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7

    至于起义然后把宋朝的粮食切断,这在徐清看来,着实是一件不太可能的事情,毕竟宋朝掌握着巨大的能量,根本不可能在争斗中被击败,且即便是击败了,粮食问题也不会有什么太大的问题,就像现代的发达国家们,有哪一个会出现严重的粮食危机呢?

    几乎是没有的,看看现代的那些国家,经常出现粮食危机的无外乎是印度,孟加拉,非洲这样的地方,因为他们的工业化水平落后,让他们的耕种始终保持着原始的状态,甚至连耕种的文明都没有,如此才导致了非常经常会出现饥荒。

    而对于发达国家来说,大量的人口进入城市,土地被整合在少数人的手里,这些农场主就可以利用大规模的机械耕作来处理粮食,通过工业技术来种植粮食,这才是提高粮食产量的根本,就像现代,袁隆平院士所开发出的嫁接水稻,亩产几乎达到了一千公斤,而这在古代是无法想象的。

    水稻在古代一直不如麦子产出大,所以在贫瘠的古代欧洲,没有人是吃米的,大多数人都是吃麦子种出来的小麦,大麦,用面包来果腹,而在喝酒上,也很少会有米酒或者是烧酒,而是啤酒,啤酒的原料是小麦,所以也可以被称作麦酒,其中最为主要的原因就是水稻的生产环境过于苛刻,且产量十分低下,大概每亩只有两百公斤左右。

    而对于环境的要求却非常的苛刻,首先便是要有大量的水,且是活水,这对于常年处于动乱之中的欧洲来说,是很难做到的,在中国,古代社会长期是和平的,所以老百姓和朝廷可以修建水渠,管道来帮助农作物的生产,而在欧洲,则不需要这些东西,这也是欧洲为什么没有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就是因为他没有这个必要。

    这或许也是为什么中国北方人吃麦子,而南方人吃水稻的原因,大抵也跟水稻有关系,因为水稻过于娇贵,所以必须保持政治环境的稳定,战乱自然就不能经常爆发,不然那些水渠都被破坏了,这些水稻自然也种不出来了,而欧洲则不同,麦子相比起水稻来说,对于环境并没有那么的苛刻,亩产量也比较大,所以在全世界范围内,大部分地区都是吃小麦、大麦的,而只有像中国、日本、朝鲜、印度这样的地方才会吃水稻之类的食物,其他地区是非常少的。

    而自古以来产量就非常低下且十分娇贵的水稻,在现代科技的帮助之下,却能够在亩产量上达到质的飞跃,这就是科学的力量,与此同时,化肥产业的进步,也让农田拥有了更强大的地力,在古代,一块地是不能长时间耕种的,必须在耕种完之后休息一段时间,用肥料来浇灌他,以此来增加土地的肥力,然后才种下一波的。

    可随着化肥的发明,一块土地已然不需要再通过施肥来进行休息了,且肥料终究是一种过于落后的能源,人吃马嚼,一共才能产出多少的肥料来,最终还是工厂生产才是粮食生产的王道,凭借着化肥,粮食产量增产在未来一定是会越来越多的,如此一来,粮食产量必然是一年比一年高,因为同一块地,产量却增加了,这就是科技的力量。

    除此之外,还有大量专门为农业生产所研发的机器也慢慢开始在市场上出现,原本插秧得老百姓弯下腰一根根的慢慢插,而现在有了插秧机之后,就可以开着机器直接开始工作了,等到收割的时候,也只需要通过机器就行了,这将极大的缓解人力,同时开拓更多的土地来提供耕种,以后等飞机发明出来,还可以直接用飞机来播撒农药,到那个时候,一块上千公顷的土地,或许只需要五六个人就能够次弄好了也说不定。

    这就是科技的进步与发展,同时,科技的进步也能让原本不能耕种的土地也种上地,就像现在的中国,原本的盐碱地是根本无法种地的,而现在随着水稻技术的提高,如今盐碱地也可以种地了,甚至连海水、沙漠都可以种地,大片的沙漠变成森林,树丛和果园,这就是科技的力量。

    而把这些土地应用起来,人类根本不会在五百年内缺少任何的粮食,至于五百年后,徐清并不觉得人类会没有出息到在那个时候,人类还没有离开地球,面对广阔的星辰大海,那将是人类永无止境的繁衍生息之所,到了那个时候,也就根本不用发愁粮食的问题了。

    所以对于汴京周围的良田被城市化,徐清并没有表现出什么担心的情绪,城市规模要发展,只有如此,才可以把人口聚拢起来,虽然他很讨厌大规模的都市,但事实证明,这或许才是人类最终的道路,不然人口流散在城镇之中,一来不方便进行管理,二来不容易产生规模性的产业,宋朝不是小国家,国家发展依靠也不是一个个的小产业,小作坊,这是古代经济。

    在古代,很多小镇得到发展,最主要的原因便是小镇更加适合发展,那里人力便宜,而老板雇佣的人无外乎几十个而已,或者只单单是自己家的亲戚也可以,在这种状况下,自然是城镇发展更加适合,但对于工业化时代来说,绝不可能仅仅依靠工业小作坊就可以了,虽然一台机器也能进行生产,但国家的经济支撑,必然是依靠大规模的工厂的,这些工厂动辄上千人,多达上万人,小城镇是根本无法应付的,所以城市化,无疑是最终的道路。

    但即便是集群式的城镇,摆在徐清面前的也有两条道路,第一条就是大规模的高楼大厦为主,以此来节约土地,从而让城市的面积减小,以保证耕地的面积,第二条则是像日本和柏林一样,把城市的高楼大厦给限制在一个范围之内,整个城市大面积采用平房来搭建,扩大城市面积,以此来缓解城市内部的各种各样的问题,而在这两种方向上,徐清显然更加喜欢后者一些。

    倒不是前者不好,而是相比起前者来说,后者对于城市的未来要更加有利一些,生活在现代都市,环境的污染,城市道路的拥堵,人口的密集,这些都是中国城市面对的巨大难题,而这些问题无一例外全部都是由人口密集的都市区所演变而来的,徐清并不喜欢这样的城市状况,他更加喜欢的,还是欧洲美洲和日本那样的城市,高楼大厦只是少数,整个城市更多的还是平房区域,而不是三十几层的高楼大厦,这对于一座城市的未来来说,绝对是不健康的。

    当然,前世国家的城市之所以会如此,倒也不是国家的错误,而是一切都是前提考量之后的结果,宋朝徐清之所以能够选择后者,就跟欧美那些国家一样,他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根本不用担心有其他国家会威胁到自己的安全,有这样一个背景在,自然就不需要去保留耕地了,这是一件没有意义的事情,因为他们是世界的统治者,是世界的剥削者,自然不需要忍受这样的差别待遇。

    但现代的中国却不同,作为一个后发国家,中国必须要保证他国对于本国的威胁,其中最为重要的便是粮食威胁,民以食为天,工业很重要,但农业更加重要,尤其是当一个国家的工业无法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抗衡的时候,农业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这个时候,自然要保证粮食能够自给自足,只有如此,才能够有底气在这个世界上发出自己的声音。

    而农业政策决定了中国的城市绝对不能摊大饼,不然大规模的农田减少,中国的粮食就必须更加依赖外国的进口,这对于中国来说,是十分危险的,所以必须维持粮田的红线,才能保证国家不至于在粮食安全问题上受到其他国家的胁迫,这一点在非洲国家的身上有着十分明显的表现。

    因为社会环境的和平以及医疗技术的改进,整个非洲的人口从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就一路突飞猛进,到现在许多国家的人口已经是原本的四倍,甚至五倍的状况,而他们在这个过程中,科学技术却没有长足的发展,尤其是农业技术,甚至连古代中国的农业技术都没有达到,在这种状况下,非洲的情况非常不好,每年都会出现大量的饥荒,而这个时候美国就会打着援助的名义,提供大量的低息贷款,然后让他们买走自己的粮食,通过这种方式,来销售自己的粮食,而在这个过程中,美国的粮食得到了解决,非洲则加剧了债务的危机,到时候依靠着这些债务,美国就能彻底将整个国家的财产全部席卷一空,这种事情,美国显然在世界上不知做过一次了。

    且美国依靠工业体系建立起来的强大农产品行业,不仅量大,而且还便宜,所以大量粮食的进口,必然会击垮本土的粮食产业,进口的粮食比本土生产的粮食还要便宜,自然就会造成更多的农民不愿意耕种土地,继而带来的就是更大规模的粮食问题,如此反复,恶性循环,最终整个国家也就被粮食问题给彻底拖死,永远也起不来了。

    这在非洲是非常明显的,中国为了不犯这样的错误,做出这个选择,在徐清看来,并没有什么问题,反倒是如果像非洲那样,倒是坏事了,但今日不同往日,如今的中国是世界第一大工业国,也是唯一一个工业国,其他国家在工业水平上,并不会超过中国太多,这也直接导致外国人,是不可能在中国进行农产品倾销的。

    因为倾销的首要条件,就是你的东西要比我本土的东西便宜,而既然宋朝的科技是最为优秀的,自然生产出来的粮食也是最多的,又怎么可能会有比宋朝的粮食更加便宜的粮食呢,无法进行倾销,宋朝的粮食产业自然就得以保全,而只要有这样一份健全的粮食产业,宋朝出现饥荒的可能性就非常小了。

    所以归根到底,工业始终还是要比农业重要一点的,徐清的底线,就是如果当宋朝的人口突破化肥所能供养的极限时,那么宋朝的粮食自行生产量只要能够达到本国所需的百分之六十以上,这就足够了,因为在宋朝,还会建立覆盖全国的粮食仓库,这些粮食仓库可以保证全国人口长达五年的生活所需,再依靠本土生产百分之六十的产量,即便遇到战争或者是封锁,也能支撑十五年以上,这足够宋朝在其中进行应对了。

    毕竟能够封锁宋朝的战争一定是世界级别的,而这样的战争,在人类历史上,起码没有超过十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都是来去匆匆,十五年的时间,足够当时的执政者妥善安排了,这也是徐清的后手,毕竟未来到底如何,他也说不清楚,即便他很有信心宋朝绝对不会被推翻,但是保有一点粮食也是必须的,这不仅仅是国家的战略和未来,对于现代的农民也是如此。

    因为化肥产业的发达,如今宋朝的粮食产量已经远远超出了宋朝所需的数量,即便是往殖民地卖,也远远吃不完,这个时候,为了保证农民的利益,自然需要大规模收购这些粮食了,而这些粮食就会被放进粮仓之中,等于说这些粮仓不仅仅在未来可以救命,在现在也可以救这些农民的命,要是遇到了天灾人祸,开仓放粮也可以稳定物价,可以说是一举多得,依靠着这些缜密的设备和制度,建立大规模的城市群,对于徐清来说,无疑是势在必行的,至于那些高楼大厦,他也喜欢,所以在广州和昆山两处,他选择了上千平方公里,专门为大规模的高楼大厦做准备,在这种地方,可以修建大规模的摩天大楼,至于其他地方,短时间内是不可以的了。

    (本章完)(记住本站网址,Www.XS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平淡为官不错,请把《平淡为官》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平淡为官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