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三章:详谈

    并虽然对CMOS传感器并不太清楚,但这并不妨碍姜总工的思维判断,在听到“数字化弹道相机”这个关键词之后,他立刻反应起目前国际上正在研制的CCD弹道相机,想来这CMOS传感器应该是性能差不多的光学光感器。

    “我当然知道数字式弹道相机是未来发展方向,但国内好像还没有哪个单位能研制出合格光学传感器,难不成你们就是做这东西的?”

    光学传感器是数字式弹道相机必不可少的部分,蜀都光机所好歹也是国内比较著名的精密光学研究所,能扛着中科院光电技术研究所的名号,对于电子式光学传感器这种前沿技术肯定也是有关注,因此,姜总工很清楚这东西的难度。

    目前国际上普遍使用的CCD传感器是绝对高端产品,其产品生产需要独一无二的特殊生产工艺,再加上并不高的成品率,这就注定它不可能是国内技术能搞定,还得考虑到这时候的CCD光学传感器还没有太大市场。

    没技术、没市场,这是国内CCD光学传感器研制所遇到的最大难题,并且也没在短时间之内解决的可能。

    在上个位面,共和国也都是等到97的时候才研制第一款数字式弹道相机,使用的光学传感器并非国内生产,毕竟需求量并不大,直接购买国外民用级产品就行,这个是没法限制。

    好在汪正国要推荐的不是CCD传感器,而是目前技术难度更低一些的CMOS传感器,对于姜总工的担心,他还并不放在心上。

    “是的,我们确实在研制数字式光学传感器,采用CMOS工艺,而且已经制作出技术原理样机,目前正在对传感器进行深度改进,预计它的性能是完全可以和现在主流CCD传感器相媲美,用在数字式弹道相机上,不会有任何问题。”

    要说服这位光机所的总工程师接受CMOS传感器,这是汪正国需要突破的第一步,如果这都没法解决,其它都将无从说起。

    这时候的纯科研精神就发挥作用了,能坚持做纯科学研究的人,他们通常都不会被传统所束缚,CCD传感器是业界主流,但并不表明就没有其它的光学传感器方案,姜总工对此深信不疑。

    打起精神,邀请汪正国和徐广成一起进办公室详谈,他有预感,这将是个大项目。

    新办公室的布置很简洁,很多东西都还没添置到位,随便找了两张木头凳子坐下,汪正国还明显能感觉到,这凳子的四条腿不一样长,坐起来总是感觉摇摇晃晃。

    “好吧,关于你说的CMOS光学传感器,我之前确实没听说过,能大概介绍一下它的情况吧?”

    .......

    有关CMOS光学传感器的简介,某人早已经背的滚瓜烂熟,要介绍起来,那也是毫不费劲,十分钟不到就完成大致介绍。

    作为听者的姜总工和徐广成皆眼前一亮,他们还是首次听说可以用生产微处理器芯片的CMOS工艺来生产数字式光学传感器,这技术可不得了,只要能保证性能不比CCD差太多,那实在是想不出不火的可能。

    “好,明天我就来你们研究CMSO传感器的实验室看看,只要技术上面是确实可行,我们光机所的弹道相机研发部门就会立刻转变技术路线,并且派出足够的人手来联合攻关该项目。”

    蜀都光机所有光刻机部门,有新成立的自适应光学部门,当然不可能少了专门研究弹道相机的部门,目前三大部门在光机所内部正是三足鼎立之势,其中又以研究所总工程师姜文汗亲自负责的自适应光学为最。

    三大部门未来会发展成什么样,那就得看各自的行业际遇,反正弹道相机部门最不好混,他们研究的设备几乎很难有民用可能,天生就没有大规模发展的空间。

    “对于光机所的能力,那肯定是要认可,这次我们主要也就是想把相应的CMOS传感器技术实用化,能够真正做出一台相机,现在国外都已经用CCD传感器制作出多款相机,我们绝不能落后。”

    八十年代的数码相机由于硬件问题还没完全成熟,但已经有消费类电子产品厂商和传统相机巨头们推出各种带有实验性质产品,样式、技术路线五花八门的同时,他们也在缓慢地促进产品走向成熟。

    而要说八十年代最具有历史意义的数码相机,那就必须要说1981年索尼生产的Mavica,这是第一台采用了可交换镜头设计的数码相机,其传感器面积约为12mm×10mm,具备570×490≈28万像素,拥有标准变焦,中焦,长焦三枚镜头。

    数码相机出现,给了传统相机市场大洗牌的机会,那些不能紧跟时代变革的传统胶卷相机巨头会就此陨落,此前从来没有研制过相机的消费类电子公司也可以有机会分一杯羹,索尼就是这样的存在,甚至在此之后还会有苹果公司也生产数码相机。

    八十年代的消费类数码相机不成熟,主要在于它的体积没法和性能之间做到兼顾,自然就不可能和胶卷相机一样便携,再加上贵的一逼的价格,就注定它们只能是实验性质的产品。

    至于此时的技术水平是否可以支持弹道相机研发需要,汪正国表示:完全不成问题。

    首先是体积方面,弹道相机本来就是大家伙,就算是胶卷时代,一套设备做下来依旧重达好几十公斤,而且这种精密光学仪器,通常也都是固定安装在机架上面,便携和移动性完全不用考虑。

    至于传感器本身的像素,感光面积问题,这个确实要受限于八十年代的CMSO工艺,尺寸越大,良品率越低,要做出此时主流的135胶卷相机底片大小尺寸(36mmX24mm)的传感器,这几乎是非常困难。

    当然,弹道相机肯定不可能使用135画幅大小的底片,这尺寸是绝对不够,作为特种相机,在胶卷相机时代就已经把底片尺寸做到了100mmX100mm的级别。

    如此巨大的感光面积,自然是为了能够保证得到足够清晰的弹道轨迹图,现在要做数字式弹道相机,传感器面积也必须得想办法解决。

(记住本站网址,Www.XS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工业之流光岁月不错,请把《工业之流光岁月》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工业之流光岁月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