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〇四章:勇夺贺胜桥

    第二天一大早,额勒登保就听到亲兵向他禀报,贺胜桥那里打响了。他犹豫了一下,决定自己还是到前敌去看一看,尽管他知道以唐宗周手下的区区一万人马去硬碰敌方的森严壁垒凶多吉少,但是他还是存了一个侥幸心理:万一要是能打胜仗呢?那样的话,他这个最高指挥官亲临前线,功劳岂不就都是他的了。

    额勒登保在亲兵的护卫下,来到了贺胜桥前的桃林铺一带,远远的他就听到有无数火器的轰鸣声不断传来,空气中似乎也弥漫着火『药』的气味。他发现了杨遇春和杨芳的人马,他们果然都停留在原地没有任何行动,只是坐视唐宗周的人马去与敌人死拼。

    额勒登保与杨遇春会面了,两人寒暄了一下,杨遇春就冷笑着对额勒登保说:“我还以为这位唐大人是诸葛亮转世呢,今天这么一看,他连赵括都不如。人家赵括还知道调兵遣将、排兵布阵呢,可这位唐大人好像是个放羊的出身,居然带着人马一股脑地就拥上去了,后面连一个人都没留。从古至今有这么打仗的吗?”

    额勒登保一愣,有点没搞明白杨遇春的意思。杨遇春笑着对他说:“大帅,请随我来。”于是两人策马跑上了一处高坡,杨遇春拿出望远镜说道:“大帅,你来看,看看这世上难得一见的战场。”

    额勒登保从望远镜里一看,不由得惊呆了,在望远镜里,他根本看不到唐宗周自己的阵地在哪里,也看不到一个他的民团士兵,只是看到在前面的山间树丛里,在一片片水塘间不断有硝烟四起,不断有火光闪烁,偶尔还能看到一面面旌旗在茅草丛中时隐时现,耳朵里可以听见一阵阵的呐喊声、火器的轰鸣声,显然在对面的山石树林里正在进行着一场殊死血战。他忍不住向杨遇春问道:“唐宗周呢,他在哪里?”

    杨遇春嗤地一笑:“他也上去了。嘿嘿,这哪里是两军交锋,分明是乡下人在打群架嘛。我看咱们该准备写折子为唐大人英勇殉国而请求朝廷褒奖了。”

    额勒登保并没有心情开玩笑,他死死地盯着前面的战场,心中好像感悟到了什么,蓦然,他的心里豁然开朗,不由得一拍大腿,大声叫道:“唐宗周真乃英才也!”这一声把杨遇春吓了一跳,愣愣地看着他『摸』不着头脑。额勒登保转过头对他说道:“你不晓得,这才是唯一可行、唯一正确的打法。”

    “啊,真的?”杨遇春不由得一愣。额勒登保激动了起来,他兴奋地搓着双手说道:“看来今日这一仗胜利在望了。”他喃喃自语着,忽然又抬起头对杨遇春说:“杨镇台,你也要准备带领本部人马冲上去了。”

    杨遇春一惊:“大人,我听说,和中堂曾经传话……”

    额勒登保把手一挥:“不要管那些了,能打胜仗才是最要紧的。等一下,你和杨芳都带着人冲上去,一定要把贺胜桥拿下来。”

    杨遇春说:“大人,还是再看一看吧,像唐宗周这么个打法,我心里可实在是没底啊。”

    过了一会儿,四川副将杨芳也过来了,他也主张看看再说,结果数万绿营清兵就在后面当起了观众,静静地观看唐宗周的靖卫军在前面浴血厮杀。

    这一场恶战好不惨烈。唐宗周和连国杰等人事先连遗嘱都写好了,然后便各自带领着一支人马向着共和军的阵地不要命地猛扑了过去。共和军在这里构筑阵地进行防御已经有大半年的时间了,阵地用固若金汤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再加上在此防御的士兵有一万三千多人,比唐宗周的人马多,这样以多防少,又有完善的防御阵地,真的是稳『操』胜券。面对着蜂拥而来的靖卫军,共和军官兵们沉着地发『射』火器,把他们打得人仰马翻。

    唐宗周已经换上了一身短衣,他手执腰刀,身边跟着千余名靖卫军。他向四周望去,到处都是一丛丛的茅草,根本看不到自己的友军在哪里。但这都不重要的了,重要的是自己这里拼命地攻上去就行了。唐宗周高举着腰刀喊着:“弟兄们,上啊,今天便是我辈杀身成仁之日,上啊——”

    靖卫军的士兵们呐喊着,高举着刀矛奋不顾身地向着共和军的阵地冲去。在战前,唐宗周又向全军士兵灌输了一通忠君爱国、保家卫道的道理,自从南昌之战后,他已经尝到了控制士兵思想的甜头,从那时起,他几乎每天都要向士兵们宣讲他的那套理论,而且考虑到士兵基本上都是文盲的特点,他还找人将那些大道理编成了鼓词,让士兵们传唱。几个月下来,士兵们的思想觉悟果然大为不同了,几乎人人都能讲出几句忠君爱国的道理,都能说出些白莲教逆天悖伦的恶行,全军的士气十分高涨,大家都以能够为国尽忠效命为荣,因此战斗力就变得异常顽强。

    在绿营官兵中,是从来也没有什么思想教育的,所有的官兵从上到下都只是为了吃饭混日子来当兵的,什么天下兴亡之类的大事,谁也不会去考虑,因此,他们的战斗意志也就十分薄弱,敌人稍为强硬一些,他们就顶不住。

    唐宗周的士兵是截然不同的,他们十分骁勇,一个个迎着共和军的炮火,咬着牙拼死地往上冲。同时,连国杰、汤守谷、罗清皋和方佩纶等带兵的将领也都非常勇敢,他们原本都是些找不到出路的底层知识分子,现在有了用武之地,结果他们就格外地卖命,个个都亲冒矢石地带头冲锋。在他们的带领下,靖卫军士兵人人如狼似虎,勇不可当。

    不过,他们对面的共和军士兵也是一支有信念、有觉悟的军队,他们都经过自由平等的教育,都知道要为天下穷苦人打天下的道理,因此,战斗起来也是舍生忘死、英勇无畏。两支最为勇敢的军队狠狠地相撞在了一起,登时就杀得日月无光,天地变『色』,贺胜桥的山间水边霎时间就变成了惨烈的人间地狱。

    唐宗周此时好像已经忘记了自己是一个指挥官,他根本就不指挥了,只是手舞腰刀,大声呼喊着,带头向着共和军的阵地勇猛地冲过去。他头戴着红缨官帽,目标特别明显,因此共和军的火力便不时地向他袭来。好在他的身边还有一个忠心耿耿的义仆唐福在寸步不离地保卫着他。唐福在唐宗周九江脱险之时留在了城里,事后杨天保知道了所谓的周先生其实是清廷的一位官员,而唐福是他的仆人之后,并没有为难他,而是大度地将他放走了。唐福回到了唐宗周身边,依然是赤胆忠心,忠贞不二,此时唐宗周随时都会命丧沙场,唐福便紧紧地跟在他的身边,手里拿着一个包着铜皮的盾牌,发现有敌军向这里开火,就急忙用盾牌挡在唐宗周的身前,结果唐宗周很幸运地没有受到什么伤,而唐福自己的身上却多处被铁砂打中,鲜血直流,但他咬牙硬挺着,始终不离开主人的身边。

    前面是一个小山包,那里有一队共和军坚守在那里,看到靖卫军过来,他们不慌不忙,抬起手中的火铳,“轰轰”几声,伴随着一片火光,靖卫军的士兵发出了凄厉的惨叫声,很多人倒了下去,其余的人不免有些惊恐,纷纷向后退去。

    唐宗周一把揪住了一个向后退却的士兵,大声叫道:“不要退,向上冲,来,我带着你冲!”说着,他一手高举腰刀,一手拉着那个士兵,高声呐喊着向上冲去。山坡上的共和军士兵再次装填火『药』是要一段时间的,见又有人冲上来,他们的弓箭手便开始『射』箭。一支支羽箭向着唐宗周飞来,幸亏唐福眼疾手快,用盾牌都给挡住了,而那个士兵就没有那么幸运了,他被一支利箭『射』中,倒在了地上。

    正在这时,忽然那山坡的背后传来了喊杀声,山坡上的共和军立刻就『乱』了。唐宗周乘势冲了上去,只见有几十个靖卫军士兵已经从另一侧攻了上来,为首的一个军官特别凶猛,只见他手起刀落,接连砍翻了好几个共和军士兵,勇不可当。唐宗周仔细一看,原来是当初南昌之战时,那个来通风报信的王延恩。南昌之战后,唐宗周曾经想奖励王延恩一笔银子,但王延恩说什么也不要,只要在靖卫军里当兵。唐宗周本着有功则奖的原则,保荐他当了一个千总。此时,只见他果然格外卖命,杀得两眼血红。

    在两边的夹击下,山坡上这支共和军抵挡不住了,有的人拼命地逃走,有几个逃不掉的就举手投降,大喊饶命。王延恩咬牙切齿地骂着,抡着钢刀向着共和军士兵冲去,不管是不是举手投降了,都劈头盖脸地挥刀就砍,好几个告饶的共和军士兵都被他活活砍死了,有几个士兵本来已经丢下兵器投降了,但见王延恩这样凶恶,只好又重新捡起兵器和他拼命,在唐宗周等人的帮助下,才总算将这些共和军士兵解决掉。

    此时,山坡上到处血迹斑斑,横七竖八地躺满了尸体,共和军士兵几乎都被杀死了,靖卫军死的人也不少。唐宗周擦了擦脸上被飞溅的鲜血,对王延恩说:“王千总,敌人已经投降,你为什么还要赶紧杀绝?这不是自找麻烦吗?”

    王延恩恨恨地说:“唐大人,我一家老小都被教匪所杀。因此,我看见了教匪就恨不得生啖其肉,所以……所以我才收不住手。”

    唐宗周用严厉的语调说道:“你再有深仇大恨也不能这么做!你只图自己一时痛快,却让全军的弟兄们跟着受连累。因为你一个人嗜杀的缘故,今后敌军中可能就会传言咱们靖卫军喜欢杀俘诛降,那样的话,他们一见到咱们就会拼死血战,不再投降,我问你这可如何是好?”

    王延恩只好低下头说:“是,唐大人,卑职糊涂,今后一定谨遵大人教诲。”

    唐宗周说:“好了,不要多说了,赶紧接着向前冲杀。”王延恩答应了一声,手举着钢刀,带领一队靖卫军的士兵,呐喊着又向一处共和军的阵地杀了过去。他刚刚杀到那座阵地的山脚下,忽然身边的唐福大叫了一声:“老爷!”接着他整个人就一下子把唐宗周扑倒在地,与此同时,只听得“轰”的一声,震得唐宗周耳朵嗡嗡直响。

    唐宗周倒在地上,想推开压在身上的唐福,但唐福一动也不动,唐宗周勉强坐起身一看,只见唐福已经死了,在他的后背上,有很多被铁砂打出来的血窟窿,很显然,是唐福为自己的主人挡住了这致命的一击,否则,唐宗周『性』命难保。

    “唐福——”唐宗周拼命地摇着他的身体,但唐福再也不会动了。唐宗周不觉有些泪眼模糊,他望着唐福那失去了血『色』的面孔,喃喃地说道:“唐福,你是我们唐家的好奴才,我没有白养你一场!你放心,将来,我会把你葬入唐家的祖茔,再给你立上一块义仆之碑的。”

    这时,几个亲兵冲了过来,连声叫着“大人”,想要扶他起来。一个亲兵说:“大人,你受伤了,我扶你下去吧?”

    “不,我不下去!”唐宗周怒吼了起来:“都跟着我冲,一定要把贼兵杀光!”说着,他挥舞着腰刀又向着共和军的阵地冲去。

    就这样,从早晨一直打到了中午,整个贺胜桥地区硝烟弥漫,喊杀震天,靖卫军和共和军在这里展开了殊死的血战,双方杀得难解难分,犬牙交错,有的靖卫军士兵都冲到共和军的后方去了,而有的共和军的阵地还傲然屹立在最前沿。山谷间到处都是倒毙的尸体,到处都是淋漓的鲜血,空气中充满了硫磺和尸臭的味道,惨烈的战斗场景令人触目惊心。

    此时,在后方,额勒登保正在对杨遇春和杨芳发脾气。他要这两位将领带着本部人马冲上去支援唐宗周,但二杨谁也不肯动。杨遇春还挤着眼睛要额勒登保别忘了和珅的嘱托。额勒登保急了,以统帅的名义下令他们两个立即带兵进攻,杨遇春和杨芳不敢当面硬顶,只好指挥着人马向上冲,但实际上却是出工不出力,只不过摆个样子而已,面对着已经被靖卫军分割开的孤立的共和军阵地,他们居然一点办法都没有,就是攻不上去。

    不过,他们的花活到也产生了一些效果,防守贺胜桥的共和军师长在一开始看到唐宗周的人马这样没头苍蝇一样地攻上来,心中还在暗笑,但打着打着,他的眉头就拧紧了,意识到自己碰上了前所未有的强敌。他急忙调整部署,打算巩固住主要的阵地,但是贺胜桥一带繁茂的植被对攻守双方来说都是传递信息时的巨大障碍,结果他未能把防守阵势调整好,从而陷入到了被动的境地之中。

    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个坏消息接连向着这位师长传来:敌人已经突破了贺胜桥的防线,在他的后方已经出现了敌踪;敌人的增援人马来到了,正在向桃林铺一带的阵地进攻。在这种情况下,这位共和军的师长终于胆怯了,他向部队下达了撤退的命令,结果这样一来,全军都陷入到了混『乱』之中。

    由于命令的传递很困难,结果有的部队撤走了,有的部队不知道情况依然留在原地作战,结果被团团包围,最后遭到了全歼。共和军遭受到了惨重的损失,有五六千人被清军消灭了,更重要的是,武昌的南大门贺胜桥失守了,武昌城暴『露』在了敌军面前。

    面对胜利,额勒登保狂喜不已,他急忙向朝廷上奏折,报告“贺胜桥大捷”的喜讯。在奏折里,他和其他满清官员一样,把自己的功劳夸大到了最大的程度,而立下首功的唐宗周只是在文中被提了一笔而已,靖卫军真正起到的作用额勒登保根本就没有讲,因此,靖卫军也就没有受到应得的嘉奖。

    然而,在清军冲过了贺胜桥,来到了武昌城前的时候,他们却止步不前了,并没有对武昌发起进攻,而是停留在了江夏一带。原来,贺胜桥一战,靖卫军损失惨重,伤亡很大,剩下的人马难以再战,唐宗周只好致信洪亮吉,要他将靖卫军的后备人员都调上来,而这是需要一定时间的,所以,短时间内靖卫军不能上阵,而清军的其他人马都十分怯战,结果就停在了江夏这里。嘉庆帝接连下旨,要额勒登保立即对武昌发起进攻,一举收复武昌,但额勒登保知道自己的人马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因此只好一再推诿搪塞,同时焦急地期盼着唐宗周赶快把他的靖卫军整补好,以便他向皇帝交差。

    对于共和军这边来说,由于在贺胜桥损失颇大,而清军又人数众多,因此镇守武昌的李金囤也一时无力向清军反击,于是,两支人马就在武昌这里对峙了起来。李金囤当然不甘心就这么和敌人耗下去,于是,他派人向南京送信,要求总统派兵来支援他,以便让他能够发起反攻。

    然而,李金囤的求援信并没有及时得到回应,因为在南京城里,我和夏震山这两位最高领导者之间发生了矛盾。

(记住本站网址,Www.XS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重回一八〇〇年不错,请把《重回一八〇〇年》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重回一八〇〇年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