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四章 高等教育大手笔

    为什么歌尔韦斯坦要将中部农业区和莫桑比克地区单独挑出来讲,自然有其道理。

    在东非对农业分布的最大因素实际上就是降水,九大农业区中除了两河流域区(索马里)以外,降水基本上都在四百毫米以上,而莫桑比克和中部农业区的降水处在六百毫米到一千五百毫米之间,再往上就是真正的热带雨林气候了。

    一般而言,热带雨林气候的降水量常年在两千毫米以上,当然,像东非的刚果雨林是一个例外,其降水量一般在一千五百毫米到两千毫米左右,特殊情况,特殊地区可能突破三千毫米,像亚马孙雨林大部分地区基本就稳定在两千毫米之上。

    而降水量四百毫米以上才适合发展种植业,八百毫米以上才算湿润区,所以东非年降水量能达到八百毫米以上的,除开热带雨林区域,整体上和东非人口,经济分布重合。

    像加丹加高原,大湖区,都是紧挨着热带雨林地区的湿润地区,最适宜农业种植,莫桑比克地区虽然远离热带雨林,但是受地形等因素影响,降水量也比较充沛。

    当然,在九大农业区中还有两河流域这个特殊的地方,而索马里能并列九大农业区,完全依赖其发达的商品农业,距离欧亚市场最近,且农产品质量优异,棉花,瓜果类是输出大头。

    “将全国分为这九大农业区,基本意味着东非农业政策向这些区域倾斜,其中重点就是在这些地区大力推进机械化耕作模式,依照各自地区的农业特点,统筹协调,统一管理。”

    “同样的,化肥,农机,农药,修理厂等工业配套设施向这几个区域重点布置,保证我国粮食安全,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推动相关技术进步。”

    这才是图穷匕见,东非推动农业改革的根本原因还是为了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尤其是化工,机械制造,汽车,拖拉机,石化等产业。

    在农业改革的同时,培养这些新兴产业在东非生根发芽,并且发展壮大,毕竟现在这些领域,东非虽然暂时不落后于时代,但是想稳固其地位还要细水长流,依靠时间和政策上的积累。

    恩斯特:“工农不分家,尤其是我们东非这样一个正在转型中的农业大国,毫无疑问,东非当前依旧是一個落后的农业国家,而成为一个初步实现工业化的世界强国,才是我们未来几十年里的目标。”

    “虽然我们在工业发展领域取得了一些不可忽视的成绩,但是相对于欧美国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像欧美的强国,很多城市化已经超过百分之四十,英国更是超过百分之七十,接近百分之八十,德国也达到了百分之五十左右,全欧洲除沙俄外平均水平大概在百分之三十上下。”

    “而根据我们近二十年来的数据,东非的城镇化水平从八十年代初期的百分之二十上下,到九十年代初已经滑落到百分之十七左右,所以东非的工业化进程任重道远。”

    东非城镇化水平之所以会倒退式发展,并不是东非工业发展慢,而是东非新增人口速度太快,拖慢了工业化进度。

    当然,之前能达到百分之二十,也和东非在七十年代世界经济危机中的优异表现有关。

    而且七十年代东非总人口是远不如九十年代的,所以九十年代的百分之十七,所代表的工业体量远不是八十年代百分之二十可比的。

    而且南非战争是一个重要转折点,在此前东非除了建设本国经济以外,还有开疆拓土,重点发展军事工业,发展军队,保障国家安全等因素的拖累。

    而在南非战争之后,东非政府的工作重点,已经全面转入经济建设方面上来,除了海外领土扩张以外,东非本土领土基本成形,并且随着南非战争结束,东非的外部威胁已经解除。

    所以在九十年代,东非的工作重点就是对欧美等发达国家进行追赶,当然,想在十年内赶超那是痴人说梦,但是缩小双方差距才是恩斯特关注的重点。

    “到本世纪结束,东非的城镇化水平应该重新突破百分之二十,同时在各个基础工业领域持续发力,搭建相对完善的工业体系,在电力,汽车等新兴产业领域继续保持东非的优势地位,同时在石油,化工等产业做大做强,重点关注船舶制造,钢铁,铁路,纺织业等传统工业领域。”

    “在教育领域,未来的三年,我国按照行政区划,至少建设高等院校一百多座,成为新的世界学术和教育中心。”

    高等教育一直是东非的短板,而目前东非建设本国高等教育的条件已经成熟,首先是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东非的高等人才积累已经比较充足。

    其次是行政区划调整过后,东非的将会诞生一批新的省会和城市,而教育资源自然也会随着这些新城市的发展而落地。

    按照恩斯特的想法,每个省至少要建设三所高等院校,优先覆盖农业,工业和医疗这个几领域,同时教师培养一样要成立一批高等师范类院校。

    这样一来,东非四十五个省级行政区,加上几座重点城市,以及东非的新首都莱茵市,没有上百座新高等院校落地是不够分的。

    而这对东非高等教育而言,绝对是一次跨越式发展,截止到1897年,东非的正规大学,包括高等专科类学院总数才四十三座,而且集中分布在中东部地区,其中光是东部就有二十六座,在往下就只有准高等教育水平的技校了,这些技校的水平介于专科学院和东非实科中学之间,并不算常规高等教育学院。

    不过这些“野鸡”技校,对东非人才培养同样起到了大作用,尤其是对基础技术工人的培养,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姆贝亚市电力技术学校。

    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东非在电力领域下的苦功,在东非大学中,东非国家电力大学享受的资源最为优渥,水平也最高,而在除了电大以外,相关院校建设也最完善,这也是东非电力工业稳坐世界第一的重要原因。

    东非高等教育资源不仅少,分配还不均匀,当然,地域分配不均衡也怪不到东非政府头上,毕竟东非领土扩张速度太快。

    恩斯特接着说道:“当然,除了依照行政调整而增设的大学以外,国家重点建设一批依照重点学科院系,覆盖电力,石油,化工,钢铁,纺织,汽车,船舶等工业领域,同时医疗类,军工类,理论类也要补足,作为未来我国科技发展的排头兵,先锋军。”

    如果加上留学生,东非的大学生数量实际并不输于其他国家,而这次会议之后,东非的的高等教育在规模上就能实现对其他国家的反超。

    当然,这么做的代价,那就是质量上肯定不容易提升上去,而实际上东非和其他国家相比,缺乏的也不是高等教育人才,而是顶尖科技人才,那种能凭一己之力推动科技进步的,在各个国家都是泰斗级别的大佬。

    当然,东非不是没有这样的大佬存在,只不过这种人哪个国家都不会嫌多。

    (本章完)

(记住本站网址,Www.XS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非洲创业实录不错,请把《非洲创业实录》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非洲创业实录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