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九十四章 托付

    曹操想到自己这两个儿子,心内越发烦躁,不管曹植曹丕将来成就如何,即使他们能成长起来,但对眼前的局势来说,也起不到任何作用,因为他们实在是太小了,曹营现在需要的是能马上主事的!

    曹操因为年轻时候专心仕途,所以子嗣并不兴旺,能有曹昂这一个各方面都挑不出毛病的儿子,已经是谢天谢地了,本以为将其带在身边很安全,没想到宛城一战,曹昂曹安民战死,曹操也差点身死,可谓是曹操争夺天下以来损失最为惨重的一次。

    曹操每每想起,就恨不得杀袁熙而后快,当然,曹操知道袁熙对于自己也是一样,自己覆灭了袁氏,害死了袁绍,袁熙也想着彻底击败自己报仇雪恨吧?

    曹氏未来会不会失败,亦未可知,曹操不敢输,也输不起,他只能强打十二分精神,和袁熙斗下去,直到分出胜负的一天。

    然而现在看起来,他的身体快要先支撑不住了,曹操不敢想象自己死后,曹氏如何对付袁熙这种对手,加上刘备和其他曹氏仇敌,所以现在自己不能倒下,也决不能倒下!

    他开始书写一份份密令,调遣冀州兖州豫州司隶的兵力,既然凶虎来年想要图谋自己,那自己便提前做好应对,必要时会先下手为强!

    日子一天天过去,眼看深秋堪尽,冬日将至,天下战事稀少,渐渐进入了暂时的平静期。

    袁熙这边,正在蓟城外面的军营里面,巡视赵云等人练兵。

    眼前这批新兵,是高顺在并州招收训练的,成分颇为复杂,汉人,匈奴,鲜卑,羌人都有。

    因为气候恶劣,幽并民风彪悍,养成了崇尚武力的习气,在北地这种胡汉杂居,食物有限的条件下,想要生存下去,只有比别人更强,才能争取到活下去的更好的机会。

    幽并士兵从小便是从这种环境下长大,也导致他们天生就比中原和江东兵能打,当然后世江南也有这种例子,便是戚继光招收的义乌兵,因为当地穷困,村民天天械斗,极为死硬,所以战斗起来也是悍不畏死。

    在乱世之中,安逸富裕的地方,是产生不出战力高的士兵的,这也是为什么徐州荆州这些地方,能拿出手的强兵很少,能打的兵大部分都是出身于贫困百姓和盗贼,江东也是依靠山越地区的丹阳兵撑门面。

    而袁熙势力这边,幽州天生便是个极好的士兵产地,但这几年来,随着幽州整体生活环境的改善,也不可避免的产生了一个副作用。

    幽州核心地区的百姓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从事农业商业,以及手工业的人大大增多,他们依靠幽州发达工具技术改良带来的红利,只要努力干活,就足够能养活一家人。

    而先前的诸侯征伐时,平民百姓想要独力养活一家人,只有从军卖命才能达到,如今能在稳定安群的环境下,就能赚取差不多的生活费用,那还为什么要从军?

    于是幽州兵的数目,随着生活改善而逐年减少,袁熙知道这是大势所趋,所以也并没有刻意去阻止或改变这种现象。

    他的应对之策,一是相应提高兵士俸禄,另一方面,就是从边地贫瘠之处,寻找合适的兵员。

    毕竟乱世不缺想要投戎从军,改变自己和家族命运的底层百姓,袁熙占据了并州后,这两年便以并州兵为主体,招纳新兵。

    并州兵虽然身体素质不错,但因为并州长期处于各族冲突的中心,兵士们都桀骜不驯,极为难管,对此袁熙想出的办法,便是逐级练兵。

    坐镇并州的高顺在征兵后,先用陷阵营兵士的手段训练新兵,打磨其锐气半年后,便让其再到蓟城轮训。

    蓟城这边训练新兵们的是沮授赵云等人,他们的手段虽然比高顺柔和一些,但训练的重心,便从训练武力转到教化上。

    教化包括知识文字和劳动,前者是让兵士具备基本的战术素质,训练出来的兵士,都要做到理解上面传达下来的命令和作战意图,并具有一定的组织能力。

    这样训练出来的士兵,都至少具备伍长甚至什长以上的素质,而不是傻乎乎只知道执行命令的大头兵。

    这样的做法,虽然时间金钱花费很大,但是好处也非常多。

    一是能够在队伍遭遇硬仗,损失加大,什伍长战死的时候,还有其他人能够顶上。

    二是临时征发兵员,扩充兵士数目时候,也有足够的下级军官去带领新兵执行命令,而不是一盘散沙的扔在战场上,让新兵自生自灭不说,往往还会起到负面作用。

    所以袁熙的兵士看着不多,却能够应对很多突发情况,就像上次击败孙权的合肥之战,袁熙收编了上万投降的江东山越兵后,在很短的时间内便完成了整编,之后再防守被曹军攻打的寿春时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而知识教化之外,更重要的是劳动教化,让兵士参与和当地百姓的劳动,同吃同住。

    最开始袁熙推广这套做法的时候,麾下很多将领也是不理解,但如此推行了两年后,将领们慢慢发现了其中奥妙。

    袁熙军的这些兵士,绝大部分出身于下层劳苦百姓,这样的人太平时节还好,但乱世若是不加引导,为了生存便会突破底线,做出伤害其他底层百姓的事情来。

    他们可以成为流民,也能成为盗匪,他们可以成为起义解救他人,但会为缺少军粮劫掠残杀百姓。

    这股力量,若是不好好约束,便会反噬,而袁熙的做法,便是让他们意识到战争的意义不止在于胜利,还在于保护。

    军法固然可以做到这一点,但归根结底,还是需要最朴素,发自天性的阶级感情,即他们和百姓一同耕种,彼此相帮,乃至相互理解。

    这种做法,看上去没有直接的好处,但是袁熙手下的将领清晰的感觉到,自己手下这些士兵,在打下一地后,要求屠城的呼声大幅度减少。

    要知道在这個时代,下城不屠反而是少见的,毕竟兵士就指望屠城抢掠妇女财货了,若让他们止息这种念头,只有给他们更大的好处才行,不然就很有可能像曹操手下的青州兵一样,时刻都处于暴动的边缘。

    而增加的兵士俸禄,显然没有屠城收益高,之所以打了这么多年仗,兵士们还能保持相对理智的状态,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劳动教化的功劳。

    如今袁熙在校场高台上,台下的赵云骑在马上,手提木枪,带领骑兵纵横驰骋,木枪所到之处,另外一方的骑兵纷纷落马。

    赵云用的虽然是木枪,而且众人都穿了甲胄,但还是挡不住赵云冲阵,作为对手的阎柔虽然善于骑射,但近身搏杀却比赵云差了不少,所以节节败退,眼看就要落败。

    袁熙身边坐着的是太史慈,他身子半歪在木椅上,身上披着皮裘,虽然此时天气并不太冷,但太史慈如今身体每况愈下,已经是不敢受凉,不然就是一场大病。

    其实早在上次合肥之战时,太史慈的身体就已经不行了,平时行走坐卧都很费力,一身武力剩不下三成,能阵斩韩当,已经算是超水平发挥了。

    自此之后,太史慈就彻底退出主将之位,在江淮水军之中专职练兵。

    而这次太史慈亲自来蓟城,却是向袁熙亲自告老的。

    袁熙明白,对于太史慈这种心高气傲的人来说,做出这种决定无疑是非常艰难的,也正因为太史慈有此自尊,才不愿意在军中继续白吃俸禄。

    太史慈的身边,是其独子太史享,几年前还留着鼻涕的小屁孩,如今却已经是十岁的少年,身形长高,已经有其父几分风采了。

    然而太史慈却说其没有武学天分,并没有让其学武,而是让其专精于读书,袁熙先前考较过几次问题,发现太史享倒是答的有模有样。

    袁熙通过眼角的余光,看到太史慈盯着台下的赵云,其搭在木椅把手的手指微微颤动,一开始以为是太史慈畏寒,随即发现其手指节奏,和赵云出枪的时机极为吻合,才醒悟太史慈这是在模拟和赵云交手的招数。

    袁熙心里暗叹一声,曾经能和孙策平分秋色,如今却只能躺着看同侪演武,太史慈的心中,一定也有很多不甘吧?

    太史慈感受到了袁熙的目光,便侧过头来,对袁熙说道:“慈前日去温侯和德州的墓前拜祭了。”

    “两人都曾名震北地,却双双殁于战阵,然死后做了邻居,让慈很是羡慕。”

    “本来慈想死后,葬在同处,九泉之下也许能和两位把酒言欢,奈何家中老母执意要慈回家乡祖地,便只能听从,之后怕是再也见不到主公了。”

    袁熙心里有些难受,安慰道:“子义将养身体,将来日子还长得很。”

    太史慈哈哈一笑,“承蒙主公吉言。”

    他话锋一转,“慈这个不成气的儿子,跟着我也是无用,且慈敌人不少,还望主公给他安排个看门的活计,安稳度过此生,慈便感激不尽了。”

    袁熙沉声道:“子义放心,这孩子是有文才的,我会让他陪着叡儿读书。”

    太史慈眼中闪过一丝释然之色,对太史享喝道:“还不赶紧跪谢主公!”

    太史享老老实实上来拜了,袁熙将其拉起来,对太史慈道:“子义好好将养身体,我还想让子义看看,我们一起开创的太平盛世呢。”

    太史慈沉声道:“无论生死,慈都会看着,也永远记得在主公麾下的日子。”

    两人都沉默了,一时间天地之间,只有校场的马儿嘶鸣声,伴随着天上吹来的风声,远远传向四方,竟隐隐有了些悲凉雄壮之感。

    (本章完)

(记住本站网址,Www.XS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三国芳华之家父袁绍不错,请把《三国芳华之家父袁绍》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三国芳华之家父袁绍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