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炼钢成绕指柔的事已经不可考,但天子提出的将铁块熔为钢锭的方法,通过坩埚炼钢法已经实现了。
如今天子又说直接将铁块熔炼成铁水,那便是比制瓷还要简单了。
将铁块融化成铁水,毕懋康和宋应星之前也做过,现在新军用的铸铁炮便是如此生产出来的,但要说直接熔化出来的钢水,俩人还是有所怀疑。
钢铁不都需要锻造吗?
但如今看到这液态的钢水从熔炉的出口流了出来,毕懋康激动地不禁要赋税一首。
但俩人高兴了没两天,这成型的钢材却出了问题。
模具中成型的刀剑等兵器,再经过锻造之后的实验中,却比生铁还要脆,跟之前的坩埚钢更是没法比。
将这个情况给天子奏报了以后,朱由检也耐不住性子,火急火燎的赶到了西山。
其实对于有液态的钢水流出,朱由检还是很高兴的,能把铁块熔炼成液体,说明西山钢铁厂的冶炼水平已经踏入了工业化的道路。
而关于钢铁韧性不足的问题,朱由检知道那是铁元素和碳元素配比不合适的造成的,在他前世调研钢铁厂的时候,听人说起过。
为了炼坩埚钢,西山之前屯了大量的石墨矿品,只要不断的实验,肯定能找到合适的比例的。
朱由检到了西山,首先肯定了毕懋康、宋应星以及钢铁厂技工普工的工作,然后才一针见血的指出了钢材太脆的原因。
这让毕懋康和宋应星瞬间放下了心来,两人之前都认为是工序的问题,以为需要大改,但此时确定是配比的问题,那就好解决多了,只要不断试验就行了。
而且按照天子的指示,根据不同的需要,还可以制成不同韧性的钢材,朱由检还指导毕懋康和宋应星按照配比给钢材标号,以区分不同的用途。
等到了五月底,大明乃至世界上第一炉合格的平炉钢水终于流了出来。
因为事先铸炮用的铁质模具早已成型,所以十日以后,大明历史上第一门用钢水直接浇灌铸成的钢炮便成型了。
关于铁模铸炮,早在西山铸造第一门炮的时候,朱由检见到当时的工匠用泥坯铸炮便觉得有些不妥,后来了解到因为阴干的需要,需要数月才能制成一门炮时,朱由检彻底无语了,当即便提出了铁模铸炮法。
朱由检提出铁模铸炮法并不是基于后世的见识,而是觉得泥模铸炮需要阴干浪费时间,为嘛不用铁模,而且后世的模具各种各样的都有。
既然泥模太慢,为嘛不换一换,基于此,朱由检便随口提出了铁模,没想到倒是随口就成就了新式的铸炮法。
当然这其中还经过了毕懋康和宋应星不断的琢磨,和工匠的一次又一次的实验。
其中复杂历程按下不表,经过一年多的发展,西山已经总结出了一套成熟的铁模铸炮法,并成功的将铸炮时间又半年压缩到了一个月。
而随着铸炮技术的不断改进和工匠技艺的熟练,主要是采用了朱由检发明的流水线式的生产方式,目前的铸炮时间已经缩短到了半月。
而且铸炮的铁模除了开始时的三磅炮,后来又发展到了六磅炮和九磅炮。
当然在平炉炼钢法成功以前,铸炮多是三磅和六磅炮为主,再大的九磅炮就已经不符合朱由检野战炮的要求了。
一门九磅炮重达六千斤以上,加上轮子则超过了八千斤,平地上还需要六匹马拖动,速度更是龟速,要是翻山越岭,基本就没戏了。
不过九磅炮能将八斤重的铁球发射到两里之外,在加大装药的情况下,极限射程能达到三里,威力确实不小,用来守城还是可以的,野战就是拖累了。
而且一门炮需要六匹马,十个辎重兵,六个专业炮手来伺候,这规模着实大了点。
朱由检想要的火炮其实是轻型火炮,自重最好不超过一千斤,两匹马就能拉着跑,必要时四个士兵也能推得动,如此机动性才能达到野战的标准。
而射程最好能达到两里之外,射速最好能保持一分钟一发,如此威力的火炮才能应用到战场上。
当然朱由检记得十八世纪末和十九世纪初期的拿破仑炮便符合自己的要求。
朱由检记得自己前世看过一个米国内战时的纪录片,十二磅的青铜炮才三千多斤,而且熟练的炮手可以做到一分钟两发甚至三发。
但因为大明实在缺乏铜这种贵金属,所以只能望铜兴叹。
而同等威力的铸铁炮就显得太笨重了,基本没有野战的价值。
不过现在好了,随着平炉炼钢法的成功,朱由检终于可以用钢来铸炮了。
因为钢的结构更坚韧,所以炮管便没必要和铸铁炮那般太过厚重,重量自然就降低了。
用钢铁铸成的三磅炮重量只有五百多斤,再加上钢制的轮子,总重也不超过七百斤,两个壮汉便能在平地上推动。
而六磅炮总重也控制在了一千斤,两匹马也能拉着跑,四个壮汉也能推得动。
这两种型号的火炮基本就满足了朱由检对于野战炮的要求。
因为炮身自重的降低,朱由检觉得钢铸的九磅炮和十二磅跑也未必不能在野战中应用。
火炮的口径自然是越大越好,火炮的射程自然是越远越好,所以随着三磅炮和六磅炮的实验成功,西山军械厂便在研制更大口径的火炮了。
因为朱由检的历史金手指,进入六月份以后,西山军械厂和钢铁厂便昼夜不歇的开始铸炮。
朱由检对此不惜工本,硬拿银子往里砸,西山钢铁厂出产的钢材也尽数拿来铸炮了。
在研究平炉炼钢法和铸炮的同时,朱由检又开始了招兵买马的进程,以应对很有可能爆发的己巳之变。
目前西山的新军总共九千人,其中有两千多属于辎重、工程、医疗、炊事等兵种,真正的战兵还不到七千人。
而这不到七千人的战兵中,还有一千人正在贵州的大山中跟着郑儒新推行改土归流。
(记住本站网址,Www.XS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