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 筑草之城 第149章 燕京

    第149章  燕京

    安宁的这一路,都在仔细观察沿途地理。一路上甚至还遇到过几股打家劫舍的盗匪出没,这让陪同大宋使团回访的金使富谟古非常尴尬。

    贺允中不咸不淡地“关心”了几句地方的民生,然后就要大发感慨。富谟古的脸更加红到了脖颈后面,就像一只煮熟的大虾。派出围剿的金兵,出手也更加酷毒。

    不过安宁脸色却慎重许多,沿途所见的人不多,但也没到活不下去的地步。这些打劫的盗匪多是汉人装束,他们也未必是因为饥饿才上山,更多的还是不愿剪掉头发扎鞭子!

    这都是北地“义士”啊!安宁很想吼一句“我带你们回家!”但那就要引发巨大的外交恶果。他只能放弃对这些人的营救,看着他们被金人的箭矢一支支钉死在路上。

    从上都到来州,都是一路干旱的走过来。燕京、河北之地,能干旱到什么程度,也是可想而知的。五月来时就已经遍地盗匪了,如今的河北,大约应该真的没有粮食了吧?

    以河北之地的人口密度,到时会饿死多少人,那是不言而喻的事情。恐怕不要半个月,就该轮到金使“关心”大宋地方百姓的民生了!

    自此一路过了平州,大宋国境在望。一行人的精神也为之一振。贺允中笑着向富谟古介绍此处地望,前方就是曹操当年征伐乌桓和蹋顿单于的古战场潞县。

    “待明日到了潞县扎营,贺某定要请贵使好好品尝我大宋的精美酒食!”然而次日的潞县行程却让他失望。贺允中终究没能兑现他的诺言,这里根本就没有精美的酒食。

    大宋盛世的“丰大豫享”显然无法惠及潞县,许多毫不遮掩的作呕场面,足以让南北两朝的使者们头皮发麻!

    这里旱灾肆虐,民间都在易子而食了!

    甚至路边还有人偷出新鲜尸体标价出售,卖给一些口袋里还有余钱的饥民作食物。金国离开燕京前的刮地三尺,以及之后的平州之变,已经让大宋放弃了对潞县的实际管辖。

    但是常胜军,却还要过来“收税”!贺允中怒发冲冠,大宋什么时候允许武人收税了?!

    这有什么稀奇的?此后的南宋,武人节度地方收税的事情,可干得多了去呢。安宁诧异地看了贺允中一眼,以后岳爷爷不但要收税,他连出家人的度牒都要贩卖呢!

    嗯嗯,这却要等到大宋亡国后才会有的权宜之计。虽然安宁严格不许靖海忠义社直接参与收税、搞商业,为此他还专门弄了个白手套“乾贞记”出来。

    但是贺允中的愤怒就显得很无聊,大宋的河北禁军都在收税、做生意呢。喔喔,老贺应该是看到潞县百姓的凄惨,迁怒常胜军吧?

    那容易啊,安宁决定宽容贺允中此前的数次冒犯,帮他出出气先。一挥手,武松带着二十八骑就向一处常胜军的围堵地方冲去。

    原本这样的情况,派人出面去解释一下就行。常胜军无论怎样豪横跋扈,它也不敢得罪朝廷的使者,特别使者中还有金国人的存在。但是如今,安宁却不愿再作解释。

    大宋驻防燕京的几支队伍情况其实各不相同。常胜军、西军、河北禁军、甚至还有河东军互不隶属。其中最大的势力自然是常胜军。

    郭药师的常胜军仗着朝廷宠信,熟悉地理、人脉,它就能截获大量的漕运钱粮。麾下将士膘肥体壮。加上他们凶猛善战,器械精良,自然就要蛮横无比。

    河北禁军有王安中的太子系照顾,河北也能近便补给,所以他们的日子还能过下去。

    但来自河东的河东军,关中的西军,他们本来就粮饷配给较低,更加全靠朝廷供养。谭稹只是一个太监,又能有多少慈悲心去发作?军中饿不死人,就是他谭某人的功劳呢。

    所以河东军、西军就被饿的骨瘦如柴,他们对于郭药师的常胜军,也几乎没有任何牵制力。虽然此前马括主张要从京畿、河东、关中增调禁军,防范常胜军的不臣之心。

    但残酷的资源分配现状,无疑让这个计划落空了。马扩给安宁的信中忧心忡忡。战争的时间窗口只有三年,可是如今燕京这样的要塞,却要交给一群反复无常的降军防务?

    而马扩,年底就要启程去上京,再次商谈云州的归属问题?都是在作死啊!

    上京那里,不说翰离不、金兀术跃跃欲试,粘罕、谷神也都是主张对大宋开战的。他们如今,只是缺少一个契机而已。

    便是皇帝完颜吴乞买,也只是觉得眼下开战太急促了些,并非不可以开战。

    高子羽的婚事、安宁在上京的招商,大约可以迟缓金国的决策,却不太可能改变金国决策的内容。遑论还要去虎口夺食,要回云州等地?

    说到底,一切谈判成果都要根据双方实力的衡量落到纸面上,才能称之为成果。像赵佶、童贯这样一点实力没有,只靠两片嘴皮子就能收回燕京之地,已经很不容易了。

    反过来说,金国上下,还有多少类似这样的漏洞存在?也是安宁这次出使的原因之一。咱们不能期望金国的集体意志被改变,宋金之间必有一战的。

    但是如何延迟这一战,为自己争取更多备战时间?如何削弱金国这一战的意志,降低这次战争的规模,争取更多的空间?都还有很多文章可做。

    安宁现在,最缺的就是时间了。早期的许多筹谋不断被迫去改变,应对新情况的发生。大量时间被消耗在和汴京的不断试探、合作上,已经快要逼得安宁发疯了。

    原本他打算据郁洲岛自守的!原本他想做海龙王的!原本他要割据旅顺、济州岛单干的!原本他当柔福是妹妹的!可是一切事情在陷入大宋这个巨大泥潭后,都要一点点被改变。

    似乎每件事情的改变都是朝着更有利于大局、更有利于发展的方向前进。假以时日,这都是正确的决策。或者重新来过,安宁大概率还要重新走这样一条路。

    因为,这样做真的没有错。可是安宁才二十三岁,他本质上还是个年轻人。哪怕前世穿越时,他也才二十六岁,哪来那么多的耐心被这样日复一日的折磨?

    更加严重的是,随着一切所谓“正确”的发生,安宁却发现他的时间越来越不够用了。那么,究竟是他改变了大宋的惯性,还是大宋改变了他的意志,如今都很难说的。

    安宁一路所见沿途地势险要,心中明白,这都是燕山防线的塞外延伸。曾经齐桓公北伐山戎和孤竹国战场,如今都是金国之地。

    河北却千里平原,拿什么守御啊?

    随之而来的民生对比,更让熟读历史的贺允中更加闷闷不乐。所过州府地方对大宋的失望,再加上王安中等人对降靠的前辽官吏不信任,几乎将整个辽地汉人都推向金国。

    许多前辽官吏都对投靠大宋感到后悔,纷纷潜行会宁府递交投名状。而正是这些愤怒的人,和被俘获的大辽王室成员,最终成为鼓噪金国南下报复的重要策动者。

    甚至在大宋以引为傲的吏治、税赋上,金国都远远优越于大宋和昔日的大辽。金国立国不久,需要供养的王室成员不多,所以它的赋税负担远比大宋轻松。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诏除辽法,省税赋”,太宗完颜吴乞买“敕有司轻徭赋,劝稼穑。昔辽人分士庶之族,赋役皆有等差,其悉均之”。都很有疗效,由是“民始苏息”。

    而大宋除田赋正税之外,尚有许多附加于田赋之外的各种杂税。金国两税轻于大宋,这是辽东、辽西经济恢复,和人口大幅度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

    只需简单比较宋金税赋的征收额,就很能说明问题。大宋单单秋税,中田就要八升,下田七升四合,说起来是二十税一,但是加上苛捐杂税,春秋税赋合计不下三成。

    金国的夏秋两税合为五升三合,比大宋的秋税下田所输尚少二升一合,一年的税赋总支出也不过两成。女真人每亩甚至只有一两升的田赋。

    这还怎么去比较,又让百姓们怎么去选择?何况金国两税输送,也比大宋改进较多。

    其一,输送粟米可依道程之远近递减其税数,这在某种程度上减轻了百姓在运输途中的负担,比大宋以假借“支移”向百姓征脚费的办法有很大的改进。

    其二,两税输送采取递减税额的办法,也与大宋在田税以外,每斛各输二升谓之“雀鼠耗、省耗”不同。

    其三,上户输运仓,中户次之,下户最近,这同《魏书-食货志》的“上三品户入京师,中三品入他州要仓,下三品入本州”,分户等依里程远近输入相似。

    此外,金国也有折纳,但与大宋略有不同。金国两税征输,重在本色,一般地不许折纳他物,而本色征收又重于当地所产。如规定两税纳粟,因当地产麦,则准许纳麦便民。

    其折纳原则,首先要注意官府粟米储数,此外则听百姓从其便折纳。重在官府实际需要,与大宋假借折纳辗转增加税额不同。

    如此,除了那些野心勃勃的所谓“义士”,多数的民间百姓才不在乎坐上龙庭的人是谁呢?蛮夷又如何?

    能让百姓过得下去,吃得饱饭的皇帝,才是好皇帝!

(记住本站网址,Www.XS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筑宋不错,请把《筑宋》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筑宋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