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3

    毕竟技术学校相比起正规的学术单位,他的社会性要更加的广博,老师的选择上也很困难,首先就是谁去当这些学校的老师,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本来按照徐清的想法,是要让大学生去当老师的,他们拥有一定的技术,且懂得一定的原理,更重要的是,他们都有一定的素质,教导学生应该不会有什么太严重的问题,可后来这个想法却被同僚们否决了。

    首先是如今每年毕业的大学生数量虽然很多,大概有四十万人左右,可其中大概有五万人会进入政府部门共有,还有六万人则会进入研究所考验,剩下的二十九万人,其中十万人进入各个学校中任职,剩下的十九万人,由数十万家企业来进行争抢,可以说每一位大学生都非常的重要,是根本不够分的,又怎么可能分出这么多让他们来进行教育呢。

    更关键的是,例如厨师之类的课程,大学生们也不会吧,当然还有更关键的一点,就是这些大学生本来就瞧不起这些读书不怎么样的孩子,让他们去教导这些孩子,他们真的会认真吗?

    这是徐清最为担心的,前世就有很多大学生来做技校的老师,但因为他们对于这些技校的学生,心存鄙夷,看不起他们,因此在教学的时候,自然不会好好教导,这也是很重要的一个问题,所以徐清也十分担心,但是如果让社会人士来带,徐清又很是不放心,因为这帮社会人士,其中有很多人都是文盲,且他们也不懂教育,到时候若是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来教,把学生当做学徒来做,这又不好了。

    毕竟学生和学徒之间的区别还是很大的,两者之间有着根本的差别,学徒与师傅之间的关系,是比较像父子的,他教导你知识,你得把他当父亲一样尊重,但老师和学生之间,就仅仅只是传授知识而已,并不涉及到亲情上面的关系,因此两者之间有着很大的差别,而如何厘清这其中的差别,自然是很重要的事情。

    所以对于技术学校的安排,徐清还是有很多需要去思考的问题,最终也让他举棋不定,回到家中也经常思考前后,毕竟教育这事情,对于现在来说或许没什么关系,不就是建立几个学校吗,但教育事关整个社会风气的变化,若是做坏了,影响的就是一代人,整个社会的风气都会变得糟糕,所以徐清很害怕,一时之间倒也不知道该不该建立这些技术学校了。

    后来回到家中,还是徐王氏问起徐清最近这几天为什么愁眉苦脸,徐清向自己的老妻抱怨,徐王氏的一句话解开了徐清心中的心结,她说道:“这你有什么好担忧的,技术学校毕业总好过小学毕业吧,能让孩子们多上几年学,让他们别这么早参与工作,又有什么不好的?

    还有你怕他们学坏,这也太胆战心惊了,十四五岁的年纪,正是爱玩,爱闹的时候,你说是在社会上当童工更加容易学坏,还是在学校里更加容易学坏,夫君,你想的未免有些太多了。”

    徐王氏的这番话,惊醒了徐清这个梦中人,他一直把宋朝的技术学校和前世的技校做对比,但两者之间却有着根本的区别,前世的技校,是中考没有过的人读的学校,而那时中考的录取率在发达地区能够达到百分之七十,而在不发达地区也有百分之五十,也就是说,大多数人是可以上高中的,贪玩的孩子才会去技校。

    而如今则不同,从小学到初中,大概有百分之五十以上的孩子是不能读书的,其中自然有聪明人,至于初中到高中,更是有百分之六十以上的孩子不能读书,他们的质量要比现代好许多了,人不同,质量不同,又怎么可以相提并论呢。

    且把孩子送到社会上去,和让他们待在学校里,接受更多的教育之间,徐清认为确实如王梨所说,待在学校里面要更好一些,起码学校的教育可以改变一部分人的想法,三来则是如今的社会与现代可不同,现代大学生每年毕业的都有六百万左右,而如今,则仅仅只有四十余万罢了,所以即便是技校的学生,也会受到社会一定的尊重,如此一来,学生们的就读意愿并不会特别的差。

    这与现代不同,就像中国八十年代的时候,大学生都是金凤凰,但大学生读书的时间太长了,很多人都转而读专业学校,哪个中专文凭的十分的多,这也是很正常的事情,而那个时候,拿大专文凭的甚至看不起拿本科文凭的,因为那是一个大浪淘沙的年代,率先毕业,就代表率先工作,率先发现生活中的机会,而等到功成名就的时候,再交钱读书就可以了,那是那个时代的社会风气,这么一想,徐清也算是放心了,无论技术学校有多少的缺点,起码比现在直接放孩子去工作要好得多。

    而徐清这一边一同意,教育部便立刻开始拟定社会上的方向,首先是小学到初中淘汰下来的学生,将进入技校,读两年时间,毕业时候的年纪大概在十四到十五岁左右,拿到小专文凭,基本掌握一定的操作理论,他们比一般工人要精通一些,但水平差别不大。

    从初中到高中失败的,则是进入技校,入读四年的时间,毕业的时候大概十七岁到十八岁左右,毕业之后获得中专文凭,他们所受到的教育与知识,就与小专不同了,小专的淘汰率还在五十左右,相当于是对半分,小专考不上的人,其中大部分人的水平,确实是不怎么样,只要教导他们学会最基础的功夫就行了。

    而中专则不同,他们本来就是一批学生中,排在中等以上的人,然后在中考之下落选,无论是能力还是素质,要比这些小专生厉害很多,所以他们的学期也相对较长,是小专生的两倍,而他们所能选择的科目相对来说也比较多了,比如说重工业,机床操作,工业产品精加工,农业技术,灌溉技术,以及一部分的服装设计,广告设计之类的工作,都是能够参与的,不像小专生,大概只能报名参加一些轻工业、厨师、理发的课程,不会涉及到过于专业的内容。

    而从高中到大学之间落选的数量相对就比较少了,而且大多已经算是接受了中等教育,所以他们进入技校之后,其实享受的待遇与大学差不多,也是读五年,其中实习一年的时间,毕业之后获得大专文凭,同时他们所能选择的专业其实与大学基本差不多,各科各类基本都有,算是稍微低一个级别的大学了,而在小专,中专,大专之间也可以相互进行考试,当然这种考试就要严格的多了。

    毕竟这些技术学校,最后基本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们能够有一技傍身,同时也是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文盲劳动力已经被社会所不容,现在的工厂也好,社会上的门店服务也好,都需要更多认识字,懂得怎么说话的人来担任,因此不可能让他们一直上学,其中只有一些精英才有可能升学所以其中的升学率,大概不到百分之十左右,还是为了能够让更多的人尽快投入到社会中去。

    这三类学校,小专和中专由地方衙门和地方上的公司共同承办,衙门负责监督,主要建设还是由地方企业来进行安排,而大专则由朝廷主要承办,毕竟到了大专,自然是不可能继续用民间的师傅来教导,这些孩子们也不会听,能够考到高中的,就算不上学了,直接进入社会,也必然是一个工厂中的预备干部,你要让老工人来教导他们,他们是根本不可能认真学的,唯有让大学生来教导他们,他们才能服气。

    这一点是很关键的,毕竟宋朝是一个一切以文为主的国家,以前是官本位,如今是学历本位,学历高的自然听不得学历低的人说话,而学历低的人在这些天之骄子面前,也实在没有什么勇气来教导他们,这是很正常的事情,也是社会的风俗,所以大专必须要由大学毕业的本科生来进行教导,他们的话才能听得进去,而既然是要纳入大量的大学生,单单依靠企业是不行的,还是需要国家来插手,所以大专是由朝廷来管理,而其余的学校,则由地方自行建立。

    不过随即教育部发现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需要徐清来思考和判断,那就是对于技术学校的承办,沿海发达地区的兴趣十分浓厚,消息一放出去,地方谈判想要成立学校的便有一百多所,参与的企业数量也十分的多,但一些不发达地区,想要建立学校的意愿就非常的低,因为他们这里工厂少,需要的工人数量自然也就不多,这一点徐清早就预料到了,但他没想到的是,如果真的就这么施行下去了,会产生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

    那就是人口移动的频率加快,原本这些人大多数会在当地工作,无论是做什么,大部分人口会消化在当地,可如今随着技术学校的诞生,很多人自然不甘心一辈子就这么庸庸碌碌过去了,便想要学习这些先进的技术,从而让自己可以过上更好的生活,而学习这些技术得去哪里,自然只有沿海发达地区才能去学习,那么大量的人口进入到发达地区中来,这一点是很严重的问题。

    以前是壮劳力移动,而若是技术学校建立起来,那就是未成年移动了,如此一来,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将会变得更差,而更加严重的是,他们学习了这些技能只能,是不会回到自己家乡的,因为他们家乡的产业落后,学习的这些技术根本不可能回到家乡使用,这就像现代很多人学习计算机技术,而他们只能选择上海,杭州,深圳广州之类的城市落户,回到自己的家乡,根本没有公司可以接受他们,因为他们的专业在当地根本没有用武之地。

    所以这些人自然而然会留在经济发达地区,这就会造成一个巨大的问题,经济发达地区的人口越来越多,而很多的地方人口会越来越少,这是许多人所无法接受的事实,但这个事实却真的在发生,这是经济市场的规律在推动的,一个市场,人口,人才,资金都会往更加能够赚取金钱的地方流动,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其他地方就是会变得又老又穷,想要改变这一点,除非国家在内地城市进行投资,从而让这些地方富起来,可这件事对于宋朝来说,却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宋朝毕竟不是一个社会主义的国家,当把钱投到东南沿海,可以赚取更多利益的时候,谁愿意把钱投到不赚钱的内地去呢?大概只有到沿海地区的发展已经不需要朝廷继续拨款的时候,国家经济增长陷入停滞的时候,才会开始重新关心这些欠发达的地区吧,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如今的宋朝朝廷,是因为利益而被驱动的,你想要改变这一点很困难。

    就像如今的欧洲,无论是法国还是英国,这些国家的首都都基本汇聚着全国人口的百分之五十以上,剩下的大城市,汇聚了全国人口百分之三十五左右,全国大量的人口生活在城市之中,农村的人口大概只有百分十五左右,这就是高度城市化的体现,而如今的中国正在向着这个方向发展,这不是徐清可以改变的,也是正常的生态规律,徐清唯一需要做的,就是发展大城市好,还是发展小城市好,这是他需要去做的。

    人口往城市移动无法改变,但怎么移动,徐清却可以进行干预,所以对于这些技术学校,徐清规定,他们首先不能集中设立在工厂周围,必须设立一部分在周围的卫星城市,分散中心城区的人口压力,二来则是在内地和西南等地的大城市中,由国家拨出一部分的钱,来进行教育花费,从而把这些生活在内地的大城市中的年轻人留下来,农村里的孩子可以去发达地区,城市里的人则必须要留下来,若是他们也走了,这些省份就没有了未来,这样发展下去的话,即便徐清未来要提振西南,西北,中部,也没有人才可以用了。

(记住本站网址,Www.XS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平淡为官不错,请把《平淡为官》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平淡为官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