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七章 竹林七贤

    稍有劫难之后,就是诸事顺遂,蜀地士族实力也不强,如今见着炎汉有再兴之势,也不会做什么动作,毕竟已经被杨伊剪除了一些,此时的士族都很乖觉,都有着做从龙之臣的想法。

    阳光明媚,临近收获之季。

    成熟的麦子,沉甸甸一片,仿佛是一层金色的毯子铺在上面。

    各郡县的大平原上,麦浪翻滚,眼看已是收获季节,郡县里面都已经是全民出动,欢喜的收割着麦子。

    绵竹的一处田地前,有一批人巡查着,今日是麦收第一天,身为绵竹令,黄璋自是在场。

    身着官服、正与身旁一小吏打扮的青年站在一起的黄璋初时倒还好些,可随后,便皱起眉,有些不确定的向旁边之人问着:“我这几日,眼皮总是跳,你说这是否是将有事发生之预兆?”

    在他身旁,陪着他的那青年小吏,此人容貌普通,不过一身气质倒是文质彬彬,一副干练之态,显然是个有才干的。

    听黄璋这般说,那青年小吏转过脸,冲着黄璋的脸,端详一会。

    “令君,大概是这几日您过于劳累了?要不,回去歇息半日?还是吾等打扰了?”这个青年小吏见周围无人,低声的安抚说着。

    这套说辞,对黄璋不甚有用,黄璋说着:“定是有什么事要发生了,说打扰兄长也在教吾,却算不上打扰。”

    正说着,远处忽传来一阵急促马蹄声。

    黄璋心便是一提,目光迅速朝那边望去。

    只见一匹快马从绵竹城方向很快奔来,离的近了,方看清,马上之人正是县中小吏。

    此人在黄璋身前猛地勒住马,随即便从上面跳下来,并快步来至黄璋面前,在其耳边耳语几句。

    “啊?”听完对方耳语,黄璋先是愣上片刻,随即,跳起来。

    “兄长,你在此继续指挥,我有事先回城一趟;一会我便回来,你切不可离开此地,一会可能会有贵人吾当为你引荐。”

    说着,牵过一旁自己那匹马,迅速上马,随报信的那个小吏一同扬长而去。

    “莫非是……上面来人了?”那青年小吏站于原地,望着黄璋远去方向,暗自想着。

    见两人很快便没了踪迹,只得摇摇头,继续耐心巡查田间情况。

    黄璋,骑马奔回城,直到县衙门口,便从马上跳下来,以往他可没这般过,毕竟绵竹也是龙兴之地,还有皇帝行在,户部、礼部、工部、少府、国子监都有不少衙门在此。

    “人在里面?”他这话,是问的随他一同归来的人。

    “是,令君,贵人正在偏厅歇息。”仆人回答的说。

    黄璋二话不说,将马缰绳塞于那人手中,便大步向内走去,待他来至偏厅门外,离出十几米远,便已听到里面传来说笑声。

    站于原地,深深吸一口气,又整整衣冠,黄璋这方继续大步走入。

    “黄璋。”一声轻唤,在他踏入大厅同时响起。

    望着厅中几人的面孔,黄璋再忍不住,直接跪倒在地,行礼说着:“臣绵竹令黄璋见过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不必多礼。”

    黄璋起身之后,再朝向一旁的另一人行礼道:“见过曲师!”

    却是曲垣,当初杨伊命勋臣之子入学堂,黄璋就是其一,曲垣算是其师。

    本来黄璋还在服丧的,黄璋是炎汉镇北将军黄权之孙,夷陵之战后,烈祖伐吴败还,而归途隔绝,黄权不得归,无奈之下率部降魏。

    子嗣大都遗留在锦官城,不过仍旧被烈祖优待,黄权之子黄崇,在景耀六年炎兴元年,随卫将军诸葛瞻战死在绵竹。

    杨伊对那批学成后的勋臣子孙也多加提拔任用,绵竹令虽然只为七品,但是位置至关紧要,若是做出成绩,很容易得到提拔。

    曲垣此时还了一礼,却是没说什么,只是看着本来年轻的弟子,这一年的历练,倒是显得干练了许多。

    杨伊将黄璋上下打量一番,笑着说道:“去岁至今,卿倒是清瘦许多。”

    “陛下亦是如此,您可要保重身体。”黄璋此时恭敬的回答说着。

    此时杨伊一身便服,身旁站着几个锦衣卫。

    虽是君臣,但是杨伊姿态并不高,一番寒暄过后,气氛轻松下来。

    “陛下,您为何突然至此?可是为麦收之事?”黄璋开口问着。

    “正是。”杨伊点点头:“绵竹与其他郡县不同,此地,应算是吾去岁亲自建设的粮仓了,眼看已至收获季节,如今国中事情不多,吾便过来看一看;顺便,也来看看诸卿做的如何。”

    黄璋此时略显恭敬的答着:“陛下在此扎下的根基,甚是稳固,今年当有大丰收。”

    “陛下,这次出行,可在此留宿?若是留宿,臣好提早令人传令行在,也命人准备吃食。”

    “一会出去转转,怕是来不及离开,留宿一晚,明日再走。”杨伊斟酌下说着:“至于吃食,不必太麻烦,朕的性情,卿当知晓,对这方面不甚讲究,你不必在此事上费神。”

    黄璋应下。

    即便杨伊这般说了,黄璋依旧唤来县丞,又传令行在,行在自有宫人收拾。

    不过黄璋对诸多事宜,还是小心盘问,细心安排。

    见此,杨伊只得摇头而笑。

    杨伊到来时,正是上午,等着午时在县衙用了餐,午后黄璋陪同着她,在城内走了一圈。

    不得不说,黄璋有其祖之风,为人谨慎细心,是一个能臣,这城在其治理下,又繁荣了许多。

    当然这也和大环境有关,绵竹如今是重镇,为要道所在,河运、陆运皆是必经之地。

    “黄璋,你果然未让我失望,此县交与你治理,是对了。”骑马于路上,看了一路,杨伊忽然说着。

    黄璋呵呵笑着:“陛下,还不是您留下来的底子好,若非您治理得当,将一烂摊子交与臣,臣纵是愁白头发,也不会治理到这程度,这全靠陛下恩典!”

    杨伊怔了一下,笑了:“你这家伙,初见你时,以为你在此呆久了,离得远了,性情越发拘谨了,可现在看来,多日不见,你这厮倒越发会说话了。”

    随即,纵马前行。

    这话若是杨伊对其他官吏说,只怕早吓得对方磕头认错,黄璋却算是杨伊当初亲自培养的班底出来的,自是不同,被杨伊这般说了,知道这是陛下将自己当成心腹才如此。

    自是催马跟上去。

    出了城,路两旁,到处是金黄色一片,麦浪随风而动,每一次,皆如浪花翻滚。

    杨伊望着眼前场景,心中很是满意。

    “看这小麦长势,甚是喜人,想来今年收成,必不会太差。”听到后面马蹄声跟上来,杨伊勒住马,坐于马上,轻声说着。

    “陛下,请您放心,这些田都施了工部所出之肥,收成之事,璋定然会办的妥当。”随后,黄璋声音响起。

    对黄璋,杨伊自是信任,第一批的童生中,他是佼佼者,否则也不会将绵竹交与其去治理。

    听黄璋这么保证,杨伊点点头。

    “走,去那边看看。”指着前面,杨伊又是一马当先,黄璋望见那个方向,眸光一闪,跟了上去。

    “前方指挥收割小麦,是何人?”麦田一处,已开始收割小麦,杨伊勒马于地前,见这里指挥得当,效率甚高,于是,回头问着。

    “主公,此人是我一兄长。”黄璋回答的说着:“正要为陛下引荐。”

    “倒有些能力。”杨伊看了一会,说着,让他有些惊讶的是,这人顶上的本命气,却是金黄色,甚至有着微微紫色,这已然表示此人出身不凡,有着祖荫,命格还在黄璋之上,这也罢了,这等本命,她所见的,也不少了;最令她惊讶的,是此人竟然有一片清澈文气,如华盖般,笼于其身。

    过一会,那人稍显空余,此时忙将手头工作交于其他人,自己走过来,先是微微扫一眼,然后向着黄璋拱手为礼:

    “令君,您回来了。”

    “阮兄,还不快过来见过陛下。”黄璋觉得这是他这位兄长不识真主,忙提醒说着。

    虽然有几分猜测,但是这青年小吏此时还是面现愕然,转脸看向这个年轻人,此人竟是汉主?

    稍微一愣之后,此人才行礼道:

    “阮咸见过陛下。”忙上前几步行大礼。

    阮咸?

    此时却是杨伊微微一愣,这名字,却是听过,魏国雄踞中原之地,才华风貌皆远超汉吴两国,当然,这也是汉吴两国压力太大,并未曾有余力扶持文学之士。

    魏国的文学之士,代表人物,从前些年的建安七子之后,如今却是竹林七贤称为上品。

    约是在魏正始年间,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先有七贤之称;因常在山阳县竹林之下,喝酒、纵歌,肆意酣畅,世谓七贤,与地名竹林合称。

    七人是此时魏国风行的玄学代表人物,虽然他们的思想倾向不同。

    嵇康、阮籍、刘伶、阮咸始终主张老庄之学,“越名教而任自然”,山涛、王戎则好老庄而杂以儒术,向秀则主张名教与自然合一。

    他们七人在生活上不拘礼法,清静无为,聚众在竹林喝酒,纵歌;所创作品则是大多在揭露和讽刺朝廷的虚伪,却也是此时文人的无奈。

    俗话说,学成文武艺,卖与帝王家;可是他们固然有一身本事,但是却不知该效忠谁,曹魏是篡汉而立,如今司马氏还要篡魏,而这天下,却还是三国列战,炎汉正统尚在,东吴甘于偏安。

    后来,他们七人在政治态度上的分歧也就比较明显了;嵇康、阮籍、刘伶等仕魏而对执掌大权、已成取代之势的司马氏集团持不合作态度。

    向秀在嵇康被害后被迫出仕,阮咸后为散骑常侍,但是不显露才学,不为司马炎所重。

    山涛起先“隐身自晦”,但40岁后出仕,投靠司马师,历任尚书吏部郎、侍中、司徒等,成为司马氏政权的高官;王戎为人鄙吝,功名心最盛,后长期为侍中、吏部尚书、司徒等,但在当时年代不失为明哲保身的无奈之举。

    竹林七贤的不合作态度为司马氏朝廷所不容,最后分崩离析:阮籍、刘伶、嵇康对司马朝廷不合作,嵇康被杀害,阮籍佯狂避世;王戎、山涛则投靠司马朝,竹林七贤最后各散西东。

    他们的创作虽与建安文学有明显的不同,普遍出现危机感和幻灭感,但仍然反映了这一时期魏国乃至天下的某种现实,在基本精神上还是继承了“建安风骨”的传统的。

    “阮仲容?”

    此时一旁侍立的曲垣却是惊问一声,竹林七贤之名,哪怕是处于蜀地,却也是耳闻过的。

    杨伊不动声色的问了些问题,阮咸皆应对得当,倒令杨伊连连点头。

    “卿随朕走一走?”

    “敢不从命!”

    阮咸此时随着杨伊在这田间地头上迈步,杨伊此时开始问一些深奥的问题,却是令她颇为惊喜,这个时代,大才本就不多,汉据蜀地,固然有些人才,但是若是论才,却还是中原称雄。

    “黄璋如何?”

    继续说着,路上,杨伊笑问了一句,她自然也有标准的,黄璋虽算不上大才,但举止得宜,却当得起一县之职,年纪轻轻的,这都很不错了。

    “吾这贤弟很不错。”阮咸斟酌了一下,放又开口说着:

    “吾这贤弟的出身,虽然是士族,但是却因为大势,家族分割两国,没有多少根基,只是自小有眼色,懂进退,又识字,得陛下赏识,有此际遇……若是深究,也就是中等之才了。”

    听着阮咸说的,杨伊说着:“你说的甚好。”

    在这年代,除非特殊情况,非大户出身者,想认字学文,却是难事,黄璋的出身,固然有着种种阻碍,但是却不耽误他能识字学文。

    而黄璋被杨伊任命为绵竹令,这是杨伊起步之处,可见看重,而黄璋在此却束手束脚,不敢大动,连举荐人才,都心有顾虑。

    谨慎是好,可过于谨慎,又会阻碍发展,虽然看似做的不错,但是杨伊以为,他应该做的更好。

(记住本站网址,Www.XS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我在江湖做女侠不错,请把《我在江湖做女侠》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我在江湖做女侠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