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三章 机耕路

    多多马市,洛林根镇。

    “好好的庄稼地就这么推了,这真是暴殄天物,放在远东那是要遭人唾弃的啊!”

    东非老农民王维莫看着自己辛苦耕耘几十年的土地被大家一齐推平后忍不住在一旁痛惜着。

    “爹,你可不能抱着老观念,我们东非和其他地方不一样,就是土地多,听说现在世界第二大国就是东非,这点土地对东非而言不算什么。”王维莫德大儿子王轮在一边劝说道

    “你个小兔崽子懂什么?崽卖爷田不心疼,当年我在远东的时候……,你爷爷,奶奶虽说不是饿死的,那也差不多,现在不能因为庄稼多了,就糟蹋啊!什么世界第二大国,那也耽误不了这块地的价值。”王维莫恨铁不成钢的说教道。

    这让王轮人都麻了,他最听不得父亲拿自己远东时候的生活说事了,虽然老爹在远东帝国的日子确实艰苦,但是王轮这些新一代东非人没有经历过,所以那些“艰苦”的日子对王轮而言就是天方夜谭的故事一般。

    当然,小时候王轮或许爱听父亲唠叨远东的生活和传奇经历,但是再吸引人的故事,听了十几年也该腻歪了,更何况其中夹杂着说教。

    “好了,爹,说累了吧!你先喝口水,不是说我不懂不珍惜庄稼,我也知道这庄稼地毁了可惜,但是我们国家要发展,就必须采用新技术,新理念,这机耕路是必修不可的,你想一想原来那小田埂怎么能通过拖拉机那种大家伙,一压估计就塌了。”

    王维莫瞅了一眼远处的“铁疙瘩”,鄙夷的说道:“就那个拖拉机,他不是耕地的么?我看未必有牛好使,刚来不到一个星期就发生故障,拆来拆去搞了半天才弄好,根本不抗造。”

    王轮安抚道:“那可不一样,技术是会进步的,以前国产拖拉机那是半天就出故障,一天光顾着修理了,后来发展到两三天才出一次故障,再到现在一两个星期才出一次故障,这种进步是肉眼可见的,未来说不定几個月,甚至两三年都不会再遇到这种情况。”

    从莫桑比克开始普及拖拉机到如今,东非拖拉机性能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在这个前提下东非政府开始在其他农业地区对拖拉机进行推广。

    “那现在还不是不可靠,咱们镇上就没有几个见过拖拉机的,之前还是市里来了人才把那堆废铁捣鼓好。”王维莫对于儿子的辩解不屑一顾。

    “嗨,这什么事都有个过程,前几年咱们镇通电你不也说没啥用么?现在还不是真香,机械取代畜力是大势所趋,也就我早生了几年,要不然也读上书,你看咱几个小的多聪明,这电力他们一捣鼓就会,这拖拉机也是一个道理,现在懂得人不多,以后肯定就多了。”

    这话倒是说进王维莫心里了,借着东非义务教育的东风,东非诞生了大批“新青年”,和他们的父母辈不一样,都是有一定文化和眼界的。

    当然,这趟东风王维莫德大儿子王轮并没有赶上,因为他是在远东诞生的,刚来来东非的时候都已经六岁了。

    六岁这个年纪在当时东非其实不算大,第一批接受义务教育的人,因为当时东非移民还没来的及生,适龄儿童少,所以就是十二,三岁的小学生都不在少数。

    但是在王轮那个年代,东非义务教育刚刚起步,所以最开始只在城镇推广,偏偏王轮所在的洛林根镇当时还没发展起来,连村子都算不上,只能叫殖民据点。

    所以当时洛林根据点连一所小学都没有,王轮自然也不可能有机会接受到教育。

    不过这个机会倒是让他的几个弟弟赶上了,来到东非后,王维莫这些原来营养不良的成年壮汉,焕发了第二春,生的起养的起,所以王轮就多了四个弟弟,本来应该是六个,但是有两个已经夭折了。

    实际上据他爹说,他头上还有一个哥哥,只不过在远东的时候刚出生时就夭折了。

    现在他哥哥的骸骨还留在远东,这也是他爹娘心中的遗憾,本来早夭就被认为不祥,现在家人都移民到万里之遥的东非,这么一想就更可怜了,不过时代如此,也只能扶额叹息。

    “你小子说的对,老喽,不中用了,跟不上时代的变化了!”王维莫叹息道。

    “爹,伱说什么呢?你可是咱们镇子上的宝贝,常青树。”王轮劝说道。

    王维莫实际上才五十三岁,不过放在东非这种国家,普通人里比较长寿的,像东非国王康斯坦丁这种将近百岁的才是真正稀缺的常青树。

    即便王维莫觉得可惜,东非对农村地区的改革也是不会发生变动的,因为拖拉机和汽车的发展,原本很多农田道路显然不再适应时代的新变化。

    所以洛林根镇的农田道路也要改良,这里距离多多马市不算太远,所以也是东非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试点地区。

    随着时代发展,东非的高标准农田也更新到了第二代,其中主要工作有三个方面,首先就是为了适应机械化作业的农田合并,其次是灌溉水渠技术升级,主要是将原本用来提水的风车等手段改为抽水泵等新技术,其三就是为了机械化收割作为,修建机耕路,方便大型机械的农田内作业,无外乎对农耕道路进行加固加宽。

    而这也是洛林根镇回填部分农田的原因,以前的农耕道路如果走人和牛,马自然没有问题,换成更笨重的拖拉机和汽车就不行了。

    除此外,东非第二代高标准农田还应该有化肥,农药使用等配套措施,但是这些目前是东非的短板,所以主要还是依赖农家肥或者进口肥料,农药为主。

    当然,东非也不是完全依赖进口,在一些国内发达城市和沿海城市,有一定化工业基础的地区周边还是可以优先实行的。

    就比如洛林根镇的上级城市,多多马就有小型化工企业,但是产量目前仅能满足市区周边地区,洛林根镇距离多多马市虽然近,但是并不属于其郊区,所以也就分不到相关农药,化肥配额。

    ……

    第一镇市。

    农业部大臣歌尔韦斯坦正在就东非全国农业改良进行着汇报,为了便于管理和推行机械化耕种,农业部将全国进行了分区。

    歌尔韦斯坦:“现在东非已经形成了九大农业区,以及若干的小型农业区,九大农业区分别是东部沿海平原区(包括莫桑比克北部,肯尼亚,坦桑尼亚沿海),东非高原区(坦噶尼喀湖以东),大湖区(也主要分布在东非高原),两河流域区(谢贝利河和朱巴河流域),中部高原区(主要在加丹加高原和马塔贝莱高原),莫桑比克地区(南莫桑比克平原),马拉维湖区,安哥拉地区,南非高原区。”

    “除了这九大农业区以外,像阿赞德高原,尼罗河盆地,刚果雨林,西南非洲等等,受制于各方面条件限制,尚未形成大型成片农业规模。”

    “在九大农业区中,中部高原区和莫桑比克地区发展最为迅猛,有超过大湖区的潜力。”

    (本章完)

(记住本站网址,Www.XS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非洲创业实录不错,请把《非洲创业实录》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非洲创业实录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