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司贺国贤是贺时雨家丁出身,而游击王廉则是王国梁的亲侄子。
明朝的时候,军中就是这样,以募兵为主的九边各镇营兵,之所以到了最后,与卫所军队一样,都成了将领的私军,与明军中的这种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的陈规陋习密不可分。
然而这种情况,在此时却是相当普遍,而且难以避免,即便是皇帝也不可能骤然进行改变。
而且,即使想要冒着兵变的风险骤然改变这个因袭二百多年的陈规陋习,事实上也根本做不到。
如今这位崇祯皇帝之所以要在通州建立皇明忠义讲武堂,在涿州专门设大营统一训练新军,目的就是想要一步一步地打破这个陈规陋习。
至少如今京师三大营和近卫军之中的军官阶层,就已经不存在这种严重的裙带亲属关系了。
但是这样的改变,只能循序渐进地推动,尤其是在九边各镇的边军之中,这种由累世将门形成的盘根错节、错综复杂的亲属宗族关系,是当前九边各镇军队能够保持稳定和团结的根本纽带,还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更是不能轻易去触碰。
当然了,手段高明的文官,比如延绥巡抚孙传庭,能够通过识别和提拔将门之外的悍卒来培植自己的亲信,从而将麾下的军队牢牢地控制在手中,而手段不怎么高明的文官,比如王嘉徵这个监军御史,就没有办法了,只能依赖原有的将门世家。
王嘉徵朝官出身,奉命到山西镇来任监军御史,除了皇帝给的圣旨和朝廷调拨的军饷之外,自己一个文人,手里没有一兵一卒,也没有一个可以治军带兵的私人,所以只能接受山西镇的推荐,勉强拉起了一直一千二百多人的监军营。
除了好友山西兵备副使袁继咸到任后向他推荐的几个人以外,他的监军营中大半军官都是山西镇总兵、副总兵的私人。
也正因为这样,王嘉徵到任山西镇监军御史之后,除了能够监督一下军饷和军纪之外,其他什么事情也做不了。
也是直到这时候,这个东林出身的朝官,才算是对大明朝的现实有了一个直观切身的了解。
捧着书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容易得很,但是真到了脚踏实地的时候,一堆棘手问题等着你去解决的时候,你才会将心比心地发现朝廷的难处,意识到过去的虚妄,从而变得务实起来。
王嘉徵以及与他遭遇类似情形的监军御史们,如今正在发生着这样的转变。
王廉跟着贺国贤等人,拜见了统领北线兵马的孙传庭之后,当天下午即带着手下亲卫快马疾驰往回赶,一路上为了避开贼军哨骑,还不得不翻山越岭绕行里数十里山路,终于到了次日清晨,好歹是回到了宁化所,没有耽误了传令。
一番报告之下,王嘉徵当即下令起营,以宁化所驻军五百为先锋,自己领着已经在宁化所驻扎了多日的三千兵马,卸下大部粮草辎重,轻装上阵,沿着汾水东岸的唯一一条道路快速南下。
与此同时,贺时雨所部也在午时之前带着麾下人马,护着黄庭政所部从楼烦押解而来的大批粮草辎重,赶来与孙传庭合兵一处。
大队人马到达之后,孙传庭让黄庭政带着部分人马留守十字坡的这座大营,看管粮草、辎重和伤员,然后带着集合起来的马步军五千多人,向着北面的静乐县城进军。
一路上,再次勇当先锋的杜文焕,遭遇了数次流贼派出的哨探。
一开始流贼探马还敢冲过来交战,但是接连杀散数股之后,流贼的哨骑越消散不见,等大军到了距离城池外不远处,择地安营扎寨之时,城头上的贼军只是站在城头观望,并不出城来战。
这样的情况,也发生在王嘉徵所部前锋的身上。
王嘉徵的麾下多半都是步兵,所以进展比较缓慢,直到夜幕降临、灯火已上,王廉才又出现在了孙传庭设在静乐县城南面三里处的营帐之中。
“抚军大人,我家王大人让卑职过来禀报。我军步骑三千五百人,已在静乐以北五里一处坡顶,拦路扎下营盘,等候抚军大人军令!”
位于汾水东岸谷地之中的静乐县城,城池并不高大,共有南北东西四座城门,其中南北城门是主门,也是贯通汾水上游谷地的惟一一条官道,出了南门,越往南越开阔,而北门外,则是越往北越狭窄。
城池的西面是汾水,虽然水量很小,也不深,但毕竟也是一道障碍。
城池的东面,则是高大的云中山脉,其中有着一条山路通往忻州。
面对这样一个地形,孙传庭此时首先考虑的并不是如何攻城,而是如何避免流贼从东门流窜。
虽然从东门流窜并不容易,可是一旦流贼逃亡成功,翻山越岭跑进了忻州以东的平原沃野之上,那么北线的围剿就算是失败了。
若真如此,他的罪过可就大了。
得知静乐城北王嘉徵所部已经到了地方,孙传庭当即命令贺时雨亲率两千骑兵,到静乐东门外立营驻扎,多设拒马鹿寨,提前预防流贼东窜,然后让王廉回去,告诉王嘉徵务必守住北路,不能放一兵一卒北上。
至此,孙传庭率领的山西北线明军,算是把转进芦芽山途中的高迎祥和马守应所部围在了静乐小城之中。
高迎祥在延安城下、在绥德城下,已经先后经历过两次惨败了,而且正式杀官造反之前,也跟众马贼当过山大王,所以对再次上山并不排斥,因为他知道大明如今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真干起来并不容易对付。
所以自从带着队伍脱离“横天一字王”王嘉胤之后,他的目标非常明确,那就是到芦芽山占山为王,站稳脚跟。
芦芽山地势险要,方圆数百里,绝对是个埋头发展、闷声发财的好地方。
在脱离王嘉胤的大队伍北上单干的问题,老回回马守应与高迎祥是一致的,毕竟王嘉胤名声在外,树大招风,如今杂七杂八的人马已经十多万,这在马守应这个前边军旧卒的眼中,简直是不知死活,再跟着他一起混下去,且不说自己这个回回营和新成立的附回军能不能保住,就单说跟着他面临的被官军剿灭的风险就不知道大了多少倍。
至于是不是真的要转进到山里当个山大王,马守应还是有保留的,毕竟他还没有在官军手上吃过亏,他自己就是边军逃卒出身,知道内地官军的底细。
与此同时,自打从绥德州下面的葭县城内杀官造反以来,抢葭县,过黄河,占吴堡,夺永宁,屠岚县,直到现在的屠静乐,回回营一路上所战必捷,所攻必克,真的是有如神助一般。
“也许自己和自己麾下的这个回回营,真的是受到了真主阿拉哈的庇佑呢?”
所以在屠了岚县之后,高迎祥与马守应对于大军下步的去向,就有了一点分歧,马守应以下没吃过苦头的回回营众头目,以及回回营里新冒出来汉人“附回军”头目,都主张继续往北或者往东去攻打城镇村寨,因为只有这些地方有吃的、喝的、住的,以及可抢的金银和女人。
“冒着诛九族的风险杀官造反,图的不是个吃香喝辣睡女人快活一天是一天吗?”
这样的想法不光是马守应的回回营里很普遍,就连老回回马守应自己有时也这么想。
他是回回,是木速蛮,在延绥镇的边军之中曾经受尽排挤和歧视,他自己也从来没想过说将来有一天可能打了天下坐江山。
这一点,是他与王嘉胤、高迎祥、李自成甚至张献忠这样的贼头最大的不同,他不认为自己这个回回木速蛮能在以汉人为主的华夏大地上坐江山。
所以他的想法很简单,活着,然后报复,破坏,快意恩仇,享受生活。
这样的日子,跑到了大山里面怎么过?
最终,在高迎祥和马守应在屠了岚县之后商定,在抢几个县城,抢到了足够的人口物资之后,或者往西进入芦芽山,或者往东进入云中山,或者各自分头发展。
就这样,他们选中了夹在芦芽山和云中山两山中间,看起来相对偏僻和安全的静乐。
(记住本站网址,Www.XS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