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招聘人马

文元在一旁撂下一句话:

    “我说两位瞿家峒的兄台,我庚兄倒也不是非要管你们瞿家峒的事儿,这烧制板砖与包揽盖房,也不见得是甚么难事,庚兄既然能教你们,自然也能教其他人。不过一看向兄就是精明之人,一定不会打错算盘的。”

    向以轩连连点头:

    “文兄提醒得甚是,茅兄照顾我们瞿家峒,这份心意着实令人感佩,无论如何,在下是看好茅兄的。”

    向以轩打了个哈哈,与盘闻鼓就此离去。

    茅庚能平安归来,张海三也甚觉欣慰。张海三最近也甚是忙碌,不过跟前往边路招揽归正人那时相比,感觉有点不被重视,总被人排挤,心中便有些牢骚。

    张海三毕竟是官差身份,与茅庚和文元的关系非比寻常,茅庚要招聘归正人,干这事最合适的人选便是张海三。

    张海三一听茅庚要自己帮忙招聘归正人,笑道:

    “要招归正人嘛,这事好办!光是这两个月就到了将近四千归正人,尤其这个月到的,来之前都经过了一番挑选,里面很多人都不差。茅兄你不知道,如今新化这里名声在外,归正人都抢着要落户新化呢!哪里像以前那样,还要张某去游说!从八月份起,落户新化的归正人就过了千,九月竟然到了两千,许县令一看,这要是放开了接受归正人,每月涌进来几千上万归正人也有可能,那还了得!一时又哪里安置得了那么多人啊,就算土地多的是,可是朝廷的规矩,归正人还要贷给一笔钱,新化这里最多也就能每月接收2000人,故而这一次的归正人是专门派人挑选过的,据说三个当中才能来一个,呵呵,茅兄要招人,却是正好。”

    茅庚有些吃惊,虽然曾经预测经过一番炒作之后,归正人也好,哪怕原来就在大宋的百姓也好,慕名前来新化安家落户的必定会络绎不绝。但这才四个月光景,归正人就蜂拥而至,这响应速度实在也太快了一点吧。

    茅庚望着张海三,揶揄道:

    “昔日张兄磨破嘴皮,千方百计要哄那归正人来新化,如今归正人不请自来,张兄嘴皮上的功夫一时没了用场,岂不可惜!”

    张海三指着文元道:

    “在下的嘴皮厉害,毕竟没有文兄的笔头厉害,在文兄的笔下,许县令就是人间所无天上少有的好县令,瑶家的女子个个都长得天仙一般,美不可言。还有《新化学刊》,捧出了一代大儒康老,以及天才少年王云志,还有好运铁匠李松,如此等等,经他们笔下这么一吹嘘,新化这里简直成了大宋朝最好的地方。你想啊,官府清廉爱民,又有美女如云。有康老这样的大儒,正好考功名;有一应新创的营生,正好发大财。这样的地方,谁不想来啊!呵呵!”

    茅庚一想也是,《新化学刊》和《白溪学刊》的一番造神运动,一举造出了两个明星级的归正人,一个便是好运铁匠李松,另一个则是天才少年王云志,再加上超一流的大儒,和一个政绩卓著的县令,加上蜡纸刻印、黑板粉笔,以及水泥都是新化独家出产,又盛传新化的石炭多得烧不完,归正人只须稍一打听,便知新化这里机会多多,是不可错过的好去处。要是运气好,保不定就能像李松那样,一来就能大赚其钱。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有李松这样在新化快速致富的例子在前,归正人跟风而来,倒也并不奇怪。

    三个人回忆起当初在楚州的场面,忍不住笑了一回。

    茅庚想想道:

    “既然这样,就拜托张兄帮我们在归正人中间找五十个人,有手艺的更好,没有手艺只要人聪明也行,到了我们这里,每月包吃包住,还拿钱,三贯钱是最少的,做得好可以拿到十贯二十贯,张兄,如何?”

    张海三半真半假地说道:

    “呵呵,这些天在下本就在帮忙跑腿,忙的就是安置这一批的归正人,慢说五十个,就算两百个,也不是甚么难事。茅兄若是能出五六贯钱的月例,在下干脆辞了这个狗屁官差,来帮着茅兄卖你的新奇东西,未见得就会比别人差。”

    如今再也不须张海三前往边路招揽归正人,挑选归正人这种有油水的美差也轮不到张海三,张海三如今负责安置归正人的跑腿事务,所忙尽是一些啰嗦繁杂的事。当初去边路,虽然辛苦点,但自己好歹是主角,如今一举沦为配角,当然觉得有些失落。

    茅庚一笑,茅庚明白张海三的心态,但还是劝说道:

    “张兄暂时还是当你的官差吧,官差可不是人人都能当的。这次请你帮着招五十人,是有酬劳的,招一个人付一贯钱,张兄当官差月例有限,这五十贯就贴补家用吧!”

    张海三心血来潮就想辞去官差,茅庚想,人家在大宋多少也是一个铁饭碗,再说有这么个信得过的人做公差,以后用处还大,倒是不必这么快就辞去官差。

    张海三一听,五十贯差不多是自己一年的收入了,当下高高兴兴地接受了茅庚的委托,前去招人。

    ******

    朱玄青、朱玄白两兄弟是来自汝州的归正人,朱玄青是兄,二十四岁,朱玄白是弟,才十七岁,两兄弟的祖父曾在汝窑烧制瓷器,金人占了汝州之后,汝窑便停了。汝窑虽然停了,一家还是烧瓷为生,靠着烧瓷手艺,一家人在金朝的生计还算不错。

    他俩的父亲继承了祖父的手艺,又将烧瓷的手艺传给了两兄弟,不过祖父得了哮喘不到五十就过世了,父母也先后得了哮喘去世。父母离世之后,两兄弟觉得或许是当地水土有问题,便决定离开汝州,投奔大宋。其实他们不知道这是铅惹的祸,囿于当时知识的局限,没有人懂得铅的毒性,铅釉和铅丹在烧瓷中大量使用,烧瓷的人却没有任何的防护措施,天长日久,便很容易患上哮喘。

    到了襄阳,兄弟俩便听说眼下最抢手的去处便是荆湖南路的新化,又听说新化那里烧制的板砖行销武昌,兄弟俩自恃烧瓷手艺,烧瓷都能烧得,烧制板砖甚么的更不在话下,自认去到新化或许能有发财的机会,当下也加入了要来新化的阵营。

    谁知要来新化的当真不少,人家新化这里专门派了人把关,三个当中选一个,被选中才能来新化。这一来,兄弟俩更是觉得非来新化不可了。

    本来兄弟俩的条件不错,不过朱玄青的儿子才五岁,看那选人的杀才公差摇头的架势,好像要就此将自己兄弟淘汰,朱玄青连忙送上一块二两的银子,有了银子,那杀才公差果然眉开眼笑,朱家兄弟最终顺利入选前往新化的归化阵营。朱玄青带着妻子和五岁的儿子,朱玄白则还是单身一人,一路行来,终于在昨日到达新化。

    这时朱玄白跑过来,口中兴奋地说道:

    “兄长,公差那边好像在招人呢,优先招有手艺的,包吃包住有三贯钱以上的月例,我想去试试,不如兄长也一起去试试吧。”

    朱玄青闻言,也喜道:

    “我们兄弟,本来就不是要来这里种田的,走,去看看。”

    然后朱家兄弟就看到了正在招人的张海三,朱玄青自报家门道:

    “这位张差官,我们兄弟烧得一手好瓷器,我这兄弟画瓷器的手艺很是了得,如何?我们兄弟的条件,行不行?”

    张海三笑道:

    “两位有这等好手艺,东家一定会喜欢的,不过无论甚么手艺,试过才知,东家先要试一试手艺,手艺好的,月例还能多拿。来来来,先报上名,明天会有人来试你们的手艺。”

    茅庚这次要招人,完全委托张海三不靠谱,还是自己面试一番更加妥当,故而张海三有这么一说。

    朱玄青又问道:

    “我要是去的话,是要带上内人和小哥儿的,不妨事吧?”

    张海三也不知道妨不妨事,只是答道:

    “这个不妨事,报名吧。”

    第二天,茅庚便来到昔日呆过的地方,找了一间屋子一个个面试报名应聘的归正人,如今许县令格外关照,那郭主薄见茅庚背景越来越硬,而且名声也越来越响,当然也不会再来找渣,茅庚有官方的默许,再有张海三一力帮忙,招人似乎也变成了一个半官方的举动。

    这一批归正人的素质还真不错,有张海三不遗余力的宣传,再说三贯钱的月例也颇为吸引人,要知道一个青壮干一天也不过是五六十文钱,故而报名的人中也有不少的确是有手艺的,茅庚在报名的一百多人挑了挑,铁匠、木匠自然是重点招纳的对象,再就是读书识字的少年,茅庚觉得颇为满意,前面一口气就定了五十个。

    轮到面试朱家兄弟的时候,茅庚发现,自己捡到宝了,这两兄弟懂得烧瓷还会上釉,实在是难得的人才,呵呵,尽管现在不一定马上就能用到,但是兴许过几个月,这两兄弟就能显出他们的价值。

    接下来,茅庚觉得还有几人也有培养的潜质,舍不得将其淘汰,干脆一起招了。一场面试下来,本是计划招五十人的,最后招了五十八人。(记住本站网址,Www.XS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大宋新梦不错,请把《大宋新梦》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大宋新梦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