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伊目前对于蜀地季汉政权的政策就是修养生息,也就是御敌于国门之外了,所以这些要塞之地就至关重要了。
比如汉中郡,汉中作为一座山水相依的“千年古城”,是汉王朝的重要发祥地,北依秦岭山脉,南屏巴山浅麓,是关中大地到蜀中的必经之地。
汉中历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是当年高祖起家的发祥地,也是当年先丞相北伐的军事要地,大将军姜维继承先丞相遗志,经营汉中及陇南,曾先后九次出兵,北伐曹魏,互有胜败。
大将军姜维在汉中实行“敛兵聚谷”以御敌,不能说这个战略方针不行,但是却因为种种原因而失败。
汉中确实是蜀地门户,当年烈祖还是汉中王时,就留魏延镇守汉中,在各个围戍内屯重兵以抵抗外敌,这样可以将来犯之地敌挡在关外,无法进入汉中,兴势之战,王平抵抗魏国曹爽的进攻,就是用此法。
但是随着数十年的相持,魏汉之间的实力相差却也越来越大,此时朝中也没有先丞相那般文武俱全的人才,蜀地的经济自然比不然占据天下七成的魏国了,大将军姜维也认为这种战略老成持重,可以抵御敌人,却无法大胜。
所以倾向放敌军入阳平关,而汉军退守汉、乐二城,重要关口都留重兵把守,再派出一支军队打游击,专门攻打敌军的薄弱环节。
这样一来,可以拉长敌军的补给线,又让敌人无法就地得到粮草的补充,长久下去,敌军疲弊,退还的时候,诸城守兵与打游击的军队,一起趁机进攻,这样就能将敌军悉数歼灭。有点类似后世经常说的也就是兵法中的“关门打狗”,或者叫做聚而歼之。
姜维在沓中屯田,沓中是一个处于岷山、迭山环抱中的小型盆地,他之所以屯兵沓中而不是汉中,一方面就是贯彻他的上述战略意图,
另外此处是盆地,确实有利于屯田,解决汉地短缺的粮食问题;另外也有当时姜维向刘禅提出杀黄皓,但被刘禅拒绝了,因担心受到黄皓的暗算,于是远离锦官城屯田避祸况。
作为大将军的他带重兵在外,别人自然是不敢轻举妄动的,而他屯兵沓中,是可以随时起到对南下魏军的战略威慑作用。
至于去年魏国的几路大军突破防线,这主要责任可不是姜维战略的失败,而是季汉内部朝政荒废、用人不当所致,像是江油关、剑门关几处皆有叛徒,就是姜维也只能勉力一搏。
战略上既然是没问题的,杨伊自然也会继续用之。
首先是汉中郡,这是重中之重,汉中直上就是长安,直接威胁大汉故都,而长安一动整个关中都可能动摇,所以当年烈祖和先丞相拼了命地要把汉中拿下。
占据汉中,守是蜀地的门户,攻是进攻关中兼有天下的跳板。
而沓中在汉中之左,是凉州的腹心之地,这其实是当年先丞相留下的中策,不能取关中,还可以向西发展不断蚕食凉州,扩展疆土。
而季汉经过先丞相和大将军姜维的数次征伐,季汉在凉州地界自然也是蚕食到一点东西,地盘比之前是有发展的,屯田沓中,是可以起到稳固既得利益,积蓄粮草,为进一步蚕食打基础,虽然这里对长安还够不成直接威胁。
但是,只要守住汉中,蜀地的安危就没问题,姜维的失策在于防守战略问题上,未曾把控全局,若是北地防御全然由他控制,自然就不会有此难了。
当然,这么下去,他很可能也是和当年先丞相一样,最后落得累死的结局。
蜀地易守难攻之处可不是虚言,当年魏延镇守汉中,当时就曾说曹操亲统大军来,都可以让他无功而返,就是汉中要固守要隘边关,再多人来也没用。
姜维不想这么拖延下去,也是觉得久守必败,所以改变了魏延的这个防守策略,收缩防御,把主力收回到南郑去了,导致防守的被动。
当然姜维也不知道他会被逼得去沓中屯田,如果当时姜维在汉中,就算开始被动一点,凭他的才干也足以扭转回来,可离开汉中就缺少了对局势最直接的掌控,导致反应不及被钟会邓艾夹击。
如果姜维在汉中,保证汉中局势稳定,邓艾就是偷渡阴平成功,也走不到剑阁,抽空带个小分队就能把他给灭了。
杨伊其实也考虑过,是不是变更战略,魏延的战术也很好,用来防御非常不错,以至于魏延死后好多年,季汉防御战略依然沿用他的办法,也一直未曾丢过土地。
不过杨伊考虑了之后,还是用姜维的战略,久守必败,所以得打防守反击战。
魏延的战略固然可以拒敌于外,但也导致这变成了双方对峙空耗国力的情况,就像是当年司马懿一直都是筑城筑城跟先丞相耗着,季汉只占据蜀地,国土狭小,而此时魏国国力是此时季汉的五倍到十倍,这么耗了几十年了,就是当年先丞相呕心沥血经营下来的家业,也有点耗不住了。
那么利用地利,占住有利地形,扼住咽喉,让对方大部队进来,主要这几个据点不失,打防守反击,如果可以歼灭过来的主力部队,接下来可以顺势下关中了。
这个战略上是没有多大问题的,只是事实是,朝中用人不当,阳安关副将蒋舒叛变,导致屯居粮草的这个重要据点很快失去,然后防守反击的战略自然也就直接破产了。
而在硬拼实力不济的情况下,策略偏激进,想利用地利打防守反击,这就有些赌国运的意思,可惜输了。
如果是先丞相统军,这种冒险的事肯定是不会做的,不过从现实的角度来看,不兵行险招,季汉确实没有多少胜魏的希望,当年先丞相希望的魏国有变,可是司马篡权这样的大变化在魏国都很快被扑灭了,
而且江东的孙吴也实在是废物,从来没有没有一次能给魏国实际性的威胁,一直都是在送经验送声望,而季汉面对的却都是强将,比如大将军姜维对面的就是号称魏之子房的钟会。
汉中太守历任中以魏延时间最长,后继者是吕乂再到王平。
只是这时姜维执政时期也不再把汉中作为军事重地,季汉战略意图已经偏向陇西,这也是时事所逼。
说是在沓中屯田,其实更像是逃难了,姜维逃难沓中是因为昔年段谷之战,声望一落千丈,加上支持者尚书令陈祗过世,姜维被召回朝中时局势已经很危机。
他想通过战功重新树立自己威信,于是上表更改汉中布防,放弃当年魏延所延续的拒敌于国门之外的策略。
姜维当时出兵候和,被邓艾再度击败,出战前廖化就曾苦劝姜维,此刻再有闪失,姜维将会彻底失势。
结果姜维惧怕这场战败的后果,就在前线沓中避难,而邓艾与姜维两军对持。
这也使魏军清楚了汉大将军姜维所处位置和兵力,然后邓艾就孤注一掷,召集了四郡太守联合围剿姜维,这也得到了钟会和司马昭的同意。
毕竟季汉只有十余万兵力,既然主将姜维在沓中,并且有三四万兵马屯田,那么司马昭、钟会能判断出汉中布防有漏洞就不是难事了。
沓中在汉中左侧,在军事上,的确没有汉中地理位置,毕竟沓中虽然重要,但是只要守住汉中,就等于守住了通往蜀地中心的门户,至于姜维为何要把主力驻扎在沓中,其实姜维在九伐之后,从根本上已经放弃了再从岐山进攻魏国的意图,有避难的心思,也有想在沓中养精蓄锐,之后试图改道歧山,向左大迂回,从陇西郡向东突然发起进攻,这样就可以不知不觉的绕过魏国的重兵防御,轻而易举的通过魏军的重兵防守的关口,挥师一路杀向长安,这点上,杨伊和廖化有过深谈,确定了一些。
当然姜维这招是步险棋,是在过去只有汉军进攻魏军的条件下可能实现的,只是这世间之事,常常不如人意,魏军此时改变了战略,改变了过去只防守不进攻的常态,兵分四路从金城郡、陇西郡、天水都、长安向汉军大举进攻,而日抢在姜维的前头,这使姜维当时根本反应不及,急忙挥师剑阁阻拦钟会大军。
岂料魏军还有邓艾一路绕过姜维,奇出阴平,突破江油关,直逼锦官城,季汉朝中惶惶,刘禅竟然也降了,当时而言,汉国似乎也到了穷途末路之时,边关甚至仅有姜维一路应对魏国四路大军,即是姜维在汉中据守,也是艰难,何况姜维还只是在沓中驻防。
可以肯定的是,姜维驻守沓中,犯了兵家大忌,更令姜维没有想到的是,魏国会一反常态,变过去只防不攻为主动四路出击,这正是汉国在战略判断上出现了致命的失误,与在什么地方驻防没有多大关系,乃气数已尽,非姜维战略错误之过也。
杨伊和廖化深谈,也知姜维去沓中屯田还有原因之一就是避祸,这是当时秘书郎郤正给姜维出的主意。
为什么姜大将军要去避祸?
姜维第九次伐魏,先攻洮阳再战祁山,激战正酣之际,刘禅却是一日三诏召回,刘禅当时听信黄皓谗言,初欲以将军阎宇取代姜维大将军职位,后因害怕魏军势大而作罢。
要知道,当时姜维被召往锦官城,虽在城中,可是想见刘禅一面都不容易,这当时的局势也说明姜维这个大将军朝不保夕。
所以郤正说将军在外掌握兵权,人不能图;可见而沓中屯田首先是姜维自保,至于为什么去沓中不留在汉中?
按照当时郤正所说,一者沓中土地极其肥壮,屯田以充军实;二者可图陇佑诸郡;三者魏人不敢正视汉中。
郤正说此乃保国安身之策;可是,这个战略最大的破绽就是,最高的军事统帅怎么就带着百战精兵去扶犁种田了呢?
只是,当时也没有别的更好的选择了,若是不去,姜维可能就死在锦官城了,一杯毒酒或者一尺白绫,都很有可能。
魏国君臣当时也不是昏聩之辈,魏从事中郎荀勗就曾说:蜀主刘禅溺于酒色,信用黄皓,大臣皆有避祸之心,姜维在沓中屯田,正避祸之计也,若令大将伐之,无有不胜。
而当时执政的司马昭的反应正是大笑,他们司马氏一直想要名正言顺的篡位,可是汉统未绝,就是当初曹丕登位,也是名不正言不顺,他再篡位岂不是千古之后,后人耻笑。
所以,这让他瞧到了机会,甚至给汉国士族该有的利益许诺,也是早早就到了。
所以当时姜维避祸按说留在汉中是不是更好,汉中岂无可种之田?
可姜维彼时的处境,结论是姜维无法留在汉中,姜维一直在汉中主持军事,他主持的九次伐魏都是从汉中发起的。
可是,内部对他反对的声音越来越大,第九次起兵,比如士族领袖谯周干脆罢工表示反对了。
甚至就是老将廖化也直接反对用兵,而以阎宇代姜维难道仅是刘禅和黄皓的想法吗?
夺姜维的兵权调姜维回成都恐怕是有很大的民意基础的,这其中民意中,自然就是那些士族了,汉国若灭,他们家族传承不绝,自然也就会有别样的心思了,那么,沓中屯田是个不得已的方案。
姜维只能是离开了一线军事中心汉中,北伐集团被拆散。,但是,姜维没有黯然回锦官城,手里还握有几万兵马,这是大汉忠臣并未全然绝迹,保住了这一丝可能。
只是这样的局面一经大白于世,邓艾等到了机会,司马昭立刻就即着手准备伐蜀,所以钟会邓艾伐蜀,高明之士皆曰:破蜀必矣!山河之险不足恃,人心固则国固,人心若散了,国亡无日矣。。
汉大将军姜维27岁时兵败降蜀,就被孔明看中,即请刘禅封姜为侯,姜维军事才能确实过人,也不负当年先丞相所望,但面对政治,也就力所不及了,千古之下,文武俱全之人,也就先丞相一人了。
杨伊此时自然也是学着当年先丞相所行,外部军事上保持警惕,有实力据敌之后,才开始内部变革,待天下有变,再次北伐。
(记住本站网址,Www.XS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