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 三级教育制度

    第五十一章 三级教育制度

    当然了,并不是说,古代百姓想要识字的渴望,但是在生存之前,都要退而求其次。

    于谦说道:“陛下,即便是大举兴学,有一件事情也警惕张元吴昊之流。”

    朱祁镇心中一动,顿时明白了。

    虽然教育是一件大好事,但是人生识字烦恼始。人读书越多想法越多,很多号称怀才不遇,其实真有才假有才不知道,真不遇假不遇,也不知道。但是真不安分却也是真的。

    归根结底是一个供需关系的问题。

    朝廷每年要的官员,从进士,举人,监生之中出,也没有多少名额分给别人了。而今科举很多地方都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了。

    如果再大兴教育,却是更多人参加进入这个游戏之中。

    这些人固然被科举制度所笼络其间,甚至科举制度更重要的是禁锢人才。

    这也是儒家政策之中矛盾之处,一面说的教化,一面有实行愚民政策,虽然每一任地方官都会兴学,但是更多是一种作秀。

    古代识字人口,更多是因为社会发展,有了许多必须识字才能做的工作,比如账房,说书,出版,比如而今出现的报纸与编辑。

    这才激起了识字人口的增多。

    不过,这都不能改变朱祁镇的决心。

    朱祁镇说道:“这些朕都知道,不过总有办法解决的。总不能因噎废食。”

    朱祁镇不改变本意,有这样几个理由。

    第一,教育这一件事情,从来是一个国家强大的根本。甚至可以说,中国能在后世快速崛起,其实与中国古代崇尚文化的底蕴有直接关系。似乎没有那一个国家如中国这样热爱学习,热爱培训班。为教育投入多少本钱都没有问题

    而今即便有不安分的,朱祁镇也有信心将他们一个个给摁下去。

    第二,为了将来的工业化,需要太多太多的识字岗位了。

    所以,这样的担忧并不成问题。而且朱祁镇还准备,有这种危机感来倒推一些政策的推进。第三,就是朱祁镇给理学一等人的甜枣。

    说明朱祁镇之前在辟雍之会上所言并没有问题,理学依旧是大明的思想核心,不过从之前的绝对,变成了其中之一而已。

    好安抚这些人,让他们与朝廷合作。

    而且兴办教育,对士大夫集团来说,也是一个利好消息,毕竟就会很多岗位出来,有更多人的能够当官了。

    如此,也算是拉拢人心的一种方式。

    只是怎么办教育,朱祁镇心中自有打算。

    于谦见改变不了朱祁镇的意见,立即说道:“陛下英明,只是陛下准备怎么兴学?”

    朱祁镇说道:“朕这些年来,设立了很多学堂,但是各学堂招生其中弊端重重,朕深恨之。朕有意设大,中,小三学堂。朕准备将京师各个学院,整顿为政务大学堂,水利大学堂,讲武大学堂,再加上曲阜大学堂四座大学堂,这四个大学毕业的时候,朝廷各部派人去学堂之中招纳吏员。今后自有这四个大学堂之中出来的学生,才能直接进入京师六部为吏员,将来提拔为官员的时候,也可以考虑进去年资。”

    这些学堂招生何至于黑幕重重,简直是根本没有一丝正大光明。

    这根子还在朱祁镇这边。

    朱祁镇为了充足招生人数。刚刚开始的时候,就放宽了要求,是一个人基本识字,就能入学。但是随着这几个学校的行情见好。

    慢慢的六部吏员还是有少府一些吏员,都从这些学校收纳人员的时候,更是不知道多少人想进去。

    比如连于谦也觉得于冕在水利学堂,算是一条出路,更不要说其他人了。

    但是名额是有限,如此就自发形成了推荐制度。

    要看谁的面子大,谁的后台硬,才能入学。

    这一点,朱祁镇自然看不惯了。

    只是有些朱祁镇看不惯的事情,什么时候发做就是时机拿捏的问题了。

    朱祁镇说道:“至于中学,就是为大学堂预备生员,只有中学毕业的资格,才能考取大学堂,朕有意在天下各行省,两京六都司,都设一座中学,令有司编写一部通用教材。只有他们在各省毕业之后,并考中各大学之后,才能进入各大学学习,天下之间一视同仁。绝无偏见。”

    “至于小学,朕不准备办,授权各省办,让有司出一分中学考核标准,只有考核过了,才能进中学。”

    “先生以为如何?”朱祁镇问道。

    朱祁镇这个框架自然是从后世直接搬过来的。这里面也有朱祁镇隐藏的一个巨大的野心,那就是用这个教育体系来代替科举。

    只有的利益集团才能战胜另外一个利益集团。科举考试之中的同年,师生,不过是一场考试而已。

    能有多少感情,更多是政治上的利益相关。

    但是这些大学之中的同学,真要同窗数年。感情要比同年好多了。

    当这些基于学校产生的新官僚出来之后,他们会喜欢士大夫这个旧官僚体系的人吗?

    呵呵。

    朱祁镇并不知道,甚至在朱祁镇有生之年,大概是看不见这一幕了,但是并不妨碍他种下种子。

    只是于谦却是问题多多。

    于谦说道:“陛下,准备些令哪个衙门管理?”

    朱祁镇沉吟一会儿,说道:“令礼部管辖,让商辂转任礼部尚书,专门负责这一件事情。因为这些人出来仅仅是为吏,。大抵少部分才能为官,故而各中学小学的教材,都要偏实用,而其注重算学。”

    “不,应该是以算学为重。”

    于谦虽然觉得有些不对,但是并不觉得有什么问题。

    并不是于谦没有政治敏感度。

    而是于谦很难将这些人从士大夫集团之中划出来。

    无他,这些家各学堂真正能够进去的,都是各士绅家族,毕竟天高皇帝远,很多偏远地方的人根本不知道,京师还有这些学校,就好像于谦一样,于谦的儿子于冕就是水利学院毕业的。

    但是于谦会觉得于冕是自己的敌人吗?

    太搞笑了。

    而且这些吏员掌控的,都是下面的基层岗位,可以说进士们一进官场,就是这些人拼命大半辈子的终点。

    很多吏员一辈子能混一个官职致仕就不错了。

    于谦又能看重他们的威胁。

    他更担心另外一件事情,那就是朱祁镇一直想做,但是一直做的很有节奏的废除吏有封建的制度,将胥吏纳入国家体制之中。

    毕竟,眼前的事情很明显,这么多中学生大学生,岂不是最好的代替吏员的人选。

    这些年,顺天府两个附郭县都改革了成功,再加上六部衙门之中的所有吏员都慢慢换成了个学远出身的。

    形成了一套吏员考试制度。

    这已经形成一个范氏了。于谦本心并不反对推行这个制度,因为他太清楚一件事情,那就是大明官场风气还是不错。

    毕竟朱祁镇这些年一直操心,一次又一次的京察,将一批批人扫下来。但是大明距离百姓最近的一层,并不是官员,而是胥吏。

    胥吏没有收入,他们如果不能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从下面收刮油水,他们一家都要去喝西北风去。

    这样情况之下,胥吏之中风气能够好了才怪。

    只是,一个字钱的问题。

    为什么朝廷不为胥吏发工资,无非一个钱字。天下官员不过两万多,但是天下胥吏大几十万都有。

    都发工资,并且加强管理,不管财政压力,还是管理压力都非常之大的。

(记住本站网址,Www.XS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明天子不错,请把《明天子》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明天子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