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3.李德入京

    刚开始的时候,银行并没有想过地方衙门会还不上钱这个问题,因为宋朝的衙门并不缺钱,甚至可以说他们有的是钱,并且就算他们没有钱,他们也逃不了,不像商人,如果没钱了就真的没有抵押了,衙门不一样,就算赔不出钱来,还可以用旗下的楼堂馆所,行政区域内的工厂、矿山来抵押,银行基本是不会亏钱的。

    而相对于衙门来说,那些民营企业就不行了,他们借钱什么时候能还,是很难说得清的,甚至有的就直接破产了,根本连抵押也不可能,所以银行借钱的时候,通常都会更加偏向于有一定资产的部门,比如国有集团,又或者是地方衙门,或者是大型的私有企业,而那些创业者的投资,一般银行是很少通过的,唯有风投愿意去投这些钱。

    而地方衙门借钱就容易多了,所以很多时候,这债务积累的速度就越来越快,这也很快引起了徐清的注意,这种情况让他十分重视,政府背债放在现代或许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甚至在金融资本的操作下,那些债务也变成了可以投资的金融产品,甚至把负债是发达国家的标志都说了出来,但对于这一点,徐清有一些不敢苟同。

    他承认,政府具有一定的负债是一件好事,就像一个中国妇人和一个美国妇人,他们的工资相同,工作也相同,想要买同一套房子,中国妇人会选择集齐钱财之后,直接把房子买下来,而美国妇人则会向银行贷款之后直接买下来,然后再慢慢还,这两种思想之中,徐清是肯定偏向第二种的,而如今现代社会下的中国,基本思想也是偏向第二种的,贷款如今在百姓们的生活中很普遍,这不仅仅可以让生活变得更加舒服,可以让我们提前享受需要经过奋斗之后获得的东西,还能够促进国家的经济发展,提高国家的经济实力,是一种非常好的经济手段。

    地方衙门背债也同样是如此,合理的债务可以让政府提高工作效率,毕竟这是要还钱的,二来则可以让许多大型项目尽快获得充足的资金,然后先修建出一批基础设施来,通过他们提高城市的竞争力,从而获得大量的税收,以此来强化城市,这无疑是一种非常好的制度,徐清也并不反对,在如今的生活中,人们通常都是在今天花明天的钱,这已经变成了人们的广泛共识,即便是网购,也有分期付款和花呗这样的东西,这就是如今的现代经济。

    但是对于政府的过高负债,徐清是不能够接受的,这就像一个月薪四千人的,他或许能够贷款去买一辆二十万的车,然后慢慢还,可他却偏要贷款然后去买一辆劳斯莱斯,试想一下一个月薪只有四千的人,若是买一辆劳斯莱斯放在家里,他每个月得还多少的钱?这就是过高负债了。

    而这样的事情,对于一个人也好,对于一个政府也好,都是有上瘾性的,就像你买东西一样,最开始借钱买一支口红,然后借钱买包,接着借钱买家电,买手机,买车子,买房子,人的欲望是无穷的,在得到了什么之后,并不会满足,而是会接着要更多的东西,而衙门也是如此,借一笔钱修好了路,就想着诗情画意一些,再借一笔钱把河道两旁种上自己喜欢的树,又觉得城市之中的房子不漂亮,就想着给他们涂上一层漆装饰一下,走在马路上觉得太窄,就又想拓宽一些,这债务自然也就随着城市的逐渐变化越来越高,而这样的趋势,几乎是停不下来的。

    遥想当年的美国,尼克松时期,美国政府非但没有债务,还每年都有政府财政上的盈余,但在经过后人的总统们“努力”之后,如今美国政府的负债已经达到了22.8万亿美元,每一个总统上台之前,都说要为国家减少债务,可有谁能做到呢?他们不知道一个国家背负这样巨大的债务是一件不好的事情吗?

    不,他们都清楚的很,不然也不会在当上总统之前纷纷对自己的选民许下承诺说要减少债务,至于那些说债务是金融资本,可以用来剥削外国的欺世谎言,不信也罢,毕竟这样做,虽然能够把债务平摊到其他国家那里去,可也会让美国承担巨大的风险,毕竟这些终究是债,而债是要还的,若是等到期限,这债还不出来,美国又该怎么办呢?

    诚然,美国是世界第一大国,即便不还钱,也没人敢说什么,可是这终究会让许多国家心寒,有人说国家之间只有利益,并没有人心,但这句话其实并不准确,毕竟每一个国家,最终还是由人来组成的,当一个国家的人民厌恶另外一个国家的时候,即便利益一致,你也很难再去接受他了,而这样的民意则会反馈给执政者,最终造成国家之间出现巨大的问题,这就比如说如今国际局势中的各种乱象就是如此,民意的巨大影响,导致整个世界都出现了许多不安定的因素,这也是其中的原因之一。

    所有人都知道,背债过多是一件不好的事情,但等你真成为掌权人的时候,就会知道,这样的背债已然成为了习惯,要想再改正几乎是不可能的了,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比如说宋朝底下的一个州,现在的知府认为应该借一笔钱让城市之中的街道变得更加开阔一些,以此为理由,向银行借钱开始拓宽道路,然后在任期内,道路得到拓宽,银行借的钱也很少,等到官员离任的时候,只需要两年的时间,便可以在不提高百姓赋税的前提下,将这笔债务彻底偿还干净了,而这位官员因为杰出的治理能力,开始向上攀登,离开了这片地方,老百姓们也很开心,那么等到第二任来的时候,他面临的是一个什么情况呢?

    明面上看,那将是一个比前任更好的情况,因为道路的拓宽,让老百姓们的生活变得更加方便了,许多来往的行商也变得多了起来,债务虽然有一些,但并不多,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位官员的压力,是应该要比上一任小的,毕竟他开局更好,就算能力平庸,又能差到哪里去呢?

    可事实却不是如此,人啊,总是最怕比较,若是不比,大家水平都一样,那么谁来当都无所谓,老百姓也不在乎,可上一任在不征收赋税的前提下,便给当地老百姓留了那么一条好的路,你这一任官员来了,要是无所事事待了三年,当地的百姓会有什么观感呢?而你的上司呢,他会不会认为你的水平有限呢?

    在如今宋朝的体制下,当上知府的人,除了极个别年龄极大的,和天纵英才年龄极小的外,大部分都是在四十岁左右,在这个年纪,若是继续往上,就还能继续爬,可若是失误了,知府这个级别,或许也就是他最后的终点了,这对于许多官员来说,自然是无法接受的,所以面对民众和领导的压力,许多人会继续选择借钱然后实施各种各样的基础设施建设,以此来当做自己的政绩,这是许多人都会选择做的事情,毕竟朝廷一没有禁止,很多人都在这么做,二来这些钱也不是自己吞的,即便到时候禁止了,也不能把债赖到自己的身上,这些钱,可始终都是在为老百姓服务的啊。

    在这两种选择方面,大多数人都会选择背债要政绩的,这是无可奈何的选择,无论现代社会,还是这个刚刚开始工业化,向着现代迈进的国度,也同样是如此,而这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债务越来越高,并且根本就下不去,而还利息则渐渐开始变成了地方衙门上的主要支出,甚至有一些借钱借的凶的,已经开始出现入不敷出的情况了,这当然让徐清感到警醒,如今的银行业,可不像最初的那样只有国家银行这一家了。

    现在的银行业,虽然国家成立的几个大银行依旧拥有着最强的实力,在整个金融界中掌握着很大的话语权,但是私人资产的流入,如今私人银行所掌握的银行也不少,资产更是很多,并且凭借着创业初期的那种精明能干,很快便开创出了自己的事业,并且在业务方面也更加多元,许多银行则是有固定服务对象,精细化和多元化让许多私利银行发展出了自己的特色,他们在市场上如今占据着十分巨大的市场,而若是地方衙门破产,这些银行的剥削会使一个地方彻底出现动荡的情况,毕竟加税这种事情,是很让人头疼的事情,尤其对于老百姓来说,虽然这些钱当初他们花的时候非常开心,可等要还钱的时候,大多数人还是受不了的。

    对于这样的情况,徐清自然要杜绝,所以在最近一段时间,他已经到地方县市调查了许久最后也召开了好几次的会议,最终确定了关于地方衙门负债的情况,首先便是制定一个天花板,那就是地方负债不准超过地方衙门资产的百分之四十,这是一道铁线,如果超过,则在任知府、县令直接辞去,地方路级衙门,负债资产则可以达到百分之五十五,这是为了方便路这个级别的官员对全区域进行一定的统筹,再加上路这个级别的资产非常庞大,背债也不至于心虚,所以划定在了这个区域之内,若是超过,就纠察在任官员和前三任官员,无论此时担任何岗位,都必须要付一定的责任,同时下一次的评级过程中,将会有相应的惩罚。

    至于那些已经超越红线的地方衙门,则先由国库代偿,降低到百分之三十以下,国家只代偿这一次,之后则交由法令相应处理,通过这种方法来限制当地的负债,这无疑是十分严厉的一条措施,不过尽管如此,贷款搞建设的风气依旧非常浓厚,每年因为这种事而被惩罚的官员也不知凡几,盖因为这样做政绩提高确实非常的明显,也容易得到百姓的认可,所以许多人还是愿意冒险去试,而这位李德却并没有负债经营,而是选择把自己的工资拿出来捐助那些贫困的学生,让他们可以离开秦凤路去高等学府中学习自己想要的知识,能做到这一点,这确实是十分不容易的事情。

    也通过这些了解,让徐清对他有了一丝青睐,随即便让吏部发布调令让李德来到了汴京城,李德面对这项调令,最开始自然是十分无措的,他立刻赶去问自己的上官,这朝廷突然调自己去汴京到底是为了什么,那官员只知道是徐清要了解一下李德的现况,自然不知道徐清到底要做什么,此时被李德问道,自然也是一无所知,不过料想李德的风评不错,再加上徐清的询问也很有礼貌,所以那官员便告诉了李德,最近所发生的事情,以及宰相大人调查李德的事情,并且言明,此次李德去汴京,应该是徐清的命令,听到这番话,李德不由更加糊涂了,自己平日里也没有跟徐清有过什么交流,一个是基层的官员,另外一个则是宰相,双方之间地位太过悬殊,根本不可同日而语,徐清找自己,到底是为了什么呢?

    不过既然是宰相有命,并且还是询问自己底细的,再看自己上司的口气,也很亲切,并没有要避嫌的感觉,料想徐清找自己应该也不是坏事,回到家后,收拾了一番东西,李德便带着自己的家人离开了秦凤路,向着汴京城赶去,听到李德要走的消息,不少同僚和地方上的百姓都来到李德的府邸门前,为他送行,看着这些朴素的脸庞,李德不由感怀至深,自己此去命运如何,尚且不得知,可李德知道,此一去,再回到秦凤路的可能性微乎其微,面对这些朝夕相处的老乡,李德对着他们深施一礼,最后在城外三十里处,告别了众多的乡亲,踏上了前往汴京城的路。

    (本章完)

(记住本站网址,Www.XS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平淡为官不错,请把《平淡为官》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平淡为官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