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九章 北京的工业体系

    第七十九章  北京的工业体系

    随着报纸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天理报的分量也越来越重了。

    朱祁镇对吴与弼评价为白衣御史,也越发真实。

    只是而今这为白衣御史也越发头疼。

    他不是为了报纸发展不好而头疼,而是为报纸发展太好而头疼。

    无他,明报的开支由朝廷开支,少府与户部两部分担,每年户部做年度预算的时候,是要给明报一两万两银子,再加上少府的隐形补贴,比如印刷费用,纸张费用等等。

    也就是对于明报主笔来说,他每年要做的仅仅是确定报纸内容,其余的都不用多操心。

    但是天理报就不一样了。

    天理报作为大明第二大报。虽然发行数量不如明报,但是也在北方扩散开来了,加以时日未必不比明报差。

    只是扩张越大,花钱也就越多了。

    朱祁镇给吴与弼的那些钱就刷刷的花光了。

    虽然吴与弼一个劲的压缩成本,但是依然做不到收支平衡。

    这就是吴与弼最为头疼的事情。

    不是不能化缘。

    其实而今京师十几份报纸,那一家后面没有一个金主。就好像吴与弼的天理报,就有江西士绅,广东士绅,还有山西陕西士绅的支持等等。

    只是这种支持并不能无穷无尽的。

    这也是吴与弼的日常烦恼了,只是觉得越来越难以熬过去了。

    这个时候,下面人将冼景的拜帖送上来,上面还有陈献章的书信。

    吴与弼见自己的弟子来信,随口吩咐道:“请他进来。”

    随即就开始看信了。

    吴与弼本来以为冼景不过是来送信的。但是打开之后,却发现陈献章将冼景的事情说了,随即让吴与弼陷入长考之中。

    他似乎看见朱祁镇政策之中一条无形的线索。

    毕竟,吴与弼在北京也有一两年,不能不被北京的气质给感染。

    北京的气质是什么?

    首先是政治中心的气质,似乎每一个百姓都能对国家大事侃侃而谈。其次就是工业的气质。

    当然了,这种气质,吴与弼未必能够准确的概括。

    但是少府这个庞然大物,已经围绕着北京城建立很多大大小小的工厂,北京百万百姓之中,有很多人都是在工厂上班的。

    这个时代,整个世界,估计没有一个工业化的城市,但是如果说有一座最接近工业化的城市,那就是北京无疑了。

    以北京为中,

    加上遵化,天津等府县,承载少府绝大多数工厂,从大的说,遵化铁厂,兵工厂,以天津为中心造船业,还有造马车的行业,其实这都可以规划为木材加工业。

    因为东北的木材都是从海路放排到天津的,在天津进行初步处理,有一些送到各地,有些就直接造成了船只,与马车家具什么的。

    特别是木制轨道更是吃下了大量的木材。

    说有的,比如造纸业,印刷业,还有一些谷物脱壳加工之类。

    毕竟大明最大粮仓在这里,北京与天津的粮仓加起来有二千多万石,为了便于储存,都是带壳的谷物。

    每年卖出去都要脱壳才能食用了。

    当然了,这些产业有些并不是因为朱祁镇才发展出来的,只是朱祁镇引入了工业化分工,效率更高,产出的物产更多,影响也更大。

    即便有少府这样的巨无霸,压制了很多商人的产业,但是依然有很多小商人发展起来了。特别是在北京附近。

    无他,在北京附近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北京早已没有胥吏了。

    当然了,并不是说用吏员换了胥吏之后,就一下子变得清明起来了,但是这些吏员大多有出路有盼头,有条条框框的纪律。

    比胥吏好上太多了。

    甚至可以说,有这些吏员的存在。北京城一年才能收十万两上下的赋税,当然了,并不说北京城只能收这些税,而是顺天府只能截留这些税款。

    毕竟顺天府在户部眼皮地下,真有大额赋税,户部恨不得纳入他们管辖之中,就好像清代崇文门关税,就是户部掌管,可没有顺天府什么事情。

    吴与弼不是那一种食古不化的人。

    甚至可以说,每一个称为大儒的人,大多都不是那种食古不化的人。

    无他,一项思想一个本事,真正领悟了,精通了,反而不会拘泥于原本的条条框框的。儒家本身就是治事之学。秉承大义不变,很多地方都可以动。

    真正觉得某人所言,乃是金科玉律,一点也动不得,反而是那一种一瓶不满,半瓶晃荡的人。

    无他,非如此,不能证明自己的是正确的。

    冼景有计划,却让吴与弼想明白很多事情。他比陈献章所想更远一点。

    如果说,陈献章仅仅是想通过这一件事情来窥探皇帝的用意,而吴与弼已经揣测出几分皇帝想要做的事情。

    “只是,这样的事情真的好吗?”吴与弼心中暗道。

    吴与弼不得不承认,这个模式其实有好处的,能养更多的人。能达到了朱祁镇所提倡的养民的目标。

    大明百万级别以上的城市,有三个,北京,南京,苏州。

    在吴与弼看来很快就有四个了。

    那就是天津。

    正是因为天津木材加工业,才让这一个年轻的城市,迅速扩张发展起来,再加上天津是北方最大的港口。入京门户,更加速了这一点。

    吴与弼秉承一种朴素的经济观念,他知道北京这种繁华,是建立在制造的各种东西,都能卖出的情况之下。

    但是谁能保证这些东西都能卖出去?

    如果地里种出来的粮食,如果卖不出去,农家能够自己吃,但是如果制造出来的东西卖不去去,那是要出大问题的。

    比起农业社会,这种模式太过不稳定了。

    如果仅仅局限于北京,或许还行。但是如果推行全国。大明产出来的东西卖给谁?如果卖不出去东西,这些依附这些产业而生的百姓,又如何生存?

    这些观念,吴与弼没有细想,但是仅仅从他估计来看,这其实不可持续的。

    在吴与弼内心之中,其实有两点并没有考虑进去,第一是世界之大,在吴与弼内心中已知世界,在他看来的世界不过是大明再加上周围藩属国而已。

    至于太远的地方,不过是蛮夷之地,有没有都一样。

    另外一个是科技发展。

    这是吴与弼从来没有过的概念。

    但是基本如此,吴与弼的观点不能说错。工业品总有一天会饱和的,唯一错的是,吴与弼看来这一天很快就能到来。

    但实际上,再过千把年也未必能达到。

    吴与弼思量很久,终于暗道:“或许是我想错了,总要看看,陛下是不是这样想的。”

    吴与弼长考结束,却见冼景已经等在哪里很长时间了。

    恭恭敬敬的垂手而立,并没有一丝不耐烦的意思。

    吴与弼对冼景印象好上一点,说道:“坐吧。”每一个老师都喜欢有礼貌的学生。古今如一。

    冼景行礼之后坐下。

    吴与弼说道:“白沙所言,我已经知道了。你来的很不巧,白沙的几位好友,大多出京了。他给你写的书信,也没有用了。”

    冼景大吃一惊,说道:“夫子,这------”

    吴与弼说道:“无妨,我还是有几分薄面的,能给你找一两条路子,只是这路子能不能成就不好说了。要看你的本事了。”

    冼景说道:“写夫子指点,弟子感激不尽,愿意奉上白银千两,供先生沐浴之资。”

    吴与弼皱眉说道:“我是为了陈献章,何用这些阿堵物?”

(记住本站网址,Www.XS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明天子不错,请把《明天子》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明天子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