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4章 闹情绪

    悠悠躲进自己的空间里,把织锦的每一道工序都制作成专辑,仅靠这些真实的场景,就火大发了,点击量超高,收入飙升。不仅做了广告,还发了笔小财。

    幸亏家里安装了电话,振华和震宇两个公司的事情,才能及时处理。娘俩每次去临水都是匆匆而回,李保国经常打电话抱怨:“姐啊,您把兄弟给忘了吗,过年俩月了,咱姐弟还没吃过一顿饭哪。”

    过了正月十五,村里人就开始陆续的搬家。直到正月底,全村都搬到了防台上。搬家这种大事,姥姥都没顾上,扔给了舅姥娘和大舅妈她们。

    搬家以后,悠悠家和舅姥爷家住在一起,一天三顿吃食堂,悠悠终于从做饭中解脱出来。

    张集公社滩区的各村,正月里过的鸡飞狗跳。垫村台过了二月二就开始,正月底以前,群众必须全部从宅基上搬出来。

    滩区的房屋虽然大部分被洪水冲毁,但群众新建的临时住房,依旧在自家的宅基上。

    尽管初七公社上班就安排滩区搬迁工作,二十多天的时间,搬家加拆迁,可是够紧张的。

    滩区的村庄,护村林里搭满了窝棚。各家都喂着猪羊和鸡鸭,只好临时用树枝和棍棒,围起来个栅栏院。

    各家的窝棚不大院子不小,除了猪羊还有拆房子的门窗砖瓦和梁檩木料,每家的院子里都乱糟糟的。

    一家一个窝棚,吃住都在里面,桌子床铺,锅碗瓢盆粮食囤,窝棚里挤得转身的空都没有。幸亏现在气温高了,窝棚保暖差,多盖床被子也能凑合。

    到了这时,滩区的群众都羡慕韩屯村,大家都说:“看起来还是在生产队里好,人家韩屯集中盖的房子,吃饭在食堂,猪羊集中养,比各家自己过的时候还自在。”

    “现在韩屯的人和工作人员一样,人人都上班领工资,听说工资比国家的正式工都高,就连六七十的老太太都有活干。”

    “咱们也吃公粮,一场大水把二年的收成都冲跑了,原先还发愁收了粮食没地方放,这下干净了,月月买粮食吃。”

    “原来收成低,吃饭都顾不上,队里也穷。现在产量高了,谁家都有节余。分开地各家都得买牲口和地派车,要是集中到一块,哪个队都能买几辆拖拉机,咱们缺个领头的好干部。”

    “哪个村没两个能人,关键是人家韩屯村的人心齐。他们村就一个姓,人也少,就是有两个刺头,也蹦跶不起来。”

    “俗话说的好:人心齐,泰山移。石庙村二千多口人,够大吧,人家就有两个队分开又合在一起,不光有拖拉机,还买了收割机和播种机。这回垫村台,人家俩队单独垫,听说垫好就扯电。”

    石庙村子大,四个防台都在村外比较分散。垫村台得把防台利用起来,他们村台只能分成两个。还是集体经济的两个生产队,主动结合在一起,要村东的小村台。

    他们两个生产队,合在一起五百多人,比韩屯村还大,垫了一百亩的村台。

    韩屯村的村台六十亩,加上原来的四十亩防台,也够百亩了。

    这次滩区垫村台,原则上每户半亩的宅基,可现在各家的孩子多,结婚都得建新房,因此,国家在制定规划时,村里十五岁以上的男孩子,都给垫出来一处宅基。

    二月初,滩区的土地刚化冻,人们就开始顶凌播种,把露出水面的耕地,全部种上了大麦。

    二月初三,垫村台的民工就来了。这次和以往不同,民工多毛驴也多,胶轮车不见了,一色的地派车。

    这次垫村台比七五年黄河大堤的复堤工程量都大,安排的民工也比那次的多。

    韩屯村六十亩村台来了六百名民工,一亩村台十个民工。

    滩区的宅基一般都在一丈以上,比各家的房子都高。防台比各家的宅基高出来四米多,和各家的屋顶高度差不多。

    一亩的村台在原来的宅基上,就得近三千方土,十个人两月的工期,每人每天五方土,这也是历年的标准。

    垫村台由国家黄委出资,报酬和复堤标准相同,国家提供伙食,按劳取酬。

    现在家家都有地派车,每家都喂着大牲口。毛驴虽然没有耕牛多,数量也不少。特别是家里有壮劳力的,比较喜欢喂毛驴,农闲能拉脚挣钱。

    民工在家都自动结合好了,基本上是俩人一组,地派车加上毛驴。

    地派车本来就省力,加上毛驴,俩人装卸车都快,一天十多车还比原来轻松。

    几天的时间过去,劳动量就出来了,效率比预计的高了一倍多。

    照这个速度,俩月的工期一个月就能完成。最高兴的是滩区的群众,夏收前三月和四月两个月的时间,足够建新房的。

    民工也高兴,他们能提前一个月回家,正好到了春种的季节。堤外的村庄和滩区不同,他们都留春地,种棉花和地瓜得浇水,必须得靠人挑。

    韩屯村看他们垫的快,特意给自己村的民工,每人送了二斤猪肉改善生活。民工连着吃了两三天的肉,都说比过年吃的都过瘾。

    石庙单独垫村台的那俩生产队听说了,也跟着送了。别的村土地都分开了,集体没有积累,想送也无能为力。

    可石庙村的民工,在一个村干活,垫小村台的有肉吃,垫大村台的闻着吃不着,多少都有点情绪。

    韩屯和石庙村的民工都是外县的,离家较远,以前根本没听说过韩屯村。到了这里,可算是开了眼界。

    韩屯村的现状打破了他们对农村的认识,大伙说的最多的就是:“农村人也能开工厂,不分地也能过上好日子。”

    “咱觉得这两年过的够好了,和人家比差的太远了。俺做梦也没想到,农村人还能这样活。”

    “原来咋没听说过有这么个村子,要是早知道,咱们也跟着学学,说不定也能这样活。”

    “人家村里的卫生室,比咱们公社的医院都好,听说看病的机子都是外国造的。”

    手机版更新最快网址:

(记住本站网址,Www.XS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电商穿越七零年代不错,请把《电商穿越七零年代》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电商穿越七零年代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