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五六章 记忆之外

    这其中包含着的道理,如今这位崇祯皇帝当然知道得一清二楚。

    正因为知道这一点,崇祯皇帝才会借着清算阉党之初,内阁中的阉党分子人人自危的有利局面,一力主张废掉了廷推制度。

    明末所谓的廷推制度,看起来好像重臣廷议挺民主,看起来一切诉诸公论挺合理,实际上却是最坑爹的一种制度。

    这个看似诉诸公论的所谓阁臣廷推,实际上正是明末党争愈演愈烈的一个重要根源。

    如果作为一个皇帝,连自己内阁阁臣的人选都决定不了,那干脆现在就上吊算了。

    也是考虑到内阁和军机处中南北制衡、权力平衡的问题,所以崇祯皇帝才如此这般安排内阁和军机处里的大臣人选。

    如今对于东林党人之外的势力,现在的崇祯皇帝虽然没有明确采取鼓励的态度,但却也从来没进行压制。

    比如说李邦华对于江西籍官员的提拔使用,比如孙承宗对自己在督师蓟辽时期旧部的重用,再比如李国鐠对北直隶籍官员的推荐任用。

    甚至包括徐光启对于西学人才乃至西洋传教士的推荐使用。

    所有这一切,崇祯皇帝都看在眼中,但是他不想去压制或者去打压。

    他知道这些人在历史的表现和命运,对他们都很放心,根本不担心这些人会搞什么结党营私。

    即便是他们这么做了,也根本无法瞒过如今无处不在、无孔不入的锦衣卫和东厂。

    另外,这几个内阁阁臣所栽培提拔的,是旧部也好,是同乡或者同年也好,每个人在历史上是什么样,皇帝比他们本人更清楚。

    即使他们不向皇帝推荐任用,如今这位崇祯皇帝本人也会想办法提拔重用的。

    再者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几个内阁的阁臣本来就是皇帝提前栽下的梧桐树,求仁得仁,还有什么好说的。

    特别是在东林党的势力还没有被彻底瓦解之前,培植一些不同于东林党的势力,也是在所难免的。

    这一次,也是如此。

    说到底,王家祯是北直隶大名府人。

    李国鐠和孙承宗都是北直隶保定府人,与王家祯自然有一种天然的联系。

    之前,在苏茂相到南京去当户部尚书的时候,李国鐠就向皇帝推荐了王家祯接任苏茂相空缺出来的户部左侍郎,如今有了南北户部之中实权必将更重的南北榷政使,李国鐠自然第一个就想到了推荐王家祯。

    首辅李国鐠的话一说完,孙承宗也跟着表了态,他说:“王家祯久任户部,且做过一任甘肃巡抚,既懂户部财税事务,又通边关榷场事务,臣以为是个合适人选。”

    孙承宗说完之后,崇祯皇帝点了点头,看向剩下的阁臣徐光启以及户部尚书毕自严。

    徐光启看了看李国鐠和孙承宗两人,然后对崇祯皇帝说道:“臣无异议。”

    毕自严紧接着说道:“王家祯是合适人选,臣附议。”

    见这几人都表态支持王家祯以户部左侍郎的身份,实任京师户部榷政使司的榷政使,崇祯皇帝点了点头说道:“既然卿等意见一致,那就由户部左侍郎王家祯实领北榷政使司事。”

    与几位大臣商定了成立南北榷政使司以及南北两个榷政使,也就是南北两个“海关总署署长”人选之后,崇祯皇帝以当即让人传来了户部左侍郎王家祯,向他交代了户部榷政使司的职权和任务,以及登州海关的设立与边塞榷场的税收问题。

    好在王家祯是户部侍郎出身,又当过主政一方的地方巡抚,对这些问题一点就透,不需要过多的解释和说明。

    如果是一个纯粹书呆子类型的文官,那估计说破了嘴皮子他们也不一定能懂。

    接下来的几天里,崇祯皇帝一再召见毕自严和王家祯,与他们商议制定南北两个榷政使司的章程,以及登莱、南直、闽浙、两广督抚衙门榷政所,登州、上海、宁波、泉州、广州五个海港市舶司、市舶所的基本规制。

    至于什么货物可以允许出海或者鼓励出海,以及什么货物可以允许入境,或者是鼓励进口,崇祯皇帝只是向这两个人讲了大概的原则,剩下的就得交给户部以及南北两个榷政使司去细化制定了。

    也是在这件事情忙完之后,刚刚将审定之后的榷政使司筹建章程,以明旨发给南北两京的户部和有关的督抚衙门,崇祯皇帝就收到了李邦华从山西潞安府发来的奏报。

    对于李邦华、洪承畴、张晓、孙传庭这几个历史上知名的牛人制定出来的围剿方略,崇祯皇帝当然同意。

    这个方略,本来就是执行皇帝本人的大战略而形成的结果,他当然没有反对的理由。

    除了转回内阁和军机处,让他们督促户部仓场继续通过井陉和滏口陉,分别往太原和潞安府转运粮草之外,剩下的也只能是安静地等待了。

    为了避免出现历史上的错误,如今这位崇祯皇帝很少对身在千里之外的前线将领进行遥控指挥。

    专业的事情,还是应该留给专业的人来干,自己在后世之时不过是一个办公室出身的材料机器而已,有什么能耐遥控指挥这样的围剿战役。

    最多也不过是利用后世掌握的历史知识,从战略上给予一定的提醒而已,再多一点的话,也就是利用先知先觉的优势,给前线负责指挥的将帅提前提供一些有用的情报罢了。

    但是流贼窜进山西的这个情况,比原本历史上发生的,要早了至少一年多的时间。

    也正是因为进入山西的时间比历史上早了一年还多,所以目前这些流贼的力量,整体上还是比较弱小,没有原本历史上那种战天斗地的自信,所以踏冰过河之后,没敢像历史上那样,直接冲进汾水谷地,把整个山西搅了个天翻地覆。

    令人出乎意料的是,这些流贼变得十分警觉,不仅没有沿着遍布的河谷在山西几个盆地之间四处流窜,恰恰相反,他们却像后世的造反领袖那样,早早地地进了山西西部的忙忙群山之中。

    这个情况,可不是如今这位崇祯皇帝所了解的那个历史情况了,既然已经超出了他所熟知的历史记忆,那么即便是他来自后世,眼下也提供不了这批流贼的下一步动向。

    能够提供给李邦华等人参考,也就只剩下战略层面的一些大原则了。

    所以,接下来,能不能这一次就把流窜进山西的流贼剿灭,也只能看李邦华等人的真本事了。

(记住本站网址,Www.XS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日月当空照中华不错,请把《日月当空照中华》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日月当空照中华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