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很小就成了孤儿,家境也很贫寒,《三国志·先主传》说他“与母贩履织席为业”。
而三巨头中的曹操出生于一个显赫的宦官家庭,孙权出身于地方豪族,又承父兄之业。与他们相比,刘备的基础就显得薄弱了许多。
汉熹平五年,刘备十五岁的时候,母亲让他去游学,拜当时的儒学大师卢植为师。《三国志·先主传》说刘备“不甚乐读书,喜狗马、音乐、美衣服”,可见是个不肯好好学习的问题学生。
这次游学对于刘备来说,最大的收获应该就是结识了同窗公孙瓒,《三国志·先主传》载“瓒深与先主相友。瓒年长,先主以兄事之”,这一点对刘备日后的起步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游学归来后,刘备开始交结豪侠,阴蓄部众。关羽和张飞应该就是在这时归附刘备的。这里有一个疑点,所谓交结豪侠是一种很费钱的行为,而刘备一贫如洗,连游学的费用都是叔父赞助的,他哪里来的这许多钱呢?
而这时两个中山大商的突然出现就显得更微妙了,《三国志·先主传》说“中山大商张世平、苏双等赀累千金,贩马周旋于涿郡,见而异之,乃多与之金财。先主由是得用合徒众。”这两个人是贩马大商,与刘备一不沾亲二不带故,只是因为没见过长得这么诡异的人,就提供赞助,这笔生意未免太亏本了。
如果说是为了保障商路的安全,那么找保镖找官府不是更合理一些吗?为什么要赞助一穷二白的刘备呢?如果把这笔钱财理解为保护费,倒是合理了许多。如果是的话,那么刘备当时的行为就很值得研究了。
刘备正式进入官途是在汉光和七年,黄巾起义爆发后,朝廷见黄巾势大,于是从各州郡招募义兵,共同讨伐黄巾军。刘备时年二十二岁,由于协同讨伐黄巾军有功,被授为安喜县尉。演义中怒鞭督邮的情节就发生在这时,不过主角并不是张飞,而是刘备。《三国志·先主传》中载:“督邮以公事到县,先主求谒,不通,直入缚督邮,杖二百,解绶系其颈着马枊,弃官亡命。”当时的具体情况如何,现在已经不得而知。单以这段材料来看,只因为上司不肯见他,便破门而入,视上司之命如草芥,打了他二百大板,然后就丢官落跑,这种粗暴行为哪里有半点仁爱之心。演义中把这个黑锅背在张飞身上,可真是冤枉啊。
在这以后,刘备又当过下密县丞,从高唐县尉作到高唐县令。他当然不甘心老当这些基层干部,于是投奔到同窗好友公孙瓒的麾下。
刘备的第一次人生转机出现在汉献帝兴平元年即公元194年,曹操征讨徐州,徐州牧陶谦向田楷求救,刘备也一同到了徐州。《三国志·先主传》记载:“时先主自有兵千余人及幽州乌丸杂胡骑,又略得饥民数千人。既到,谦以丹杨兵四千益先主,先主遂去楷归谦。谦表先主为豫州刺史,屯小沛。”从这一段看来,刘备在公孙瓒手下兵不过千余人,官不过一郡之相,似乎并没有受到重用。陶谦又给兵又给官,刘备哪受得了这种引诱,与公孙瓒的交情也只好不顾了,迅速与田楷断绝关系,改投陶谦。
接下来就是所谓的“让徐州”了,《三国志·先主传》记载“谦病笃,谓别驾麋竺曰:“非刘备不能安此州也。”谦死,竺率州人迎先主……先主遂领徐州。”演义中“陶公祖三让徐州”的情节在史书中并无所载,陶谦如果真心想让徐州给刘备,为何要等到死后才让?对陶谦让徐州的记载,只有在重病中对糜竺说的这句话,真正行动的人其实是麋竺。而糜竺与刘备的关系可以说是非常亲密的,献上妹妹不说,还赔上万贯家财。即使是在刘备最困难的时期,糜竺也始终不离其左右。《三国志·许麋孙简伊秦传》记载:“竺雍容敦雅,而干翮非所长。是以待之以上宾之礼,未尝有所统御。然赏赐优宠,无与为比。”刘备对糜竺的待遇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所以刘备领徐州牧这件事,糜竺、陈登等人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恐怕比陶谦本人要大的多。所谓的“让徐州”可以说是刘备拉拢人心的杰作,是一次政治方面的重大胜利。演义中为了塑造刘备的正面形象,故意让刘备对一心想要让掉徐州的陶谦推托再三,好象一点野心没有的样子,反而显得有些虚伪了。
被吕布夺了徐州后,刘备又投奔了曹操,借曹操之兵灭了吕布。在对待吕布的问题上,刘备的妻子家小二次落入吕布手中,吕布都没有加害,而刘备一句话就要了吕布的命,虽说吕布是个忘恩负义的典型,但刘备的做法着实有些“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的味道。
曹操对刘备可以说是礼遇隆重,《三国志·先主传》记载:“表先主为左将军,礼之愈重,出则同舆,坐则同席。”然而刘备就是对曹操看不顺眼,借机出奔后,杀了曹操的徐州刺史车胄,又占了徐州。被曹操打败后,刘备投奔了曹操的对头袁绍。袁绍被曹操击败后,刘备又投奔了刘表。细算起来,刘备的前半生东奔西投,比之吕布可以说是毫不逊色。
再有就是曹操南征荆州之时,刘备仓惶出逃。却带了十余万荆州老百姓。《三国志·先主传》记载“比到当阳,众十余万,辎重数千两,日行十余里”,这不能不说是刘备的政治宣传工作做得好,但是最后导致的结果却是这十余万民众作了炮灰,刘备众人却趁乱安全地落跑了。
《三国志·先主传》记载“先主弃妻子,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骑走,曹公大获其人众辎重。”刘备历来标榜自己“以人为本”,然而此时却弃十余万民众不顾,其仁德之心何在?
赤壁之战后,刘备占了荆州四郡,又向孙权借了南郡之地,总算有了安身立命之所。然而借的东西始终都是要还的,刘备却偏偏不想还,甚至不惜与东吴兵戎相见。
《三国志·先主传》记载:“孙权以先主已得益州,使使报欲得荆州。先主言:须得凉州,当以荆州相与。权忿之,乃遣吕蒙袭夺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先主引兵五万下公安,令关羽入益阳。”
要不是曹操进攻汉中,孙刘联盟恐怕早就保不住了。在这一点上可以看出,刘备的信用度也很成问题。至于刘备夺益州的手段更是显得有些卑鄙。
刘璋请刘备来是为了抵抗曹操,而且待刘备不薄,《三国志·先主传》记载刘璋:“遣法正将四千人迎先主,前后赂遗以巨亿计……璋增先主兵,使击张鲁,又令督白水军。先主并军三万余人,车甲器械资货甚盛。”
而刘备本来就存心不良,怎么会真心帮刘璋御敌,“先主北到葭萌,未即讨鲁,厚树恩德,以收众心。”什么都不干,只管恣意地花着刘璋的钱财来收买人心,还借口回兵救援东吴,“乃从璋求万兵及资宝,欲以东行。璋但许兵四千,其余皆给半。”简直是贪得无厌,欺负刘璋老实人嘛。
最后阴谋败露,还趁着消息没传过来斩了刘璋的大将杨怀。刘璋就这样在刘备的算计之中,最终被迫投降了。
刘备占了荆益两州之地,又在汉中打败了曹操,夺了汉中,终于三分天下有其一了。他觉得自己的地盘和身份不相等了,曹操那边都称魏王了,自己还只是益州牧,干脆自立个汉中王。
更耐人寻味地是,曹丕篡汉以后,刘备立刻就称帝了,《三国志·先主传》记载“或传闻汉帝见害,先主乃发丧制服,追谥曰孝愍皇帝。”汉帝被害只是传闻而已,而刘备迫不及待地为汉帝发丧追谥号,其称帝之心恐怕早已有之了。
刘备称帝以后,又率大军伐吴,为前此关羽的荆州覆灭战报仇,在形势占优的情况下指挥失当,被陆逊在猇亭打得大败。蜀汉精锐折损大半。刘备不久后也病死在白帝城,时年六十三岁。
陈寿评刘备:“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讬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说刘备知人下士,为人宽厚,这一点从刘备拔魏延为汉中督,以及对黄权降魏的处理上和观马谡之才这些事中可以得到明证。然而刘备才能谋略不及曹操,所以地盘也小。这个应该算是比较公允的评价了。
最后要提及的是,我们这里写刘备,并不是要揭刘备的短,说他如何的坏。而是在还刘备一代枭雄的本来面目。象演义中的刘备,动不动就哭,简直就是个软弱的受气包,这样的人根本不可能成大事的。而历史上的刘备是不会哭的,他才真正“喜怒不形于色”,一副流氓相,和老祖宗刘邦差相仿佛。
再说,所谓的男子汉大丈夫处世,难道真的要一辈子都必须问心无愧,光明磊落?这样的人也许有,但这样的人绝对成不了大事,试问三国中有哪一位成了大事的英雄,能问心无愧!真汉子就该像刘备那样,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只要自己一旦下定决心去做了,就绝不会心软或后悔,更不会半途而废。成大事者,做事不在乎过程,只注重结果,为了达到目的,无论付出怎样的代价都在所不惜!成大事者,绝不会对任何人忠诚,不管此人多么有恩于他,因为寄人篱下的滋味绝不舒服,只要坚信自己是最好的,定能成就一番大事,那就该自立门户,就是抢也也要抢过来,一句话四个字:成王败寇!(记住本站网址,Www.XS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