没压力。

    秦朝,嬴政虽然不像刘彻手里有棉花踪迹,还是吩咐墨家人把木制手摇轧棉车做出来。

    他要以后找来棉花,工具都是现成的。

    李世民自然不可能错过这种有利民生的纺织机器,唐朝时期,棉花普及率不高,但好在他们身处后世,手里有更多线索。

    比如汉武帝末时曾记载广幅布,古今地名仔细对照,完全找的到。②

    “黄道婆若是我明朝人该多好!”朱元璋叹气,心里不甘。

    【棉花去籽流程中,黄道婆改良出木制手摇轧棉车,之后的弹棉工序,黄道婆也做了改良。】

    【说起弹棉花,那可是棉衣保暖的关键,棉花如果弹不好,不蓬松柔.软,会影响御寒效果,可想而知弹棉花这道工序有多重要。】姜叶道。

    心想棉花怎么御寒的诸朝百姓终于解开疑惑,“原来棉花除了做棉布,还能把棉花塞进衣服夹层里。”

    “是了,我们怎么没想到呢。”百姓们懊恼。

    一切都源于他们对棉花的陌生。

    棉花普遍的朝代,棉花御寒已是常识。

    【新的棉花需要弹,旧的棉花用时间长了,会出现压实结块、蓬松和弹性下降等问题,这时候晒干重新弹一下,棉花就会有所恢复。】

    【在黄道婆回家乡前,人们用.的弹花弓是竹制线弦小弓,弹棉花的效率并不高,黄道婆后和人将其改良成木质绳弦大弓,弹棉效率一下提升上去。】③

    说着姜叶拿出改良前的小弓和黄道婆改良后的大弓做对比。

    【小弓一尺五寸,大弓四尺多长;小弓是竹制线弦,大弓是木制绳弦;小弓轻便手持,大弓厚重上方吊着绳子;小弓靠手拨弦震动,大弓靠木锤锤击震动。】④

    姜叶把竹制线弦小弓交给江雪,自己则手持木制绳弦大弓,而后两人一起弹棉花。

    肉眼可见,木制绳弦大弓效率远超竹制线弦小弓。

    【当年黄道婆的改良沿用至今,现在我国某些地方还能见到木制绳弦大弓踪迹。】姜叶手中率先弹完自己那份棉花。

    “大弓确实比小弓好用。”用上木制绳弦大弓的古人们肯定点头。

    “等以后我们有了棉花,就直接用大弓!”之前朝代的百姓们道。

    没一会儿江雪也用小弓弹完棉花,后台工作人员们把已经演示完的工具撤下去,并送上来新的纺织工具。

    【说完黄道婆在擀、弹方面的改良,我们接下来看黄道婆在纺、织方面的成就。】姜叶对观众们道。

    诸朝古人们惊讶,“居然还有,那位黄道婆太厉害了吧。”

    【纺指的是纺线,棉花弹蓬松以后,就可以纺成棉线,而黄道婆那时大家用.的是单锭手摇纺车,每次只能纺一根棉线。

    后黄道婆在纺麻的脚踏纺车和单锭手摇纺车的基础上,发明了三锭脚踏纺车,可同时纺三根棉线,效率一下翻了三倍!】姜叶让大家看单锭手摇纺车和三锭脚踏纺车的区别。

    哪怕是外行人,也能看出两者间的差距。

    就在百姓们惊叹之际,突然有弹幕评论:“三锭脚踏纺车,宋朝时期就有了,怎么能算黄道婆发明的!”

    “司马大人……”北宋,宋仁宗时期的朝臣看到司马光的话上了天幕,不禁欲言又止。

    而说出这句话的司马光本人也是一愣,“怕什么,本官身正不怕影子斜。”

    “诸位可别忘了,黄道婆可是元朝人——宋末元初的元朝!”司马光冷哼。

    这下北宋朝臣就算觉得司马光态度有些不妥,也不再说什么,宋仁宗就更不用说了,江山可是他家的。

    之前姜叶说什么宋末元初,朝堂可是大乱了好一会儿,连带身为元朝人的黄道婆,他们也感到不喜。

    这种骨子里本能的不喜,不止宋仁宗一朝,倒不如说宋朝除宋太.祖赵匡胤及刘娥等少数人执政时期,其他时期都对黄道婆厌恶居多。

    因为黄道婆所处的元朝,还有黄道婆的性别。

    “是司马光大人,我们快点支持司马光大人,要不然司马光大人落下风怎么办!”北宋及南宋的许多文人激动道。

    虽然他们许多话都上不了天幕,但他们数量众多,难免有人的评论出现在前台。

    一时间,质疑黄道婆功绩的声音越来越多。

    元末,尤其是松江府乌泥泾的百姓,被气的不行,“三锭脚踏纺车本来就是黄婆婆发明的,我们还能不知道!”

    “对啊,要是之前就有三锭脚踏纺车,我们会不用!”

    倒是黄道婆本人微怔,第.一反应不是生气,而是欣喜,欣喜有和自己同路的人,就像她和黎族姐妹们。

    【关于三锭脚踏纺车出现的时间,我们后世其实也有质疑,因为三锭脚踏纺车早在东晋时期就有记载。】面对质疑,姜叶落落大方。

    “这还差不多。”见姜叶承认错误,司马光满意轻哼。

    【事实上不仅是三锭脚踏纺车,历史记载还有五锭脚踏纺车,可问题是,棉花在元明时期才得到推广,东晋时期的三锭脚踏纺车是纺棉的吗?显而易见不是。】

    【那时候的三锭脚踏纺车和五锭脚踏纺车,所纺的线都是麻线,黄道婆的三锭脚踏纺车纺的是棉线,两者之间并不冲突。】姜叶道。

    “你这是狡辩,都是纺线,两种纺车有什么区别!”司马光生气,他没想到姜叶这个主持人这么不知悔改。

    “纺麻和纺棉区别大了去了。”见司马光嘴硬,其他朝代的百姓们纷纷道。

    谁有比她们这些专业人士更有发言权!

    【这位观众对纺织不懂吧,麻和棉的纤维是不一样的,麻线粗糙更有韧性,经得起拉扯;棉线拉力过大很容易断,所以纺麻和纺棉的三锭脚踏纺车细节上是不同的,当然它们工具原理是相通的。】姜叶道。

    “麻和棉能有什么不一样……”司马光嘀咕,声音却越来越小。

    宋仁宗朝堂君臣给他面子没继续说下去,一阵尴尬后,朝堂氛围恢复平静,就像什么事都没发生过。

    可有的人却满脸凝重,比如明朝朱元璋。

    “俺刚才要是没看错,刚才质疑黄道婆的人叫司马光,是北宋的那个司马光,还是同名同姓?”

    之前也有人发言,可是速度太快,也没有人留意,可是现在,朱元璋察觉到不对劲。

    万一对方真是历史那个司马光怎么办?

    这意味天幕并不只有他大明能看见!

    “父皇,儿臣不觉得是巧合,后面有支持司马光的人,名字恰好和推崇司马光的人对上。”朱标神色同样凝重。

    年幼朱棣没把这事放在心上,可是登基为帝的朱棣心底却猛沉。

    之前朱元璋回答棉花上过一次天幕,那时朱棣就留心,现在朱棣终于确认。

    “天幕不止咱们大明才有。”

    “最重要的是你们爷爷那边也有。”朱棣对两个儿子道,神情凝重担忧。

    “爹,咱们不说话,爷爷是不是就发现不了我们?”朱高煦出主意。

    朱高炽低头,想不出更好办法,毕竟他们爷爷对大伯的看重和疼爱有目共睹,要是知道他们一脉做的事,肯定会生气。

    “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朱棣叹道。

    至于提前坦白,只怕他前脚坦诚,后脚年幼的自己就受罪。

    【黄道婆的纺车功绩大家还有异议吗?】姜叶问观众。

    “本来就不该有异议,那个叫司马光的人真是太讨厌了。”松江府乌泥泾的百姓们对司马光厌恶道。

    “你们不知道,历史司马光可是一个‘能人’。”元朝读书人笑着给百姓科普北宋司马光的事迹。

    已经改朝换代,他们可不会替司马光遮掩。

    至于对方是不是历史上的司马光,又有什么关系,反正都不咋地。

    因为司马光的质疑,原本就对黄道婆感激的百姓们越发感激,还有心疼,她们已经明白,对黄道婆指手画脚的居然是个连麻和棉都分不清的外行。

    到底是谁给他勇气和自信?让他敢质疑黄道婆这个内行。(记住本站网址,Www.XS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给诸朝直播华夏文明不错,请把《给诸朝直播华夏文明》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给诸朝直播华夏文明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